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空难调查:殡仪馆也变成了“黑匣子”?


    

伊春空难调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吗?
盛大林

28日,在伊春市殡仪馆附近,接连发生四起采访记者遭警察扣留事件。事件发生后,在当地采访的十余家媒体记者,要求警方释放4名记者。两个小时后,被扣记者重获自由。随后,伊春市宣传部门和警方已就此事公开道歉。伊春市市委宣传部部长华景伟解释说,空难调查小组规定殡仪馆不许采访,且此规定下达较快,他还没有来得及通知媒体记者,所以造成记者接连被扣留。被扣留的一名女记者认为,警察这样做,可能是担心记者与遇难者家属接触。(据8月29日《新京报》)

就在扣留记者的前一天,也就是8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更加重视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监督,支持新闻媒体对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进行曝光。然而,温总理的话音未落,伊春“8·24”空难的调查就要把舆论监督拒之门外了。

虽然伊春的宣传部门和警方就此事公开道了歉,但他们给出的理由却不能令人信服。比如华景伟部长称“空难调查小组规定殡仪馆不许采访”,只因没有及时通知,所以发生了“误会”。可是,殡仪馆为什么“不许采访”?空难调查小组有这样的权力吗?

我不知道伊春警方扣留记者是不是因为“担心记者与遇难者家属接触”,但从被扣留女记者的这番话中可以得知,遇难者的家属完全被隔离起来了——既然记者都接触不到,普通群众就更不用说了。为了隔离遇难者家属,伊春方面不惜采取扣留记者的粗暴办法,他们到底在“担心”什么?莫非其中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问题吗?

另据新华社报道:28日,也就是在伊春警方扣留记者的同时,伊春空难调查组全体会议在伊春召开。中国民航局副局长李健表示,调查结果一定要经得起时间、经得起历史的检验。那么,如何“检验”调查的结果呢?了解相关的情况当然是前提,而记者的调查就是一种检验的方式——如果连“现在”的检验都经不起,如何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呢?

公开是公正的前提。可是,“殡仪馆不许采访”的规定既克扣了公众的知情权,也克扣了公众的监督权。而且,调查结果的公正不仅是为了给幸存的乘客、遇难者家属以及全国的公众一个说法,更重要的则是为了找出事故的根本原因,从而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而此次空难的调查,却把殡仪馆变成了另一个“黑匣子”。如此藏着掖着,调查的公正性如何保证?其他相关单位及人员又如何引以为戒呢?

已经发生了数十人死难的大事故,真不希望在事故的调查中再发生“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