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焦点评(10-106):广州不能分割也不能矮化
——产业规划要体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彭澎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
题外话:为了进一步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广东省出台了珠三角五个一体化规划,其中产业规划提出了A字形总体空间布局的设想。我认为,这个布局思路是根据目前产业发展现实情况制定出来的,但存在并不一定合理,或者说合理存在的还需要更加合理化。因此,广州分为两大部分(东、中部;北、南部)分别融入珠三角东岸地区和西岸地区,这有点象画地图。其实,广州可以整体融入整个珠三角,成为纲要说的“一小时城市群的核心”,而非分成两大块分别迎合两岸地区。这也是广佛肇经济圈等三大经济圈划分存在的一大问题,把广州划入三大经济圈中的一个只能是阶段性目标或珠三角一体化大目标中的子目标。产业规划把广州分割与三大经济圈把广州矮化都存在发展思路上的偏颇,后者我已多次提到,前者是最新的思路,但问题一样值得注意。
7万亿“A计划”即日启动 产业重镇各就各位
2010年08月13日 南方都市报
8月11日,广东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了珠江三角洲五个一体化规划的通知,从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基本公共服务、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五个方面,描绘了从2009年到2020年,珠三角深层次融合的路径和蓝图。其中,《珠三角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定了珠三角未来10年的阶段目标:到2012年,单位建设用地面积的G DP产出达到4.75亿元/平方公里;到2020年,单位建设用地面积的G DP产出提高到6.6亿元/平方公里。
这意味这2020年珠三角1.1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创造高达近7万亿的G DP.而在发展产业方面,珠三角将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优先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等5大领域30个重点产业,构建布局一体化的珠三角地区“530”产业体系。
“A”字形产业总体空间布局
根据规划,未来珠三角地区将按照“引导增量、优化存量”的思路,打造珠江口东岸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带、珠江口西岸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带、珠三角沿海的生态环保型重化产业带,形成“A”字形产业总体空间布局。广州东部和中部-东莞-深圳等东岸地区,重点布局发展金融、物流、会展、信息服务、专业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以及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形成服务化、高端化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带。而广州北部和南部-佛山-中山-珠海等西岸地区,重点布局发展汽车、轨道交通、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核电、风电、光伏发电及输变电设备、通用专用机械、航空等装备制造业和家电、金属制品、纺织建材等优势传统产业,以及外包服务、教育服务、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形成自主化、集成化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带。肇庆作为西岸腹地,重点要延伸沿岸产业链,成为重要的配套产业基地。
此外,惠州-深圳-珠海-江门等珠三角沿海地区,重点布局发展石油化工、精品钢铁、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油气勘探开采等先进制造业,以及商务休闲、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临港产业带。适当布局发展现代农业。
“《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个市的一些意愿,但更充分考虑省一级政府对整个珠三角产业的引导意图和市场的配置因素。这里面有省级政府想法、市级政府想法、市场考虑因素这几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市场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参与规划制定的专家之一广东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成建三表示。
在市场导向的背景下,珠三角各个城市的意愿在规划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中,广州着力打造国际产业服务中心;深圳着力打造国际产业创新中心;珠海着力打造国际重大装备制造业中心;佛山、东莞着力打造国际产业制造中心;惠州着力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中山、江门着力打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基地;肇庆着力打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区和重大装备制造配套基地。
“这是与当前产业结构相符合的。”广州市社科院彭澎向南都记者表示,从区位条件和产业现状、产业条件等各方面综合考虑,珠三角东岸有深圳、东莞、惠州,这些都是侧重高新技术科技发展的城市。西岸有佛山和中山,总体上制造业比较发达,其中佛山的制造业已经超过广州了。而沿海地区当然要发展与海洋生态有关的产业了。“当然,要注意文件的意思是侧重发展,而不是绝对的割裂。”他强调说。
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是重点
据悉,此次规划的首要目标就是实现珠三角优势产业集聚。根据规划要求,优势产业跨行政区划空间集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培育出一大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到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 D P的比重达5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7%;到2015年,以上两个比重分别达到55%以上和28%以上;到2020年,以上两个比重分别提高到60%以上和3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珠三角乃至全省重要的主导产业。
“服务业比重60%是国际最低标准;而珠三角本身就面临着产业转型问题。高技术制造业比重30%是符合纲要精神和现状要求的。”广州市社科院彭澎认为,纲要要求是发展现代化,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实现产业结构现代化。
在现代服务业方面,以知识化和高端化为取向,全面实施《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加强合作和引进,引导现代服务业向中心城市集聚,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专业服务、教育服务、会展服务及文化创意等产业,加快总部经济发展,推进商业模式创新,把珠三角建设成为国际航运、物流、信息、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高端服务业基地。
在先进制造业方面,做强做大以装备制造业和大石化、精品钢铁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交通及海洋装备、通信设备、电力设备、通用和专用设备、石油化工、钢铁等产业,将珠三角打造成为世界级重大成套和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在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方面,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海洋、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重点打造若干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培育形成一批先导性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成亚太地区和全球重要的高技术产业聚集区。
传统优势产业方面,坚持名牌带动、以质取胜,重点发展家用电器、纺织家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金属制品、造纸等行业,加强技术改造,加快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打造一批知名品牌龙头企业。
实现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最大化
“这是一个带有引导性的产业规划。”成建三说,《规划》带有希望珠三角解决产业同构问题的目的,并突出各个地方的产业优势。但最后能否实现则要看各个地方的措施、产业转型的压力等等。“但从趋势来讲,珠三角是在往各个不同的经济圈和各个城市不同的产业特点这个方向发展,只是快和慢的问题而已。”
规划指出,过去三十年,珠三角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但是,由于缺乏统筹规划,目前,珠三角产业的结构性矛盾日渐凸显,面临着由行政区划经济向基于产业分工协作的区域经济转变的艰巨任务。
为保障规划的实施,广东将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引导,构建统一开放的基础设施和要素市场,以及科技智力支撑体系、产业合作平台,引导产业发展从竞争向竞合模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从行政区划经济向区域经济模式转变。
广东将在实施《规划纲要》领导小组的框架下,设立实施《规划》专责工作组,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珠三角九市分管副市长、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办公室设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由该委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重点协调解决珠三角区域整体发展战略、投资新建重大产业项目和重要产业基地布局及其涉及的经济利益等重大问题。珠三角各市在落实本规划过程中,要做好与本地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有关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
地理论见
“推进产业一体化,可考虑产业基金”
“规划不在摆多少产业多少项目,要更多注重目标、手段、政策措施的配套,通过制度、政策安排,来实现规划中预定的产业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升级的目标。”中山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珺表示,在广东产业、劳动力“双转移”这一政府目标的推进中,财政扶持资金就是一个很有效的政策手段。在珠三角产业一体化的推进中,也可考虑引入产业基金,以此为导向引导企业投资、引导社会资源的配置。
在构建统一开放的基础设施和要素市场方面,规划提出加强珠三角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推进交通管理一体化,促进粤港澳交通一体化发展,构建适应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一小时生活圈”。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间互联网络的交换能力,实现信息互通互享的“同城效应”,促进珠三角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自由流动,为产业一体化提供基础支撑。
“要通过政策引导,使企业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珠三角这方面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培育出华为、比亚迪等一批处于国际产业链高端的企业,要好好研究借鉴这些企业成长的经验。”著名经济学家、天则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认为,珠三角的产业转型升级在全国都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规划不能就产业论产业,就布局论布局,只讲供给,不讲需求,只讲生产发展,不讲市场开拓。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珠三角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处于产业链低端、技术和市场对外依存度高等难点加以突破。
资料来源:广东省政府办公厅
南都记者 李乾韬 实习生 周杨媚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