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正逢立秋之日,一场罕见的特大山洪泥石流重创了甘肃舟曲,致使近两千人遇难或失踪。就在舟曲的抢险救援工作仍在紧张进行时,云南贡山、四川映秀等地又接连发生泥石流灾害,同样造成了人员伤亡和市政建设的破坏。
真是“多事之秋”。
天有不测风雨,残酷的自然现象都是我们无法控制和改变的,自然原因的确是引发泥石流发生的直接诱因,但却远非自然因素这样简单。
舟曲也曾是水草丰茂、山林葱翠之地,素有“陇上江南”之称,过去为国家贡献了上百亿立方的木材,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在自豪的背后,更有深深的叹息与无奈。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密度迅速攀高,城区范围不断扩大,舟曲的林地被大规模砍伐,山体逐渐风化流失,加之当地机关及居民无视灾难的风险,致使排洪沟沟道被农田果园挤占,很显然,没有处理好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也是酿成或加重灾难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代经济比较发达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区,都是由于不合理的开垦和浇灌,最后变成了不毛之地;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因滥伐森林,水土严重流失,也造成了水旱灾害频繁,土地日益贫瘠,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人类无休止的从大自然那里掠夺土地、草场、森林、河谷,频频的灾难,似乎是大自然进行的“报复”,看看今年相继发生的山体垮塌、滑坡、泥石流等灾难,我们不能不反思,这里有没有我们昔日种下的“祸根”?
上千条宝贵的生命消失了,这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但如果我们能够理性的发展经济,如果我们能够在生态环境上投入更多的关注,如果我们在城市建设的决策中善于发现一些潜在的风险,最后,即使有自然灾害发生,也绝不会像现在一样被成倍的扩大化。
人类与环境、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无需赘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大家也已熟知,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多事之秋,应多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