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按:本文是应宣传部《阅评简报》约稿而写,发表于8月号。普发兴是中国基层官员的一个奇人,谁看了他的事迹都会感动。但诺大官场这样的人屈指可数,这不也让人感到悲凉吗?电影本身也拍得好。
《村官普发兴》拍摄的启示
电影《村官普发兴》令人感动,许多观众在影院中流泪了,走出电影院心情还不能平静,他们被普发兴这个难得的村官所感动。普发兴给了我们做人、做官、做一个共产党员很多启示。我这里想说的不是这些,我想说的是拍摄这部电影本身的启示。
一、对云南文艺界的启示。
普发兴是云南的一名村官,担任村官20多年来的动人事迹多出现于新闻媒体和党政机关的公文,极少出现于云南作家的笔下,也没听说过以其他艺术形式出现。这位农村基层干部,成为了“全国劳模”、“中国优秀村官”、“6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云南人物”之一,他感动了这么多人,为什么没有成为云南文艺界的文艺工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呢?尤其是他所生活、工作的大理州,也有不少说起来名扬云南文坛的作家、艺术家,也有相应的文艺机构。
这些年来,关注现实,及时地反映生活,这一现实主义的原则不大被文艺界的人们重视了,一说云南文艺的创作优势,经常说的是云南的民族、地域、历史、文化,在各种创作规划中,常出现的也是那些人们熟知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现实生活题材被提到,但至少是不大被强调的。这样的引导方式,影响了云南文艺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不能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
当然,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尤其是反映现实生活中有一定职位的“官”的生活,有一定的风险,这个风险大家都明白,作家艺术家们不愿意去碰。社会风气的恶化,使得“闻恶即信、听善则疑”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心理,它很可怕,却也无奈。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更加考验文艺家们对生活把握的眼光,对现实生活中人物和事件的穿透能力,它还需要更为艰苦地深入生活,不是走马观花的“采风”。文艺家岂能知难而退呢?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普发兴就是鲁迅所说的中国的脊梁,许许多多像他一样的人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才使我们的时代与社会不断向前。他们等待文艺家们去发现、去塑造。
二、对云南电影制作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后,电影界引进了很多“大片”,大制作、大投资、大场面、大演员,无“大”不成片。这些大片在给中国观众视听享受的同时,静悄悄地影响着改变着人们对电影的审美观念,似乎只有大片才能动人,才“过瘾”。中国电影导演前些年也在一味地追求“大片效果”,却往往流于大而空疏,徒有其形。电影总要讲一个故事,故事中的情感与思想含量反而在视听享受的同时被淡化了。电影界的“惟大惟上”使得一些电影小厂不敢拍片,也不能拍片。电影界这种“惟大惟上”的观念近几年来开始有所改变。
《村官普发兴》是在云南省委领导的策划下,由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监制,由名不见经传的电影小厂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和一家文化公司联合摄制的。它不是一部“大片”,它关注的是普通人,小制作、小成本、小场面,演员也并非一流明星,它却取得了动人的效果。它也没有刻意去表现云南文艺作品习惯性表现的民族风情、边地特色,更不去展示奇风异俗,历史陈迹。它就是那么朴素地讲述着一个普通的农村基层干部平凡而又执着的信念与人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仗义疏财、舍生取义,他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他本本分分,又堂堂正正,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他是时代的先进人物,可是我分明又看到了我们民族传统中的宝贵的精神品质。在时代的先进性与传统的优良品质中获得共振,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普世价值”。无论是否“大片”,我以为真正能激动人心的文艺作品,不是只有视听的享受,更重要的是是否表达了普世价值。电影的制作者只有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内容的价值上,才会引起观众的兴趣。主旋律的文艺作品也不能只充斥政治的说教,而要开掘出精神层面的普世价值。
三、对影视编剧的启示。
《村官普发兴》是部云南电影,这是没有疑问的。它的故事与人物发生在云南,电影的制作方有云南电影制片厂,它的策划与监制是云南省委的领导与部门,这些因素构成了云南电影的主要因素。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作为电影一剧之本的剧本编剧却不是云南的编剧。虽然影视作品大多走的是合作之道,没有必要把“云南电影”理解得过于狭隘。但是,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本编剧在风格上对一部电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要拍出一部有云南风格的电影剧本来,剧本编剧的作用不可小视。恰恰在这个问题上,云南的影视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很多时候甚至忽略了编剧的作用。包括《村官普发兴》,我在光盘的封面上竟然找不到编剧的名字。编剧是否是可有可无的呢?
编剧不是云南的,对电影的艺术风格有影响吗?你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当然有很大的影响。为什么一些观众在看的过程中感到有“东北风”呢?不仅在于演员说的是普通话,而且主要演员的普通话里有东北味,更在于情感表达方式、语言、行为方式缺少更浓厚的“云南味”,这是由导演和编剧决定的。这部电影所表现的主要事件都曾经在真实的村支书普发兴身上发生过,如果采取更具新闻性、纪实性的方式来表现,将有更高的“信度”,也就有更感人的力量。然而,这不是一个远离云南的编剧在短期内可以完成的。由此我们应该理解编剧是何等的重要!
据我所知,在策划这部电影的时候,也曾找云南的作家们来写剧本。但剧本出来之后却不能令人满意。我也曾读过云南作者写的关于普发兴的两个剧本,确实难以以此开拍。之后才由省外的编剧写出了剧本,目前的剧本在编剧水平与我读过的剧本相比,确有过人之处。
问题在于,当时担纲写这个题材剧本的是否是云南最具编剧实力的作家?另外,同一个题材,大至相同的内容,省外的作家写出的剧本就比云南人写出的剧本好,正说明云南迫切需要成长起优秀的影视编剧人才,云南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渴望优秀编剧人才成长、壮大。在这个重要问题上,组织工作还缺少相应的认识和必要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