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孝文帝吊比干



  魏孝文帝吊比干

贺宏亮





我办公室一直放有一册魏孝文帝《吊比干文》清拓影印本。此碑的原石早已不存,宋元佑五年(1090年)九月重刻。杨守敬《学术迩言》中说它:“瘦削独出,险不可近”,为“北碑之杰作也”。 不过我并不喜欢此碑所谓的“瘦硬”,反而觉得它有点呆头呆脑。已经故去了的老书法家陆石先生最初就是学此碑,后来他眼睛不好,看不清楚,随意挥洒的行楷大字对联反而更佳。
我有点闹不明白,历史书上被称为“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皇帝”拓跋宏(元宏)同志,为什么要为距他一千五百年前的殷商大臣比干撰文树碑。后来看到一点材料,故事的来龙去脉大概是酱紫的:
魏孝文帝元宏,两岁时母亲去世,五岁时父亲魏献文帝因病就把皇位让给他,由其祖母冯太后垂政。冯太后为了独揽大权,在孝文帝十岁那年,毒死了魏献文帝,并嫁祸到小皇帝魏孝文帝身上,企图夺取他的皇位。面对朝中这样的横祸,智慧的孝文帝十分冷静。为弄清事实真相,他把满朝文武大臣都集中在朝堂上,首先让冯太后介绍经过。冯太后假装正经,捏造事实,泣不成声地诉说了小皇帝孝文帝命宫女在药汤里下毒,毒死老皇帝献文帝的经过。孝文帝立即把宫女宣上殿来。宫女说:“是冯太后指使,叫以孝文帝的名义送去的,我不知道汤里有毒啊!”冯太后百般抵赖,不予承认。这样一来满朝文武官员意见分歧,议论纷纷,形成两大派。一派怀疑孝文帝,一派怀疑冯太后。这时孝文帝非常镇静地说:“列位臣下,如果此事是我指使宫女所为,必定有人知道;倘是太后所为,想必宫里还有人知道。你们当臣下的,常说要为国尽忠报效,如今国家出了这么大的事,难道了解情况的人连句真话都不敢讲吗?商朝的比干,宁肯被挖心,也要勇敢指出纣王的过失,所以受到历代人民的敬仰。如果主子做了坏事,你们知情不报,这还算什么忠良,这叫助纣为虐,要遗臭万年的!”在孝文帝的启发诱导下,冯太后身边的一个宫女大胆地揭露了冯太后的阴谋。冯太后在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了罪行。这件事按国律应处冯太后极刑,可孝文帝念太后临朝教养之恩,对她宽大为怀,不仅未加罪,反让她继续帮自己管理国家大事。为了警醒朝野,孝文帝于公元477年改国号为“太和”,取太平和睦之意。
魏文帝是一个政治上有作为的人。他认为要巩固北魏朝的统治,一定要吸取中原的文化,改革落后的制度。为此,26岁的他于公元493年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河南洛阳。第二年,他专门来到卫辉吊唁比干。离比干庙还有一里多路,他就停下车,君臣徒步同行;离比干庙还有几十步,便嚎啕痛哭,众文武也都跟着泣不成声。他向比干举行了隆重的“太牢祭祀礼”,并对臣下说:“比干忠心耿耿为了纣王的江山,却被暴君剖心处死;而夺取商朝江山的周武王,却为比干封了墓,平反昭雪,谥为忠臣,这是多么不寻常的一段历史啊!我要接爱这个历史教训,决不做昏愦的皇帝。希望众卿家也要以国家为重,做个敢谏的诤臣。我们君臣只要同心同德,治理国家,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他接着挥笔写下了《吊比干文》。文中有句:“脱非武发,封墓谁因?呜呼介士,胡不我臣!”如果不是周武王姬发,谁来为你封墓?你这位忠贞耿介之士,为什么没有做我的大臣呢?祭文共1800字,情真意切,仿楚辞《离骚》写成。
魏孝文帝即位后,抵制住了大臣们的激烈反对,实行汉化,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在迁都“赶考”的重大历史关头,魏孝文帝明白他自己所肩负的任务是繁重的,所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他带领诸大臣来到比干庙,看望群众,重温历史,要求新一届领导集体一定要继续大刀阔斧地进行汉化改革,改变落后的制度,接受先进的文明,掀起民族大融合的高潮,在这场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时光荏苒,很快就又过了一千五百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的1944年,作家萧军以京剧形式重写了有关武王、商纣和比干的故事,讨伐国民党统治。很明显,在《武王伐纣》剧中,萧军是以武王比拟中共,以商纣比拟残暴的国民党。《武王伐纣》的第三集是:“西伯返西岐,武王誓师伐崇;比干死鹿台,剖腹摘心谏纣”。建国后频遭批判和退稿的萧军,在1952年11月6日写信给毛泽东,解释他写《武王伐纣》的原因。他认为当年在延安演出的戏剧《逼上梁山》中,把延安比做梁山是不恰当的,还是用“西岐”比较好些。梁山与朝廷是“君臣关系”,而“殷的诸侯乃是自成部落”(见《萧军全集》第16卷,第342-343页)。不过这个时候的毛早已今非昔比,没有给萧军任何回音。
十年之后的60年代初期,毛泽东在和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的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中,提到了比干:
毛主席:蔡叔就封在蔡,后头变成上蔡。对于周朝说来.管叔、蔡叔都是叛乱分子。当时微子是里通外国。为什么纣王灭了呢?主要是比干反对他,还有箕子反对他,微子反对他。纣王去打徐夷(那是个大国.就是现在的徐州附近),打了好几年,把那个国家灭掉了。纣王是很有才干的,后头那些坏活都是周朝人讲的,就是不要听。他这个国家为什么分裂?就是因为这三个人都是反对派。而微子最坏,是个汉奸,他派两个人作代表到周朝请兵。武王头一次到孟津观兵回去了,然后又搞了两年,他说可以打了,因为有内应了。纣王把比干杀了,把箕子关起来了,但是对微子没有防备,只晓得他是个反对派,不晓得他通外国。给纣王翻案的就讲这个道理。纣王那个时候很有名声,商朝的老百姓很拥护他。纣王自杀了,他不投降。(《党的文献》1995年第4期)
从这段对话来看,毛认为纣王很有才干,而对比干等“政治反对派”是没有好感的。
又过了数载,到了1971年,当毛泽东南巡号令诸侯勤王讨伐林彪时,这位比干的第N代后人(据传比干为林氏太始祖,有“卫辉比干庙,天下林氏根”之说。)、“永远健康”的副统帅,冲冠一怒,折戟沉沙于大漠之中,未尝不可视为是效仿先祖比干,对当代商纣的一次“死谏”。

 2010年7月7日星期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