先弄清空置房的概念再争论不迟
文/陈涛
目前,房地产业对“全国660个城市有高达6540万套住宅空置,可供2亿人居住”的争论仍然在持续发酵,特别是在近期楼市调控走向不甚明朗的背景下,空置房数据的探讨显得分外激烈。
从掌握的情况来看,牛刀是最先证实者,他在博客中披露的这一消息引起了房地产业的持续争论。虽然,其后国家电网否认曾发布过此类数据,并明确表示从来没有对这样的数据进行过统计,社科院城调队也对此予以否认,但是官方的数据缺位及正面回应,让“6540万套空置房”的迷雾越来越浓。
业界也有人提出这个数据是常识性的错误,比如经济学者郭凯,比如评论人杨红旭,他们认为:这个数据“很雷人”、“不可信”,“6540万套房,以70平方米一套计算,合45亿平方米,而中国2009年竣工住宅用商品房仅5.77亿平方米,也就是说,除非1995年以来所有新建成的商品住宅房都是空置的,积累到去年,才有望达到6540万套。”
沸沸扬扬、莫衷一是。
要我说,还是请辩论各方弄清楚了空置房的概念再来争论不迟吧,因为争论的概念不一样,基础不一致,数据的界定也不一样,其结论就可想而知了。
根据国家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对商品房空置面积种类进行明确分类的通知,从2003年统计年报开始,将以商品房空置时间作为标准进行划分。空置时间在1年以内的为待销商品房;空置时间在1年以上3年以内的为滞销商品房;空置时间在3年以上的为积压商品房。
空置房是房地产市场上的专用名词,严格概念上是指房屋竣工一年之后没有实现销售的房子,通俗地说就是指市场上卖不出去的房子。这与一般人认为的没有人住的“空房子”完全不同。所谓“空房子”其实指的是“空关房”,意即开发商把房子卖给业主后,业主既不自住也不出租,房子没人住形成“空关”。 对应于权威部门经常发布房地产市场“空置率”的数据,“空关率”的数据几乎没有机构能够发布,因为实在是难以统计,只能是对某一两个楼盘或小区进行现场调查,得出相应楼盘或小区的“空关率”。“空置率”“空关率”之所以必须严格区分,是因为它们所描述的市场形态完全不同。前者反映的是市场热还是冷,空置率越高,表明楼市越冷,市场销售不佳,房价有下跌的压力,反之空置率极低,房价则将继续上升;而后者反映的是投资性购房的冷热程度,“空关房”较多意味着业主购房不为自住需求,房屋的价值却能体现出使用价值。
那么,即使人们争论的数据是确有其事,前述“6540万套空置房”的概念也只能理解是“空关房”的情况或者是“空关房”与“空置房”并重的情况,就是所谓半年的电表读数为零的的房子,谁也不能确定这“6540万套空置房”就是没有卖出去的房子,就一定是“空置房”。
如果真的能用电力部门的电表读数来判断“空置房”的数据,那就不需要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了,也不需要房地产业的讨论和分析了,更不需要大家争来争去了。
既然不能确定这“6540万套空置房”到底是“空置房”还是“空关房”,那么争论还有什么意义呢?那么对“6540万套空置房”数据的炒作还有什么意义呢?
2010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