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的聚成,淡定的刘松琳——寻找培训业标杆之一


2010年的聚成,无疑是中国企业培训市场的最大焦点。融资上市、高管出走、股权分配、业务转型等等都是业界十分关注的话题。尤其是成功引进联想投资、和君咨询近亿元的战略投资,在业内犹如一个重磅炸弹,引起社会强烈关注,因为这个事件标志着中国企业培训行业从此走进了资本时代。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事件的真相,7月8日我来到聚成在深圳的总部。一进入公司,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热情张扬的鲜红色调和堆满陈列室的荣誉奖杯,这点跟我想象中的聚成差不多。而不同的是公司竟然如此安静,这跟传说中激情喧嚣的聚成好像不太一样,也许我去的楼层没有电话销售员吧。

见到刘松琳时,很亲切,因为那天的他一身休闲打扮,跟以前西装革履正装形象很不一样。我甚至在他身上找到同龄人的感觉,毕竟我只比他大一岁。和他的开场白有点意外,“培训杂志是我们的老朋友,只是最近两三年都没怎么接触,你今天不来我差点都忘了这本杂志,是不是把聚成列入黑名单了?呵呵。”一句开玩笑的话,把杂志和聚成的微妙关系说开了。我也正好就培训杂志对聚成的态度,跟他讨论起对培训行业的认识。


整个谈话过程中重点还是围绕着聚成的资本战略:为什么要引进战略资本,引进资本又意欲何为?在刘松琳看来,聚成并不缺钱,与资本联姻的目的不是解决资金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借助资本的介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业务转型升级,这点可能和大部分融资企业不一样。

如果从聚成的发展史来看,我们并不难理解这一点。2003年聚成成立时,定位就是一家销售型培训机构,超高的销售提成造就了一支生猛的销售团队,这让聚成无往不利。但是当时的聚成根本谈不上什么内部管理,员工连基本工资都没有,更不要谈什么保险福利,据说连电话费也要业务员自己掏,可见当时的情况。直到2008年才给员工支付底薪,上了保险。此时的聚成年销售额已达3个亿,员工3000人,如果再不加强内部管理,公司将随时面临危机。这也如同中国经济的转型一样,从又快又好的发展,转型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在聚成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企业培训市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培训消费越来越理性,培训市场朝着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这对聚成以规模化取胜的学习卡模式产生了巨大的挑战。聚成的业务模式必须转型,加强课程研发,建立师资队伍,深挖客户需求,以服务驱动销售。


资本市场的介入,带来的不仅是资金的支持,更多的是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这对聚成实现转型升级无疑是很好的契机。资本进入后,聚成将进行股份制改造,为上市做好准备。一旦上市,公司的管理将更加规范。

聚成融资后的业务走向,也是业内非常关注的问题。对此,刘松琳很明确地表示,聚成将加大对课程研发的力量,甚至通过海外并购,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和培训项目,届时聚成将成为一家国际性公司。

高管出走事件也是我和刘松琳交谈中避不开的话题。整个过程跟媒体报道得差不多,周嵘退出股份,袁丽军辞职另起炉灶,与袁一起离开的还有聚成研发中心总经理单海洋、总裁办主任王昭云、三位地方分公司总经理和几十位员工。如果说当时的刘松琳没有心慌肯定是假话,毕竟周嵘是公司的创始人,袁丽军是主管销售的副总裁。他们的离开不管对公司业务还是外部形象都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但刘松琳不只是看起来年少老成,事实上他确实是一个心胸宽广、懂得包容的人,这一点对我印象非常深刻。他是一个80后,但看起来有40岁的样子。为人处事显得非常淡定从容,心智明显比同龄人成熟多了。在谈到高管出走之后做出的种种恶劣行径时,他并没有显得激动,只是很简单地说,聚成的模式是不可复制的,聚成也不会因为某些个人因素就受挫的。

刘松琳的淡定从容,让我想起了2006年的一件往事。那是我们培训杂志在上海举办培训与发展年会时,刘松琳被邀请做分会场主持,我是那场论坛的负责人,会议休息期间,他放在桌上的笔记本电脑被人偷走,要知道,那里面有聚成全部的机密文件,对公司可能产生致命的伤害。当时我可急了,甚至整个会场的人都急了,没想到刘松琳反而很镇定,没过两分钟,他就正常开始主持,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后来甚至开始安慰我们。这件事也足以看出当时才26岁的他何等稳重。


话题回到开头,作为一个行业的媒体,培训杂志应该怎么看待聚成?谈谈我个人的观点:疯狂的销售团队、火爆的授课现场,传销式的员工“洗脑”,让外界对聚成的运作模式抱有很大的质疑。但客观的是,这些现象正在慢慢成为历史,比如成功学的师资已经被聚成摈弃,学习卡业务正在萎缩,精品班和专业课正在成为主要业务,我们应该本着发展的眼光看聚成。

从培训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聚成至少有三件事为行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一是学习卡模式的创立,给中国的培训市场带来近似颠覆性的革命;二是培训了6万多名中小企业主,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等于再造了一个新的培训市场;第三就是为企业培训市场首次引入资本力量,为中国培训行业产业化开辟了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