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制度的逐渐定型,民办高等教育、网络学院、成人自考等形式与正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配合,成为一名大学生在今天已经不再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了。
与此同时,硕士研究生考试,逐渐变得热闹起来,各种辅导班、辅导教材、辅导老师等轰轰烈烈地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似乎高考也不太难了,博士考试也不难,硕士入学考试成为夹在中间的层面,变得不尴不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收费问题。原来是学生交学费,现在随着高等教育不太明晰的改革方针,变成了导师出钱给学生,学生不但不交学费,还可以从老师那里每个月得到400-600元生活费,而且没有监控机制,无论这个学生,老师是否满意,费用由学校从老师的账户上直接扣除了。这其中的关键环节是:理工科的学生,可能要帮老师做实验,还有事情可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学生,导师也不能让他们干什么,原因很简单,干不了。
第二:与收费问题相关的是,学制问题,原来的研究生教育是3年制,现在改为2年,本来经过讨论,老师们一直认为文科无论如何要改为3年,否则学生什么也学不到,但是因为收费问题,导师们也无可奈何,只能还是在2年制中盘旋;
第三:与收费问题相关的还有:老师的科研经费问题。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高等教育改革的最大困境。为了申请课题,老师们不得不浪费大量时间,教书诚然重要,但是没有经费无法招收学生,无法招收学生,就没有办法评职称,恶性循环下去了……
第四:考试制度问题。我一直不解的是,研究生考试总是拿外语成绩来卡学生,导致文科专业男性几乎绝迹;
第五:学生质量问题。鉴于上述几个问题,学生第一年天天在上课,第二年说是要做论文,其实已经在找工作了,最后一个学期基本在实习,实际的读书时间只有一年半,试问一年半的硕士生,能够获得什么提升?
第六:研究生数量问题。有些理工科基本不愿意招收硕士生,因为浪费时间而没有研究前途,只愿意招收硕博连读生,文科专业不能如此,只好勉为其难地招收,学校按照经费规定招收的人数,这样,学科的发展完全以经费为导向,不知道这样下去,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路会走向何方呢?
以上只是简单地做了陈述,其实涉及到的问题还很多,高校以外的人士大多诟病于目前的研究生数量,其实,背后折射的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导向和教育产业化的恶性后果,没有人肯为此承担责任,最可怜的是学校的导师们,究竟该何去何从,他们坚守的基本是一种内心理想的乌托邦,即便如此,这种乌托邦如今想得人也越来越少了。
希望高等教育管理部门,认真反思一下教育产业化以来的恶性后果,以长远的眼光进行教育设计,唯有教育这一领域,是无法在任期内看到效果的,官员们既然要管理教育行业,就要有为民请命、为民族设想、为后代设想、为国家设想的理想情结,否则就不要颁布任何政策指令,慎之又慎理应是教育管理者实施管理时切勿忘记的一点。
虽然理想主义在当代中国似乎很缺乏,但教育变革如没有教育理想支撑的话,必然会失败,研究生教育如此,其他的教育变革又何尝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