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辜的绿豆和大蒜


  

  前些日子,绿豆和大蒜被大大小小的贩子们狠狠炒作了一把,发了一笔不义之财,“一小撮”农民种植户也跟着沾了些光。这件事在社会上搞沸沸扬扬,甚至连国家发改委也出面,施以老拳,直打得“奸商”们连滚带爬、人仰马翻。虽然在现在的市场上,绿豆和大蒜的价格并未有因此而降下多少来,却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片叫好声。

  

  但是痛快之后细想一下,眼下的全社会打击绿豆和大蒜的炒作事情还真有些小题大做,没有多少实际意义,重拳出击似乎反倒有了些“炒作”之嫌。

  

  首先,说一下那“被”炒作之物。本来绿豆和大蒜就并不是人们生活的“必须品”。绿豆不过是一些“功友”、中医和养生迷们顶礼膜拜、并且要最终消灭到肚子里的“信物”;其它“迷”们大可吃些红豆,黑豆,杂豆等等,其物质成分不会差到哪里去,大家不比都在绿豆树上吊死;况且,们在宗教和言论相对自由的当今社会,他们迷什么本来就是“天赋”,完全没有兴师问罪、大加挞伐的必要(虽然我对中医和养生论向来敬而远之);大蒜也是我们山东人和著名“三俗”代表人物“锅得钢”和“碗得磁”的最爱,因为它杀菌、消毒、提味、还有助消化,有百利而只有一害:污染口腔空气、影响社交。只是不知道吃大蒜是否有助于减碳 – 写博文一定要紧跟形势,就像我们的众多产业一样 - 原本没怎么样,仿佛一经和减碳沾点边,顿时就可以身价百倍,申请项目资金,产品也有了新卖点。

  

  其次,再说那些至于那些大大小小的炒家们。说实话,我还真有点佩服他们。因为绿豆和大蒜都是普通的商品,生产周期短,生产的范围广,产业的进入门槛也很低,市场的参与者众多 – 这些都是商品炒作的大忌。但是胆大妄为的炒家们居然能够把它们价格炒作到如此高度,让全社会和发改委的大员们都感到愤愤不平,让我们这些真真假假的行家们也大跌眼镜,甚至不禁有些汗颜。本着博主一贯的认真学习和领会新鲜事物的精神,本人自当向商学院的教兽们认真请教,确定研究新课题,叫“大宗商品炒作学”。一旦研究出它的成功运作规律,恐怕它会推翻很多经典营销学的概念和理论,因此而赢得22世纪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也未可知。

  

  第三,建议我们“共和国的长子们”应当多向这些他们向来瞧不起的小兄弟们学习一下,因为小商贩们既没有像那些不争气的“共和国富二代”们那样具有垄断资源和垄断行业的优势,也没有国家的财政补贴和政策倾斜,更没有渠道向国家喊穷和要求补贴。他们在夹缝中求生存,在“老少边穷”的行业创造了不可能的业绩,也造就了营销学上的新案例,其业绩也真正“可搁可弃”。但凡我们的“长子”们也长些本事和志气,学习一些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和小兄弟们的伎俩,全球八大石油公司和ABCD四大粮商也不过就是小菜几碟而已。

  

  第四,我也斗胆给我们的发改委和各地政府官员提一点建议,希望你们在百忙之中转移一下工作重心,把全社会人们最关心的房价打不下来,把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解决了,抑制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大力解决“三农问题”,设法让社会工资和福利增长幅度赶上GDP增长的水平...,抓一些无权无势的小鱼小虾解决不了温饱和发展的问题。

  

  最后,我也给义愤填膺的看客们提个醒,绿豆是供贪官们看的,所以有了“。。看绿豆”的说法;大蒜是让好大喜功的官员往功劳簿里装的,因此也有了“装蒜”之说。绿豆和大蒜的价格涨跌只是一时之事,对于各位的菜篮子影响有限,于国计民生更无甚瓜葛,大家用不到过于敏感和激动。青山常在,绿豆常长。大不了来年再多喝几碗、多吃几瓣。

  

  喝自己的红豆粥,少吃点蒜,让小商小贩们炒作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