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第十章,有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关于这一章节南怀瑾老先生做了精辟的讲解,读过之后受益良多。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老子在章中用到的名词“营魄、婴儿、玄览、无为、天门、无知”,我们现一一分解。

营魄,也做魂魄、营卫解释。南怀瑾谈到在《皇帝内经》中将营卫是为人体生命的两大关键,“营”是指人体中血液和养分等的作用,“卫”是人体生命中的本能活动,属于元气的功能,“营”中有“卫”,“卫”中有“营”,只有两者调和均衡才能健康。而魂魄,魂从鬼,云声。本义:灵魂,古人想象的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易·系辞》有“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灵枢经》称“随神而来往者谓之魂”,《说文》中称“魂,阳气也”;魄从鬼,白声。从鬼的字,本义:阴神,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有别于可游离于人体之外的魂。如果把“魄”看成是人体内的“元气”就容易理解了,还有一个词“魂飞魄散”这句话可以好好体会。

婴儿,大家都能明白,那么婴儿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结合整句话琢磨一下,“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在这里用了两个词“专气”+“至柔”,这是不是说:因为婴儿没有受外界干扰,所以其魂魄抱一,所以至纯无杂,无论是呼吸还是整个身体其他机能都处于极度平稳的状态?

玄览,可以做远见远识、远望远眺讲,也有内心的意思。

天门是什么门?有“天机之门指鼻、口或天庭皇宫(天宫)之门;风水上指穴场水流的入口处”,看整句话“天门开合,能无雌乎”这里“无”很多人认为是老子的笔误,应该作“为”。也有人把这句话结合到练功上,说天门乃百会穴处,其开合之间就是魂魄分合之时,白天回魂入体,夜间灵魂出游,但是修道纯阳无杂的有道之人,可随意控制天门开合,自可神通天地(南怀瑾也赞同这种说法)。

无知,与明白四达好像是矛与盾的关系,但想想前面的“无知无欲”再联系一下后面的“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可以这样理解老子这对矛盾,即使你明白四达,也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动不动就想教育别人。教给别人知识是件好事,但是“好为人师”却是毛病,而且这种毛病大都犯在有能力(专业水平稍高一些)的人身上,特别是做为管理者我们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碰到点事就想教导一下下属?每次开会几分钟之后会议室就成教室了?老子教给我们应该“行不言之教”,即使自己再明白,也要让下属们去想、去谈,要群策群力,真正与员工“和光同尘”。

无论是无雌还是为雌,如何能达到“玄德”还是比较清楚了,“无离——>无疵——>无为、无雌、无知”。

在读完这章之后,我突然有一个疑问,如果企业是有生命的,那么什么是企业的“魂”和“魄”,这跟现在比较时髦的话题“企业文化建设”有什么联系呢?我也做过企业文化手册也看过很多这类东西,可是那一堆东西真的能帮助企业成就百年基业吗?按照老子的说法婴儿的“魂魄”是抱一的,只不过那时这种抱一是一种无意识状态,而随着意识的发展,魂魄分离并难易控制,只有修道达到“至纯无杂”可以通过天门开合控制的时候,才能明白四达,成就玄德。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修道的过程,要把企业的精神提纯——无私无欲、统一协调,并补充元气企业元气,增强内部凝聚力、协调性,不断“涤除玄览”,才能实现企业的基业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