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文化诠释与艺术再现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2010年08月16日08:19
看完《天地民心》后,不由得让人荡气回肠,让人心潮起伏。但让人激动、让人回味的不仅只是它画面的优美、制作的精良、人物的鲜活,情节的跌宕起伏,更为重要和难能可贵的是贯穿全剧潜在着的一种深层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激情。
近年来,《乔家大院》《走西口》等一大批反映晋商题材的电视连续剧热播,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如果说上述电视剧是对当年晋商辉煌历史的一次次全方位的展示和探索,那么《天地民心》则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人文精神和政治情怀的生动展现。因为《天地民心》落脚点不仅仅是山西的历史文化,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支撑中国传统文化的文人志士。该剧通过故事主人公祁隽藻传奇且悲壮的一生,将政治文人在历代王朝中不懈的理想和追求结合起来,做了一次全方位的历史扫描,又从他们的沧桑巨变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艺术的祁隽藻”。
任何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要想打动观众,获得长久的艺术生命力,都必须塑造好人物形象,“人不立,剧无魂”。该剧不仅通过祁隽藻为国为民,不怕杀头和当朝天子在朝堂上慷慨激昂、义正词严、据理相争“虽九死却未悔”的动人场景,大义灭亲处决了视为亲兄弟的“贪官”义弟元白、为尽忠母亲去世而无法回家尽孝等剧情,将祁隽藻一心为民的高大而感人的艺术形象展现了出来,还通过多侧面、多角度地表现他和恋人库仑真两情相悦、真心相爱又无法走进婚姻殿堂的情感悲剧。这样,一个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了。通过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如科举事件、查烟运动、鸦片战争等去触摸中国历史文化上的痛苦,去阐释中国文化上的一个个难题。如科举事件,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科举制度在中国实施了1300多年,一直紧紧伴随着中华文明史。剧中,祁隽藻做副主考发现泄题,力排众议、不计个人安危,坚持将试题泄露一事,告知道光皇帝。祁隽藻为保试题安全,手捧试题,将自己锁于牢笼,游遍京师,昭示众人,表明道光恩科还天下以公的诚意。这些,不仅给我们塑造了祁隽藻这个刚直不阿、嫉恶如仇、一心只为天下民生谋福祉的人物形象,而且还对科举选官制度进行了中肯而深刻的展示,肯定了科举选官制度有其合理性、必要性和正确性,指出了政府通过选官制度选拔人才,使全国的人才通过考试竞争脱颖而出,这与我们过去一概否定科举制度的传统,批判它腐朽透顶,严重戕害人才和压制人才的观点相比,确是一种精辟而独到的见解。
陈文正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2010年08月16日08:19
看完《天地民心》后,不由得让人荡气回肠,让人心潮起伏。但让人激动、让人回味的不仅只是它画面的优美、制作的精良、人物的鲜活,情节的跌宕起伏,更为重要和难能可贵的是贯穿全剧潜在着的一种深层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激情。
近年来,《乔家大院》《走西口》等一大批反映晋商题材的电视连续剧热播,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如果说上述电视剧是对当年晋商辉煌历史的一次次全方位的展示和探索,那么《天地民心》则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人文精神和政治情怀的生动展现。因为《天地民心》落脚点不仅仅是山西的历史文化,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支撑中国传统文化的文人志士。该剧通过故事主人公祁隽藻传奇且悲壮的一生,将政治文人在历代王朝中不懈的理想和追求结合起来,做了一次全方位的历史扫描,又从他们的沧桑巨变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艺术的祁隽藻”。
任何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要想打动观众,获得长久的艺术生命力,都必须塑造好人物形象,“人不立,剧无魂”。该剧不仅通过祁隽藻为国为民,不怕杀头和当朝天子在朝堂上慷慨激昂、义正词严、据理相争“虽九死却未悔”的动人场景,大义灭亲处决了视为亲兄弟的“贪官”义弟元白、为尽忠母亲去世而无法回家尽孝等剧情,将祁隽藻一心为民的高大而感人的艺术形象展现了出来,还通过多侧面、多角度地表现他和恋人库仑真两情相悦、真心相爱又无法走进婚姻殿堂的情感悲剧。这样,一个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了。通过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如科举事件、查烟运动、鸦片战争等去触摸中国历史文化上的痛苦,去阐释中国文化上的一个个难题。如科举事件,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科举制度在中国实施了1300多年,一直紧紧伴随着中华文明史。剧中,祁隽藻做副主考发现泄题,力排众议、不计个人安危,坚持将试题泄露一事,告知道光皇帝。祁隽藻为保试题安全,手捧试题,将自己锁于牢笼,游遍京师,昭示众人,表明道光恩科还天下以公的诚意。这些,不仅给我们塑造了祁隽藻这个刚直不阿、嫉恶如仇、一心只为天下民生谋福祉的人物形象,而且还对科举选官制度进行了中肯而深刻的展示,肯定了科举选官制度有其合理性、必要性和正确性,指出了政府通过选官制度选拔人才,使全国的人才通过考试竞争脱颖而出,这与我们过去一概否定科举制度的传统,批判它腐朽透顶,严重戕害人才和压制人才的观点相比,确是一种精辟而独到的见解。
陈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