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家赢家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收购的沃尔沃倒底是什么?底牌是:一家净资产超过15亿美元、被认为具备造血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汽车制造公司——品牌价值接近 100亿美元、拥有4000名高素质研发人才队伍与体系能力以及可满足欧6和欧7排放标准的10款整车和3款发动机、有分布于全球100多个国家的 2400多家经销商、有接近60万辆生产能力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而这一切,现在都已属于那个自称“不是伟人,是草民”,并曾被一家大型国有汽车制造商的老总评价为“小丑”的家伙。

  李书福凭什么?好像就是天时、地利与人和。天时、地利就不用多说了,像什么世界金融危机,收购价还不到福特汽车公司当初64亿美元收购价的1/3,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成长最快的汽车市场、可以帮助沃尔沃打开中国市场大门之类。这位成功完成了这桩被海外舆论认为是中国“具有里程碑意义”交易的吉利控股董事长仿佛天生就是为此而生,因为他曾经说过:“企业家的核心职能不是从事繁杂的经营管理,而是看其是否能够发现与实现有关的‘新组合’。”

  几乎谁都支持他。看起来,李书福“国际化的勇气和信心是与生俱来的”的同僚评价比较恰当。“有个大项目,你来不来?”这是李书福最初径直问当时还是菲亚特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区CEO沈晖的话。“我看好这个项目。”后来成为吉利控股海外项目副总裁的沈晖说,“我在菲亚特工作挺好的,就看你是喜欢比较舒服、高薪和稳定,还是愿意冒一定风险而将来回报更高。”

  事后看来,沈晖的眼光很准,就像在接触了李书福后,本来觉得吉利控股购买沃尔沃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想法”,曾任外交官多年并在英国石油公司参与和主持过包括英国北海油田、荷兰炼油厂、美国润滑油厂、韩国化工厂等股权交易项目的吉利控股兼并与收购总监袁小林一样。袁小林的两句话是:“我觉得我的能力和经验最好的发挥方法就是加入到这个团队中来,百分之百地为它工作。”;“这是我的老板。我跟他去谈判时,感到很骄傲。”

  一切都是在为买下钟情已久的沃尔沃做缜密的准备。当然,真正的民营企业身份和认定吉利集团是尊重知识产权的是使吉利控股受到福特青睐的原因,但你知道吗,“草民”李书福2009年3月收购澳大利亚自动变速器制造商DSI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那辆瑞典汽车,比如在山东省即将投产的工厂就是在为成为沃尔沃配件全球国内供应商做准备。收购英国锰铜公司也一样,那使他和他的吉利集团向外界表明:你看,英国人也对我的能力没有怀疑。

  这个从不讳言自己对沃尔沃喜爱的被誉为“政府红人”的人似乎早就知道自己一定能如愿买到沃尔沃,尽管当时还有那么多实力比他强大得多的对手。李书福可谓老谋深算,不仅获得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还早在2009年4月就已经明确说过:“不是有多少钱就能买来的,不是有多少厂房设备就能跟我这种思想去抗衡。这种战略上的安排一旦形成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而对于那些怀疑吉利可能重蹈联想集团有限公司收购IBM、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公司覆辙的看法,他的回答是:“这是完全不同的、不可比的项目。它们都是偶然的机会,我们是事先策划的。我的笼子布在那里了,知道鱼会来,人家是看到鱼后乱弄的,不一样的,这是规律啊,整个是在我们的把控之中。”

  如果最熟悉的人说得对,那袁小林“我觉得很多人是把李书福当成一个农民,很随便说一些话,但我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这是最好的一个并购案例”的话可能是正确的,就像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付于武说的“这对整个中国汽车工业来说是一个新的历史”。不过谁也没当事人李书福说得更露骨。他说的是:“因为我能看得到明天,你们看不到。”
  输家

  刚强者的墓志铭

  小个子兰世立讲述的是一个胳膊和大腿的掌故——我们对它其实再熟悉不过了。
  人被判刑,最后一笔资产被拍卖,公司接下来被注销清盘,故事这回可能算是告一段落了,但请注意,是告一段落而非结束!固然一年之内从天堂坠落到地狱甚至险些丧命,但被熟悉他的人批评为性格桀骜不驯的兰世立始终不肯承认现实和一直想努力证明自己不是罪犯。有追随这个只有一米六个头的东星航空有限公司创始人多年的人已经肯定说,依照兰世立的个性,只要生命不息,他还会寻机再来,因为他“最大的特点是信念坚定,即便困难重重也会坚持尝试”。

  显然,因一审“逃避追缴欠税罪”而招罹的4年铁窗生涯出乎兰世立意料,因为这一切仅只发生在他结束半年多被警方“监视居住”的生活并希望依托其东星国际旅行社连锁集团从头做起,继续做旅游、卖机票的几天之后。多少就像一篇墓志铭,这是他应该得到的待遇吗?

  直到今天,舆论还在喋喋不休地将兰世立的遭遇归结为张狂的性格、尽干些疯狂的事、敢忽悠、跟正常思维作对之类。例如,在2003年旅游业遭受重创的 “非典”时期一次性购买近百辆旅游大巴、以不足30亿元资产租购120亿元空中客车飞机、一架飞机上只有三五个乘客也照样一天一班飞港澳航线、以全国最高的薪水从其它航空公司挖飞行员、提着紧急筹到的现金到机场去给飞机加油、只因对一家航空公司不满就在已拖欠员工两个月工资的情况下借利率甚至超过10个点的高利贷建立航空公司,等等,似乎他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孩子。

  今天,尽管也有人对我们这个曾表示“狂要有狂的本钱,独裁要有独裁的本领”、“自己过去的18年非常值,没有后悔的事情”的主人公表示同情,诸如以 “即使砍了我的双手,我也不会签字”这样的严词拒绝为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601111.SH,简称:中国国航)的母公司中国航空集团公司收购东星航空而前来斡旋的政府官员才是他掉进不测深渊的根本原因之类,但是声音太微弱了。人们能听到的几乎只是兰世立过去那些“忽悠,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能力”、“东星航空想亏损都难”、“想飞什么航线就能申请到什么航线”的惊人之语,以及看到他去年1月与中航集团签订意向合作协议入场时旁若无人地走在一位地方政府高官身前的画面。

  这太要命了,何况东星航空2006年5月首航时即有因超低票价招致多家国有航空公司联手封杀以及东星(集团)有限公司得罪武汉市政府下属企业的前科。 “要让东星的旗帜插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是兰世立10年前创业初始时发过的誓,但这没用。他自己在取保候审期间对朋友描述过的“在那段鲜为人知的日子里曾感到屈辱,绝望之际甚至想到过死亡”的经历是他自己的感受,而所写下的题为《从天堂到地狱》的诗——其中两句是“昨天我还在和各国元首一起享受国宴/今天吃的却是难以下咽的囚饭/昨天我还住在国宾馆/今天却睡在了关押死刑犯的囚室”,则被认为正是违背政府意志和激怒政府官员的结果。

  兰世立,你郁闷吧!你折了之后,中国国航比收购还便宜的渔翁之利,是从东星航空招收了600多名员工和“有可能”把东星航空租赁的飞机转租到其湖北分公司。你还在盘算着有机会时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书以证实自己的清白吗?据说,这个以前一直要求员工学习其《总裁语录》的小个子湖北人说他想的是“不能不清不白地离去,坚持着熬了过来”时目光凝重、语调和缓,神情和语气与以往那个眉飞色舞、快人快语的兰世立判若两人。

  他自然可以这么想。“死都想过,世上再无不可想之事。”他很早以前就这么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