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舟曲之难寻求自由
若如说2008汶川地震对中国是一场特大的自然灾害的话,那么今年从干旱到玉树地震,从舟曲的泥石流到多地区的水灾和泥石流,这一年对中国讲是多灾多难的一年。人类对地震认识和预报仍然是一个必然世界,那么类似于舟曲之难是不也是必然?
今天的《南方周末》说:“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主任周平根称,中国至少还有1.6万个与‘舟曲’类似的隐患威胁着700万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他介绍说,这种隐患点重点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甘肃、陕西、湖南、湖北等山多坡陡的省市。”
读完这篇报道,不由让我想到1965年的高考语文中有一段古文翻译:“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隙,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石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若以斧斤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注壑涧中,皆填淤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
高考之后我就知道了这段文字来自于清代梅曾亮所作的《记棚民事》。梅曾亮是清代桐城派后期重要作者。而这短短文字叙述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其中:“若以斧斤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此皆因为人类违反自然规律,无疑泥石流和人类的活动有关,更重要的是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植被,自然生态。
清代的一个文人尚且知道人和自然的这个关系,而西部发展到今日自然生态的破坏实际上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如果说“高风险的城市,不设防的农村,尤其西部。”那么这种泥石流的灾害多数都因为原有的植被的破坏,这是开发无度或者就是受到人为的破坏。
如果说极端气候也是引发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之一,那么极端气候也产生于现代工业化二氧化碳排放过度有关,也和遍地开花的修建水电站、高速公路、铁路,或切坡建楼,有密切的关系。
前几天有消息说我国森林覆盖率逾18%人工林保存面积世界第一,无疑这是一个好消息,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日本67%,韩国64%,挪威60%左右,,瑞典54%,巴西50-60%,加拿大44%,德国30%,美国33%,法国27%,印度23%。中国的18%属于非常落后,况且森林面积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面积和竹林地面积,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面积、农田林网以及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的覆盖面积。森林覆盖率是反映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生态平衡状况的重要指标。
如果是这样计算的话,人工林占的比例很大,人工林多数都是属于幼小的树木尚未成林,对水土保持的能力还很低下。
因此与地震预报相比,人类防范泥石流已经不属于必然世界,已经进入自由世界,明明知道对自然植被保护的重要性,知道对自然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却偏偏要去破坏它,因此说今年的谁在和泥石流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一点不为过。
西部要发展,这是不能动摇的,但是绝不能再用牺牲自然植被,自然生态为代价,而2010年夏天的灾害,人们已经饱尝自然对人类报复的威力。
当今,除了救灾之外,保护植被,保护生态已经不能再迟疑了,未来的中国发展就是从舟曲之难寻求自由。
二〇一〇年八月二十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