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北大暑期班学习经历之五....北大的人名楼


北大的人名楼

从北大的东南门开始向北坐落着一些人名楼,我把它们拍了下来,一一介绍给大家。

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Peking University Khoo Teck Puat Gymnasium)

原名北京大学体育馆,是为2008年北京奥运乒乓球比赛场馆,随后的残疾奥运会中,该大学体育馆亦会进行乒乓球项目的比赛。2006年11月,邱德拔基金向北京大学捐赠约1.733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支持当时正在兴建中的北京大学体育馆。北京大学将以故去的邱德拔先生的名字命名北京大学新体育馆及政府管理学院大楼的主会议厅。

邱德拔是新加坡首富,也是英资渣打银行的第一大股东。2004年去世。其遗产拨出2500万元设立教育基金,支持开拓本地大专生和工艺教育局学生的海外学习体验,并协助提升区域教育工作者的英文教学能力。以本地已故富豪邱德拔为名的教育基金将资助三个计划:加强区域国家的英文教师培训;津贴工艺教育局和理工学院的贫困学生到国外参加实习、交流或社区服务计划,以及为来自低收入家庭、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基金将从明年起分五年使用。之前,邱德拔遗产资助的教育项目包括建立杜克—国大医学研究生院、北京大学体育馆和圣约瑟国际学校。

廖凯原楼(Leo KoGuan Building)。

2007年12月,廖凯原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名誉校董。根据2005年4月、2006年12月的协议和此次补充协议,廖凯原基金会对北大承诺捐赠总额达2.242亿元。2005年4月,廖凯原基金会曾捐赠5320万元人民币用于建设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教学用楼,该楼被命名为廖凯原楼(Leo KoGuan Building)。 他是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校董和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名誉教授,同时也是北京大学名誉校董,复旦大学校董和复旦大学法学院名誉教授。

陈明楼(chen ming building)

此陈明,我刚开始以为是中国的歌星陈明。查了查才知道不是。加拿大华裔陈定海于2008年2月,向北京大学捐赠2500万元人民币,支持北京大学教育事业发展。此次捐赠惠及北大多个学科领域,对北大的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发展以及教研设施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感谢陈氏家族对北京大学所做的巨大贡献,并尊重陈氏家族的意愿,学校决定以陈氏家族先辈陈明先生的名字来命名北京大学法学院的科研楼。并授予陈定海名誉校董的称号。

李兆基楼

2007年3月20日,李兆基基金会宣布,捐款4亿港元予香港科技大学,支持科大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教研学府。9月份则再次捐款5千万元予香港公开大学。同年11月份李兆基还捐出5亿元予香港大学。为作答谢,港大会把一个讲堂及一个综合学生活动中心以李兆基命名。据统计,从05年到07年,李兆基仅向香港各大院校捐赠的数额就已超11亿元。

 

对内地公益事业,李兆基也大力资助,仅在顺德就捐资超过亿元之巨。如1978年与郑裕彤先生一起捐资180万元扩建顺德华侨中学;1980年捐资310万港元兴建“顺德医院”;1991年捐赠500万港元助建顺德体育中心;1994年与郑裕彤各出资8000万人民币兴建了两所高级中学——“顺德李兆基中学”和“顺德郑裕彤中学”等等。1996年,顺德举行首届教育基金百万行,已是世界第4大富豪的李兆基不但捐资,而且亲自参加全程活动。在其他省市,他也多次透过各种渠道捐助落后地区的学生。

 

2008年捐一亿元支持复旦大学教育建设,李兆基对中国内地的教育事业可以说是独具慧眼,期望有加:“我在香港经商,发现所有投资银行、财经公司均以聘用英国牛津、剑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名校学生为荣,且薪金特高。今日中国进步神速,已有大国地位,国富民强之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内地三间名校如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将与上述三间世界名校的学生看齐。”

 

而作为复旦大学校董的李兆基先生将从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手中接过名誉博士学位证书,成为复旦历史上的第十位名誉博士。其捐资兴建的复旦新江湾校区图书馆将命名为“李兆基图书馆”。

 

2009年6月26日,亚洲股神李兆基再向北大、清华捐赠4亿元,并与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正式签署捐赠协议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签约仪式,教育部长周济出席了签约仪式。

北大获捐赠的2亿元人民币将被用于支持北大人文学苑的建设、公共教室楼的维护和设立讲座教授基金,以促进和改善北大的科研教学环境。落成后的北京大学人文学苑将永久命名为“李兆基人文学苑”,公共教室楼将命名为“李兆基楼”,讲座教授基金命名为“李兆基讲座教授基金”,获得该基金资助的教授命名为“李兆基讲座教授”。作为北大名誉校董的李兆基先生表示:“北大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名牌高等学府,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学术根基。希望北大培育更多杰出人才,贡献国家。”

 

2005年起,他捐赠设立“温暖工程”基金。投资3.3亿元人民币的“温暖工程”计划首期项目于2006年12月展开,由儿子李家杰亲自监督落实,现已超标完成。李家父子还捐出第二期善款3亿元,再培训100万农民工。2009年4月8日消息,有鉴于“温暖工程——李兆基百县百万农民及万名乡村医生培训”计划进展顺利,香港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决定再捐出6000多万元人民币给予广西和宁夏,培训10万名农民工。另外由上善基金拨出1400万元,在宁夏建造6000个雨水窖。

逸夫苑

邵逸夫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但却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可以说,他在香港的影响力源自于他的影视王国,而他在内地的口碑则主要是因为他的慈善捐赠。早在1973年,邵逸夫就设立了邵氏基金会。1990年,中国科学院为了表彰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据统计,二十多年来,他共向内地捐赠了34亿港元,兴建了5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目前,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中国各地。2002年,邵逸夫还捐资创立被誉为东方诺贝尔的邵逸夫奖,用以资助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进行研究,目前基金总额已高达50亿元。

 ;

就我个人来讲,对邵逸夫最敬佩,我的家乡小城就有一所“逸夫小学”。91年大学毕业时,我的学校已经拥有了逸夫图书馆。北大有所逸夫楼,我觉得很正常。尤其还是以“逸夫苑”命名,而不是“邵逸夫楼”。李兆基的善举也还不少,只是稍微集中了一些,集中在3所名校和广东地方。

其他那几位,真是好钢用到了刃上。每一位到北大来的人,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人的名字。对于一个商人来讲这确实是很划算的一个生意。你就是在北大门口立一个广告牌,一年下来也要几百几千万吧,这下子又留下善举之名,又起到了广而告之的效应,还能赚一个校董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