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13美元ipo,现在股价只剩下0.29美元面临退市的公司;这家打着“新华”旗号,曾经并购过经济观察报经营权和新传在线的公司,到底是做什么业务的?通过对其公司历史的梳理,各类财报公告的解读,以及诸多事件的分析,还是可以看出其并不神秘的公司经营方式。
(i美股)2010年2月4日,新华悦动传媒接到纳斯达克相关机构通知,称其在美国的存托股份(ADR)竞价已连续30天收盘价低于每股1美元,不符合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继续交易规定。如果在2010年8月3日之前,股价仍持续低于1美元,那么新华悦动传媒将被摘牌。从通知发布到目前,近6个月过去,新华悦动股价并无起色,最新报价为0.32美元。照此看,其8月份退市的可能性非常大。
新华悦动传媒2007年3月10日登陆纳斯达克,当时IPO发行价为13美元,共发售2310万股美国存托凭证。从上市开始,新华悦动传媒股价便一路下跌,13美元的发行价一度跌到0.3美元。从2008年开始,新华悦动的巨量亏损开始与持续下跌的股价开始并行。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净亏损3.116亿美元,亏损具体原因不详。
总体来说,新华悦动传媒是一家费解而神秘的公司,不仅业务模式与经营状况不透明,而且其公司结构和持续亏损也让人费解。但通过对其公司历史的梳理,各类财报的解读,以及诸多事件的分析,还是可以看出其并不神秘的公司经营方式。这种经营依靠拼凑资产上市,并通过并购策略达到利润的短期增长。这种简单模式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即不可持久。
新华悦动传媒的母公司
要了解新华悦动传媒,首先要搞清其母公司新华财经有限公司。新华财经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1日,于2004年10月在东京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编号:9399)。新华悦动传媒在2009年3月更名前叫做“新华财经传媒”,由此一点即可见其与母公司传承关系。
新华财经有限公司被媒体称为拿着“中国概念”穿行于国际市场的“资本玩家”,多次借助“新华社”品牌进行收购与融资。但其与新华社的“特殊合作关系”一直受到媒体质疑。要梳理清楚,必须追溯到新华财经成立之初。
有关新华财经有限公司的成立,现有官方版本是这样:一位名为布希(Fredy Bush)的女士,怀着媒体梦想从美国来到中国,于1999年创建新华财经有限公司。这位女士随后成为新华财经首席执行官,并在2004年入选《华尔街日报》全球商界女性50强。此外,更详细版本如下:
1996年1月,新华财经信息咨询有限公司(Xinhua Financial Co.)成立,为新华财经有限公司的前身公司。该公司股东为新华社下属金融信息部门“中国经济信息社”和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双方分别持有49%和51%的股份。
新华财经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为财经信息终端机,成立后取得不错的业绩。由于与新华社独特关系,新华财经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成为外国通讯社最希望联手的对象。在中国,新华社是唯一被国务院授权管理外国通讯社在中国境内发布经济信息的机构,所有外国通讯社在中国境内发布经济信息都必须向新华社提出申请。
新华财经信息咨询公司随后在扩张业务,追求融资上市过程中,吸引到三个主要投资者:布希、丹尼斯-佩里诺、台湾投资者Billy Kung。布希等人开始与新华财经信息咨询公司协商建立新公司,并以上市为目标。
1999年11月,新华财经有限公司(Xinhua Financial Network)在香港注册成立,新华财经控股有限公司同时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布希、佩里诺和Billy Kung购买新华财经有限公司的原始股,正式以投资者身份进入新华财经。随后,根据此前拟定协议,新华财经有限公司出面收购在北京的新华财经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收购完成后,新华社旗下的中国经济信息社作为新华财经的投资方,也成为新华财经有限公司股东,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2007年。2007年新华社发表声明,称已出售手中持有的新华财经剩余股票,双方无任何关联。随后布希致信股东称“真实情况是,我们与新华社下属的中国经济信息社于2000年签订了20年(期满后可再续10年)的独家协议,这从未改变过。”即根据此前协议,新华财经有限公司仍可以在命名其现有产品和服务时使用“新华”名称,并延续到2019年。
在新华传媒有限公司发展初期,“新华社”这块招牌起到关键作用。借用新华社旗下中国经济信息社的“独家授权协议”(中国经济信息社授权CEIS实时信息的独家布权。其玄机在于,只能从CEIS的信息库中调取文章,不可能获得新华社实时新闻。新华社未因这一授权出让任何实质资产),新华财经为其他合作者带来广阔想象空间,进行多项比较顺利的并购项目。
2000年,新华财经与与富时集团成立新华富时指数有限公司,试验性地开始新华远东中国评级服务;2002年11月,新华财经与美国最大的企业新闻通稿发布公司美通合资成立了新华美通;2002年,新华财经收购法新社旗下亚太金融新闻通讯社。截止2004年,新华财经收购公司包括:法新社旗下亚太金融通讯社、Mergent、G7集团和Stone&McCarthy Research Associates、Market News Inernational。
但需要指出,新华财经成立后的系列行动,在内容生产领域未见成效,其他合作项目也没取得显著效果。已披露数据显示,新华财经有限公司并未从中国市场找到实质业绩增长点,收入持续不振。从1999-2004年,由于国内股市和债券市场整体规模有限,新华财经着力推动的指数和评级业务也并未带来可观收入。即布希在成为首席运营官后,推出得一系列指数业务,以及多项并购行动,未取得实质业绩增长,只是拉长公司业务线。到2004年,根据国际财务报告标准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新华财经有限公司净亏损为140万美元。
尽管不断亏损,新华财经有限公司2004年还是成功在日上市。分析者称,新华财经之所以能上市成功,和日本股市独特监管状况直接相关。日本资本市场监管严苛,但监管主要针对于公司治理有效性,而非营利状况。新华财经在上市前,邀请新华社吴继光接替新华财经董事长一职,利用“新华社”品牌效应带来超出预期的溢价。
上市成功为新华财经带来新的开端。领导者布什开始采取新策略,对这个“大而空”的公司进行填充工作,并筹划登陆纳斯达克。具体措施是:购买中国国内经营不善媒体的广告业务代理权,靠转手出售广告权获利。在他们看来,只要购买到一家媒体的广告代理权,就会很容易让人们相信他们已经“拥有”这家媒体。彼时新华财经典型宣传是这样:
“如果你生活在中国,清晨醒来打开电视就能看到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财富早7点》。乘车上班途中,可以收听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EasyFM的节目。路过报刊亭可以见到《经济观察报》、《投资有道》和《基金观察》。”
上述所有公司,其独家广告代理权都被新华财经所掌控。这种商业模式并不难理解,即购买媒体广告代理权,通过自身收购广告公司统一销售广告版面或时间获取收益。
虽然新华财经从较早时候起就对旗下媒体进行整合,并预备打包上市,但直到2005年成立新华财经传媒公司后,这个战略才开始明确。2005年新华财经传媒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业务涉及电媒广告、平面广告、内容服务、综合广告和市场调查五大领域。主要收入是各种形式的广告收入。主要业务包括:通过内蒙古卫视台制作和发行电视节目;从母公司获得《财富中国周刊》电视节目;通过旗下广告公司负责《投资有道》杂志广告销售,负责《经济观察报》独家广告代理权。
新华悦动传媒时代
从2005年5月26日到2005年12月31日,新华财经传媒净收入为540万美元,2006年的净收入为5900万美元,收入大幅增长主要是由于收购。包括收购:北京世纪光年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收购经世集团有限公司、收购中国广告集团明声国际有限公司、收购联恒市场研究公司等。
在2006年收入中广告服务收入占到76.1%。仔细梳理会发现,广告服务收入方面增长主要在这几个方面:担任北京电视台等一些电视台的部分节目广告代理商,成为上海一些大学校园广告牌代理商;设计并制作电视、印刷和广告牌广告;在内蒙古电视台做广告、节目赞助、提供内容。
2007年3月9日,新华悦动传媒登陆纳斯达克,开盘当天股价大跌12.69%。在上市招股书中,新华悦动传媒披露其股权比例结构为:CEO Fredy Bush拥有新华财经媒体5.8%股份,价值大约1亿美元。母公司新华财经将拥有该公司37%股份,投资公司Patriarch Partners LLC s拥有大约8%股份。新华财经传媒表示,计划用融资的5千万美元偿还母公司及新华财经网络有限公司债务,其他部分资金将用于对补充型业务进行战略性收购。
新华悦动传媒上市后,经历短暂“黄金成长时代”。2007年财报显示,新华财经传媒全年净营收为1.348亿美元,比2006年的5900万美元增长129%。2007年净利润为2800万美元,比2006年的330万美元增长738%。净利润的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及新收购业务的贡献及已有业务贡献。即在2006年,新华悦动采取了与此前相同的收购式增长策略。2007年收购的公司包括:北京心情互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声色(控股)香港有限公司、权威广告有限公司、小世界影视制作有限公司、JCBN集团。
不过随后2008年—2009年,新华悦动传媒逐渐陷入亏损泥潭。2008年全年,新华财经传媒净亏损达到2.749亿美元,第4季度净亏损2.515亿美元。2009年,新华财经传媒改名“新华悦动传媒”,全年净亏损3.116亿美元,第四季度净亏2.957亿美元。伴随着亏损,新华悦动传媒放缓收购速度,与此同时,为填补亏损,不得不开始出售此前所收购的子公司。据不完全统计,从2008-2010.6,新华悦动传媒收购公司:China Media Network、China Sports Media、新传在线。出售公司包括:Convey广告公司、北京金冠新广告有限公司、北京京师景观有限公司。
收购式增长策略在08年以后的逐渐失效,让新华悦动传媒开始自身转型之路。于此同时,其母公司新华财经有限公司也开始寻求转型。
如上文所提及,新华财经开创之后主要产品是财经产品。随着时间推移,财经新闻产品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在路透社、彭博社和道琼斯等知名通讯社的夹击下,其新闻产品开始处于长期亏损状态。于是同样从2008年开始,母公司新华财经也开始出售此前并购进来的多个财经和数据研究公司,其中包括G7集团、Mergent、Kinetic。并最终在2008年年底终止了在北京、上海、香港、台北和新加坡的财经新闻服务。出售业务有很现实的考量,即业务增长缓慢,亏损严重,不得不出售资产。
对于转型方向,引用新华悦动传媒官方说法是“朝着体育、娱乐这个方向来做”。于是可以看到,新华悦动传媒在2008年签署的一系列体育赛事合约,并取得陕西卫视的独家广告代理权,在2009年收购体育媒体报道权分销商China Sports Media,同时收购新传在线。新传在线旗下拥有中国最大体育门户网站新传宽频。
但从2008年到2010年,虽然新华悦动传媒进行一系列转型努力,但在产业模式方面,仍未脱离此前老路径,靠收购扩展庞大的产业线,涉足广播、电视、网络、广告等各方面,依靠承包独家广告代理权,并出售广告权来获取收益。
这种盈利模式,从2007-2009年财报看,没有逆转亏损趋势。广告服务这一块,下降明显,并受到2008、2009官方政策的影响。在2009年第四季度亏损财报发表后,新华悦动传媒官方称“2009年全年营收同比下降18%,主要因剥离非核心业务。自去年10月颁布的对电视广告时间和范围的新规定后,对国内整个电视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也对公司第四季度广播电视业务产生影响。”这样回应无疑与上面的分析暗合。
总的来说,新华悦动传媒是一家为了上市而拼凑资产的公司,一直没有进行有效的业务整合与利用,寻找到固定的盈利模式。利用并购手段,新华悦动传媒让自己的身躯无比庞大,却没有效的建立起与庞大身躯匹配的管理手段及经营效率,并直接造成08-09年的巨额亏损。依靠“并购式策略”推动业绩的增长,短期内是能取得疯狂增长,但长期看,只会带来不断增加的不良资产以及持续的业绩亏损。
曾经让新华悦动传媒引以为傲的“并购媒体帝国”现在正带来无尽的烦恼。而始自2008年的转型之路却依然没见有所突破。确定无疑的是,只要其业务增长策略不改变,盈利模式不改变,新华悦动的前景将难逃亏损下降螺旋。
(作者i美股江涛 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关于新华悦动传媒的资讯请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