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入世后我国高校学分制的改革


 

论入世后我国高校学分制的改革 

摘要:学分制与学年制相比具有学习的灵活性、课程的选择性、培养的指导性特点。实施学分制的意义在于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个性,提高教学质量,比之传统的双学位缩短了时间,实现高效益的人力资本储备。现行的学分制带有浓厚的学年制色彩、受教学管理本位思想的束缚缺乏主动性与灵活性,致使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入世后,我国高校学分制应该从制定适应国际化教育的国家教育标准、加强教育资源共享、拓宽专业、放宽学籍管理限制等方面加以改革。

关键词:教育资源  学分制  创新

Abstract: Paralleling credit system with academic year one has strongpoints which are the studying agility, choosing curricula and teaching direction. Credit system can abundantly  exert students go-aheadism, develop the personality and rise the teaching quality. This system is shorten time in old double bachelors, and actualize human capital repertory better.

Actual system is almost like academic year ,tied by teaching management-on-based thought that is short of go-aheadism, agility so that education recourses are no proportion. After entry WTO, credit system reform in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mak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 strengthen communion on education recourses ,widen specialty and relax the status as students, and so on.

Key words: education recourses, credit system, reform

 

一、             学分制的特点及其意义

 

学分制于1872年产生于美国哈佛大学,之后在世界各国逐步推广并得以完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认为人的能力、素质等级差异,不能按同一僵硬的模式培养,主张扩大课程科目,允许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范围,安排自己的学习专业和课程。学分制是用来计量学生学习量的教学管理制度。一般按每学期1618周计算,每周1课时(1618课时)为1学分。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接受这种计量方法,并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在一些教育发达国家中它已经达到系统化、程式化的程度。
   
学分制与学年制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学习的灵活性。它参考学历教育所要求的年限,但不受年限的严格限制,学生可以提前修满学分,提前毕业;也可滞后一定时间毕业。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有效地、因人而异地分配受教育的时间,能够降低培养人才的成本,提高教育的效率,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有利的。
   
课程的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和专业,这是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没有选修权的学分制不能认为是学分制。对于学生修读的课程,如果考试不及格,均可重修重考或另选另考,直到及格取得等值学分为止。这种允许受教育者在一定限度内根据自身的发展进行自我调整的做法,既体现了对学分的重视,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形成有创造个性的人才。
   
培养的指导性。学分制为学生独立自由地安排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及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由于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独立的设计符合社会要求的自我目标模式比较模糊,实现目标的学习方案也难以一次进行优化选择。所以,配合学分制要设立指导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最早实行学分制的哈佛大学为例,经历了自由选修、限制选修、全面发展的要素结构制等几个阶段。专业领域要求学习的课程、学习期限及每学期应修读的课程门数均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国外实施学分制有两种方式。

美国施行开放式学分制。美国大多数高等学校实行通才教育,在学习年限、选择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民主、自由的思想。各个学校在管理方式、课程设置、学位授予标准等方面差异较大,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和规定,美国的学分制也不是完全自由选修学分制,也分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个别专业性强制学校并不实行学分制(例如西点军校)。实行学分制的学校有本科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专门学校四种。美国本科大学一般性需要120140个学分不等,当中有3545 学分是于主修科目中考取、而通识教育课程亦最少须考取3545个学分,余下所需学分,学员可以自由选科形式考取。
美国大学的修业期没有一定规限,学员可以在三四年间考取得学位资格,亦可于十年内完 成其大学课程。在学分制的影响下,办理入学申请手续 时间上亦具有弹性,有意越级美国的学生可以在一月、 六月、七月及九月申请入读,这亦是视乎各院校而定。美国大学生是根据其考取了的学分去区分身份,初入学者至考取到24个学分的学员被称为freshman、取得2555个学分便属于Sophomore5689个学分者称为Junior、而90个学分或以上则属于Senior美国的高中教育也实行学分制,学生在高中获得的学分到大学仍然起作用,高中修过的学分如果和大学重合可以免修。我国虽然某些大中城市也在高中实行学分制。这只是高中会考的一种替代管理,与高校里的学分制管理无涉。

日本施行学年学分制。日本的这种学分是在模仿与吸收美国的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美国教育使节团的帮助下,曾经全盘学习美国的做法,不久发现,全套照搬美国的做法并不适合日本国情,尤其是日本传统思想(高度集权)对高等教育影响较大,所以,最终不象美国大学那样实行全面、开放的学分制,而实行了学年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学年学分制模式。这种学分制具体特点表现在:规定过细,管理过死,缺少灵活性,尤其是优秀学生难以脱颖而出;但是学校在管理上比较容易操作,可以为大多数学生提供统一的课程,教育成本相对较小,这种学分制对学生来说,并不能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实际上是以管理为本位的学分制。近年,日本政府和大学生正针对这些问题着手进行改革。分主修课、辅导课和选修课。日本为鼓励日本大学生通过因特网学习国外的知识,日本大学审议会最近通过了关于向文部省提出建议承认外国网上大学学分制度的议案。同时,日本大学审议会还将建议文部省明确制定关于外国学生通过因特网接受日本大学教育的相关制度。日本舆论认为,在信息技术革命和世界一体化背景下,承认日本学生在网上“虚拟大学”学习所取得的国外学分,并与出国留学同等对待,会对今后日本大学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

实行学分制改革的意义在于:

1.施行学制,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修满学分可提前毕业,也可中途停学一段时间,延期毕业。这样可以适应成绩不同的学生对学业的不同要求,做到“快速先达、慢速后至,因才施学、学工结合”。

2.施行学分制能争加教学的竞争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目前学校四年教学计划课内总学时由2800左右已调减至2500学时左右,任选修课比重在10%以上。学分在150170左右。本科生有1520分的选修权力。有些重点学校选修学分比例有加大趋势。学生通过减少课内总学时,增加选修课比重,扩大学生自由选修的权力。施行学分制的学校引进了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则,选修课程不足8人的一般就取消该课程,这对教师的教学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危机意识,这对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会取到促进作用。

3.比传统的双学位缩短了时间,实现高效益的复合型人力资本储备。施行学分制为更多的学生选修第二学位或主辅修专业创造条件。这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国家培养尽可能多的复合型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学生不能任意转专业的缺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之传统意义上的读双学位既缩短了时间也减少大量的教育成本,实现了高效益的复合型人力资源储备。

实行学分制管理要有开设选修课的条件。以下两类学校一般不宜实行学分制管理。一是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行业针对性强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或军事院校。这类学校主要以培养技能为主,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和统一的实习锻炼。二是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管理水平较低的学校。这类学校缺乏实施学分制选修课的条件。对于这两类学校,虽然不实行学分制但是也可以尽可能多的开设一些选修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知识面。这两类学校可以以学年制+选修课的模式对学生实施学习管理。

学分制一百多年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历程,学分制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结果。也不能笼统地讲哪一种模式的学分制最好,对于任何一个学校来讲,适合本校校情的模式,应该是既能够培养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又能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模式。良好的学分制应该是建立合理的课程构架,给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余地,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             我国实施学分制的现状与问题

 

1978年,教育部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行学分制,至80年代中期,大多数重点大学都是学年学分制,有些院校名为学分制实为学年制。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实行的这种学年制学籍管理,专科学校是两年制、本科是四到五年制(医学院一般是五年)、硕士研究生三年、博士研究生三年。80年代以后,厦门大学等重点大学吸收国外大学的学分制经验,开始对个别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实行学分制试验。此后其它高校也开始探索学分制试点工作。多数学校仍实行学年学分制,学生在选择专业、选修课程上局限性还很大,少数学校改革幅度较大,实行了四自主即加权学分制、计划学分制、复合学分制、二年实行学分制等。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各校在逐步加大学分制的灵活性;二是学分制完善与高教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培养模式、学籍管理、就业制度等紧密相关,是系统工程,在学分制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必须要考虑这一系统的各个要素的综合作用。真正作为一种高等学校学习管理制度,步子大一点的要数东南大学,可以允许学生在八年内读完本科课程。总之,从全国高校来看,基本还是以学年制为主,辅以学分制管理。我国的学分制基本还停留在对学位的计量上,而没有充分发展其灵活多变的学习与管理的生机功能。我国的这种学分制和日本相类似,基本都是学年学分制。而一些规模较小的学院和专科学校仍然采用学年制管理。

到目前为止,重点院校从制度上看大体还是学年学分制,学分制对许多学生而言,还是云里雾里的东西,但是也有一些院校在开始着手学分制改革。例如,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开始着手研究完全学分制实施方案。另外,根据2002129日《西安晚报》报道,陕西省高校将逐步实行学分制,稳步推行本科36年、高职24年的弹性学制,允许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提前或延迟毕业。陕西2002省高校教学会议提出,各高校将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学分制。具体内容是,对提前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可提前办理离校手续,本学年末可以办理毕业派遣手续;学习有困难或有其他特殊原因的学生,经批准可以延长学习年限;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本科不得超过6年,专科不得超过4年。重修学分或延长学习年限,应按教育成本缴纳培养费用。同时,高校将继续进行高职、高专学生升入本科学习(专升本)试点工作。专升本在高职、高专学生第四学期进行,比例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学生所学专业需相同或相近。专升本后的学生按本科院校学生学籍管理。

如今学分制已是封久的冰山在开始融化。作为一种创新的制度,它正在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又一里程碑。

我国实行学分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学年制色彩浓厚。如前所述,我国的学分制几尽学年制。没有整体制度上的提前毕业和退后毕业的情况。长期以来我国的计划体制不光在经济领域影响深远,而且也影响到教育管理之中,教学管理具体体现在,学校安排什么课程,学生学习什么课程。通常的模式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年学籍管理制。一般是一年级开公共课,二三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到最后一年才是专业课。学生刚一接触到专业课就面临着毕业就业,因此专业课学习也只是匆匆而过。这种学年制的管理,无论是学习的时间和地点还是课程内容,都在学校的计划之中。这导致学生的角色不是一个学习的主动人,而只是一个学习的服从人,抑或一台学习的“机器”。

2.受教学管理本位思想的制约。多年来的学分制管理都是为了便于教学管理,没有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更多的考虑学习的效益。现代教育学理论告诉人们,教育的基本规律是要以教育的对象———学生为本,效益为本。教育也应该象经济生产一样追求其本身的效益,即教育的质量效益。而质量效益的载体即取决于教育“产品”的质量。教育产品的质量即学生的人力资本的储备。如何最大限度的实行人力资本储备才是一切学校管理的应有之义。我国的基础教育界把这种规律浓缩为一句口号,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国的高校恰恰缺乏这种教育管理的创新,或者说创新不够。在进行中美教育比较时,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比美国扎实,而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比中国的高。笔者虽然不敢苟同,但是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美国的高等教育管理的先进性,很大程度上包括其学分制管理所带来的质量效益。毫无疑问,学分制管理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极具相关。只有在影响教育质量因素都是优良配置时,才能取得优良的教育质量效益。

3.不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灵活性。由于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因此不能全面发挥西方发达国家学分制管理的应有之义。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不能发挥,缺少学生的兴趣参与,这是因为学生缺乏选择的权力。学生不能积极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时空上的灵活性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是因为学年制式的管理剥夺了学生的学习选择权导致学习上的时间安排不能充分自主;空间上只能听从学校的安排。至于网上虚拟空间的运用更是消极被动的,甚至由于学校的挤占而是不可能得以利用的。另外由于网上大学修得的学分如果不是本校课程在本校还不能得以承认,学生也缺乏充分利用这一空间的动力,因此也缺乏主动性。

我国高校学分制推行缓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文革十年对高校管理的冲击,高等教育相对国外而言发展较慢。虽然从1977年开始恢复高考到现在已经20多年,但是大多数高校都是仓促上马,高校的教育资源严重缺乏,可供选择的课程资源很少。政府官员缺少足够的人力资本理论指导实践行为意识,对教育的经济价值认识不足,科教兴国的政策行动上长期落实不到位,更谈不上优先发展教育。这严重地影响了高校学科资源建设。另外,我国的高校管理长期以来都是受计划经济时代官本位的思想影响,对学生的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考虑较少,有限的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出现了政策性失误所导致的结构性浪费现象。不能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影响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是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教育资源的充足如否,最终落实在教育经费的充裕上。我国教育经费在世界高等教育比较中仍然处于落后地位,但是我国高校的教育资源一方面是严重的不足,另一方面又是严重浪费。这主要表现在现有办学规模上的浪费和管理上的浪费。如果把没有接近适度规模经济的学校视为办学规模上的浪费的话;那么在2000年我国高校1041所中,4000人以下规模的有584所,占总数的56.10%,其中2000人以下的有244所,占总数的23.44%。(已经包含在4000人规模之内)。我国的高校规模达4000人时,才比较接近适度规模。m而我国4000人以上规模的高校就是到高校合并的2000年也只占43.90%。(以上数据根据中国教育科研网《2000年中国教育发展统计报告》计算)。这说明在外延上还有相当程度的发展空间。管理上的浪费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的多头管理,最近这种归口管理基本得到改善。但是学校的专业设置的重叠少特色,小而全、滥而劣的情况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诸于师范大学和教育学院的设置不合理问题,后勤社会化以及学校办社会问题等都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虽然有以上种种原因,但是按专业大类招生和培养,加强基础教育,拓宽大专业口径,国家新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也为高校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和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为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提供了可能。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所面临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这种改革要求更加迫切。

 

三、             我国加入WTO之后的高校学分制改革对策

 

我国加入WTO之后,随着教育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教育的各个层面都会发生变化。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势不可挡。教育的国际化包括:课程的国际内容、师生的国际流动与科研的国际合作等。国际化教育的课程内容的主题包含人类团结和谐、互补发展、共享宇宙等。对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中的高等教育如何加强学生学习课程管理,最大化的共享全球教育资源财富是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面对的新课题。

随着海外办学主体的流入,公立高校在学分制管理上如果还沿用传统的学年学分制将不适应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也不便于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共享国际教育资源。现在我国有些民办高校已经开始与国外合作办学实行总量控制、学分共享的学分制管理方式。这很值得我国公立高等学校借鉴的。根据加入WTO的教育国际化新形势,当前学分制改革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制定适应国际化教育的国家教育标准。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模式,而培养模式又决定了学分制的形式。培养模式通识的程度,决定了学分制灵活的程度,要使我国学分制更灵活,适应国际教育服务市场化的需要,首先应该研究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转变培养一种适应国际化需要的理想新人。这种新人的标准应该具有善于捕着、组织各种信息和判断各种信息价值的能力;要有善于认识自己的各种需求、能力、思维品质与策略、态度和行为等的反思能力,根据自我调控能力;要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这种教育标准反映在课程上就是核心课程的建设。核心课程是培养我国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础,这是实行学分制的基础。

2.加强国际、校际间的教育资源共享。国家应制定《国际高等教育学分互修标准》。在加入WTO以后,教育服务趋向全球化,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制定学分互修指导标准,鼓励在国内外同类型高等学校互相承认学分,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学分管理体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这一标准应该包括必修课标准和选修课标准以及它们的大致比例。国家制定指导标准的目的也在于提高教育质量,防止和限制学分互换中的腐败现象,以避免通过金钱交易出现低教学质量的学分和名牌学校的学分互换等不正之风。为保证互换制不降低教育质量,可以实行高校同等或向上选修制,即重点院校同等互修,这不仅包括国内院校,也可以是国内与国外的同类院校。重点院校选修普通院校只能作特色选修课而不能作为必修课学分的规定。但是普通院校学生可以选修重点院校的任意课程并承认学分。在信息一体化时代,只要有适应的制度标准,支付一定的学费,国际、校际间的学分制交互选修可以成为现实。

另外,加强大学城与远程教育网(虚拟大学)建设,形成校际间教育资源共享。这看起来与学分制关系不大,其实不然。这对上述不适应学分制的第二类学校尤为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大学正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学习化城市的建立也是以大学城为中心的。过去城区里小而全的专科学校可以和经营大学城的房地产公司置换。在大学城里,可以发挥其共享特点,按照学分互修标准尽享其他院校的教育资源,这样可以改变一些学校缺乏学分选修资源的不利条件。潍坊的东方大学城和北京卓达大学城就是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设计的。这对学校的学分制管理提供了集约化的教育资源。
    3.
拓宽专业,为实行更加灵活的完全学分制创造条件。以国家教育标准为基点,规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对一般本科教育而言,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通识教育,重视基本素质的提高;要进一步减少课内总学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学习时间;减少必修课比重,适当加入信息课程、国际交流与理解等选修课比重。南京师范大学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科学稳妥、各方协力、统筹兼顾、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原则20014月率先开始试点。这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4.
放宽学籍管理限制,取消补考制,实行选修另考、量绩学位授予办法。要放宽转专业和转学的限制,最终目标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比较自由地转专业,要面向绝大多数学生实行双专业、主辅修专业制度;完善选课制,改革排课方法,便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能真正实现比较自由的选课;要进一步扩大免听、免修的范围,放松过程管理,重视目标管理;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可以缩短也可延长,随着后勤管理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弹性幅度可逐步增大。
   
改革目前许多学校以学生补考门次为标准的学位授予方法,综合世界通行的学位授予特点,采用总学分+学位课程学分绩点的通行方法,学分的量上即总学分要达到要求。学分的绩上即学位课(专业的主干课程)的学分绩点(成绩)也要较高并达到一定标准才能授予学位。对选修不合格的课程取消补考制度,实行选修另考、同类课程替代的办法,只要达到规定的学分量绩并不影响学位的授予。这样既可保证学位质量,又可体现以人为本、因人而异的学分制管理思想,而且更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在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我国的高校学分制改革,应该朝着教育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学分制改革培养出的人才既要有利于国际理解与交流,又要有利于适合中国现代化建设。只有有利于教育培养人才的产出效益最大化的学分制才是最好的学分制。这就是制度经济学所强调的制度效益问题。我国的学分制改革应该追求学习的便利、灵活与适合我国的教育的价值观与教育的质量观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谢维和,《我国应该建立自己的教育标准》,《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

[2]  涌,《加入WTO与新世纪的中国教育》,《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3]中国教育科研网(www.edu.cn),《南师大实行完全学分制》,高教专栏,学分制

[4]中国教育科研网(www.edu.cn),2000年中国教育发展统计报告》

 


www.edu.cn/高教专栏/学分制/学分制的发展历程以对我们的启示

www.sohu.com.cn/美国大学校历和学分制

www.sohu.com.cn/学分制/日本将承认外国网上大学学分

靳希斌,从滞后到超前-20世纪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经济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第401

  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解读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

课程绩点数=课程百分制成绩×课程学分数×难度系数K÷100 K值:一般课程为1,专业主干课为1.25,高等数学和外语为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