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线
随着电动汽车示范推广的热潮到来,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也摆到各个城市决策者的面前。在各个城市的实施方案中,明显看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
一种是“以停车位建充电桩慢速充电为主,集中充电站快速充电为辅”的技术路线。例如广州市提出要求新建居民小区的停车位铺设充电电缆,其中20%车位设置充电桩以满足推广初期的需要;同时选择几个条件较好的小区进行停车位充电电缆的改造铺设,也要求其中20%车位设置充电桩。
另一种是“以集中充电站为主,居民停车位为辅”的技术路线。例如南方某个城市在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采取这种路线,已经规划在城区中建设若干个如加油站一般概念的充电站,并视需要逐步增加充电站的密度。
我认为前一种路线是可取的,后一种则不可取。理由是:
1,在汽车日常停车位(包括居民小区、机关与公共停车场)设立慢速充电桩,不需新征土地;而集中充电站需要征用大量土地,这对土地贵如金的城市是难以想象的。
2,在日常停车位上充电,消费者最方便;而要求消费者驱车到集中充电站充电,排队等候(哪怕是快速充电也要几十分钟),这种充电站周围的拥挤场面和消费者的抱怨不满也是难以想象的。
3,以目前的电池技术,慢速充电能够充满,也更加安全,更加有利于延长电池寿命。
4,从经济角度考虑,停车位充电方式建设投资最小,管理费用较小。
目前正是各个城市开始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时期,多种路线的尝试是必要的,但对建设路线选择要慎重。政府主管部门要谨慎从事,自己要有主张。经营部门也要更多从总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少一点考虑自身的小利益。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最终有道理的事情能够最终站住。
有一句话我一直记住:“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
还要防止一些人以建设基础设施之名营圈地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