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活佛圣训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流传很广,几乎成了一般俗人和不真知佛法的学佛人贪口福吃肉的依据。若见学佛人吃素,则说何必执著,“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种观点混淆了圣凡、性德和修德,是执理废事的邪见。

  有人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个说法对吗?我们千万不要理解偏了,把这句话当成杀生吃肉满足口腹之欲的借口。“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来由,本是一个悲壮的典故。说的是明朝张献忠攻打渝城,也就是现在的成都时,在城外的庙里驻扎,强迫里面的和尚吃肉,当时有个叫破山的和尚说,只要你攻城后不屠城,我就吃肉。结果张献忠答应了他。于是破山和尚一边吃,一边说出了这句话。他是为了数千百姓的生命才破戒的啊。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流传甚广,几乎成为一般俗人和不知佛法者劝人吃肉饮酒的依据。若见有人吃素或忌讳什么,则劝说何必执著呢,“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嘛。但是世人仅知济公的此句,却不知还有后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学我者下地狱,谤我者上天堂”,致使前述谬说流传至今,招致口业,贻害非浅。

   我们知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这种观点混淆了圣凡、性德和修德,是执理废事的邪见。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然在凡夫的地位,烦恼覆盖,佛性不能显现,若杀生吃肉必得多病短命的果报,来世还要做畜生偿还命债。只有大神通圣人在特定情况下,为度众生才示现吃肉,以掩盖圣人之本,而其中密意凡夫不可能明白,济公吃了两只死鸽可以吐出两只活鸽来。如果你也可以做到,尽管吃肉,作不到的话还是老老实实持戒吧!狮子跳的过去的悬崖,兔子去跳只能摔死。普通人没资格模仿大成就者的不共行为,更不能认为模仿他们来说自己开悟了,那是曲解佛经,曲解圣人。

  

  兹摘录印光大师斥责吃肉喝酒的邪见的开示,以正其讹。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庞契贞书》:“道济禅师,乃大神通圣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显不思议事。其饮酒食肉者,乃遮掩其圣人之德,欲令愚人见其颠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则彼便不能在世间住矣。凡佛菩萨现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绝不显神通。若显神通,便不能在世间住。唯现作颠狂者,显则无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饮酒食肉也。世间善人,尚不饮酒食肉,况为佛弟子。要教化众生,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则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故饮酒食肉不可学。彼吃了死的,会吐出活的(1),你吃了死的,尚不能吐出原样的肉,何可学彼吃肉?彼喝了酒,能替佛装金,能将无数大木,从井里运来(2),汝喝了酒,把井水也运不出来,何可学他?《济公传》有几种,唯《醉菩提》最好。近有流通者,云有八本,多后人敷衍之文。《醉菩提》之若文若义均好,所叙之事,乃当日实事。世人不知所以然,不是妄学,便是妄毁。妄学则决定要堕地狱。妄毁则是以凡夫之知见,测度神通圣人,亦属罪过,比之学者,尚轻之多多矣。见其不可思议处,当生敬信。见其饮酒食肉处,绝不肯学,则得益不受损矣。祈洞察是幸。”

   (1)、“彼吃了死的,会吐出活的”:根据《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天花藏主人编次)载,沈员外派家仆给济公送两只熟鸽子和一壶酒,仆人路上偷吃一只翅膀,偷喝了几口酒。以为神仙也难知道,济公指出,不承认,济公于是到阶前吐出两只鸽子,其中一只少一个翅膀。

   (2)、“彼喝了酒,能替佛装金,能将无数大木,从井里运来”:根据《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记载,净慈寺遭火烧毁,重建需要大木头,浙江没有,济公答应去四川化缘,结果醉卧三日,将大木头走海路运到钱塘江,又运到寺内井里。又喝酒后在殿内呕吐,别人以为是呕吐,实际上是给大殿佛像装金,结果监寺少买一壶酒,又提前打开殿门,使一个佛像的胳膊一尺没有装上金。方丈罚监寺出钱买金子补上,但总不能与济公所装天然合一。

  问:很多人喝酒吃肉时,会用“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为自己找藉口,请问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答:这种话是佛菩萨应化在六道里,特殊状况之下教人开悟的。对于一个持斋、持戒很严,如果他非常执着,分别心很重,贪瞋痴慢都不肯放下,这只是修了形式,而不修心。所以济公菩萨用这个示现,告诉你,你持斋、持戒那个严肃都没有用,或用处不大。像济公长老、金山活佛,他专门就是对付这种人的。他什么忌讳都没有,所以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他心里真有佛。他确实对人、对事、对物他没有对立,他没有执着。没有执着就是阿罗汉,没有分别就是菩萨,这个我们都讲得很清楚。你还有执着,戒持得再好,斋持得再好,你都比不上他。

  所以他是帮你开窍,不是叫你不持斋,不是叫你破戒,不是的,他不是这个意思;他是提醒你,你要更重视实质的修行,那是形式。形式是对外的,为什么要这样做法?持得这么严?是教那个没有学佛的人,刚刚初入门的人,给他做个好样子;真正功夫得力,不是那个,这个一定要懂得。真正功夫得力是放下。放下,从开始是要有个形式的,从这个形式再引申到内心的开悟。持戒持斋等就是这个形式,从这个形式入手,再到内心开悟后达到真正的放下,这才是目的。所以你没有放下,那都叫世间法,放下才叫出世间法。我们在《华严经》上讲得很多,诸位要细心去体会。(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七十一2007/6/29)

 


  一生都是命安排 —— 求什么 ; ; ; ; 今日不知明日事 —— 愁什么

  不礼爹娘礼世尊 —— 敬什么 ; ; ; ; 兄弟姐妹皆同气 —— 争什么

  儿孙自有儿孙福 —— 忧什么 ; ; ; ; 岂可人无得运时 —— 急什么

  人世难逢开口笑 —— 苦什么 ; ; ; ; 补破遮寒暖即休 —— 摆什么

  才过三寸成何物 —— 馋什么 ; ; ; ; 死后一文带不去 —— 悭什么

  前人田地后人收 —— 占什么 ; ; ; ; 得便宜处失便宜 —— 贪什么

  举头三尺有神明 —— 欺什么 ; ; ; ; 荣华富贵眼前花 —— 傲什么

  他家富贵前生定 —— 妒什么 ; ; ; ; 前生不修今受苦 —— 怨什么

  赌博之人无下梢 —— 耍什么 ; ; ; ; 暗里催君骨髓枯 —— 淫甚么

  恶人自有恶人磨 —— 憎甚么 ; ; ; ; 刀笔杀人终自杀 —— 刁甚么

  治家勤俭胜求人 —— 奢什么 ; ; ; ; 奴仆也是爹娘生 —— 凌甚么

  人争闲气一场空 —— 恼甚么 ; ; ; ; 人生何处不相逢 —— 狠甚么

  冤冤相报何时休 —— 结什么 ; ; ; ; 世事如同棋一局 —— 算什么

  聪明反被聪明误 —— 巧什么 ; ; ; ; 虚言折尽平生福 —— 谎什么

  谁能保得常无事 —— 诮什么 ; ; ; ; 穴在人心不在山 —— 谋什么

  欺人是祸饶人福 —— 卜什么 ; ; ; ; 一旦无常万事休 —— 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