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质量和生活的质量--人生如何做选择


 

(又到了年轻人升学,选专业,或者出国留学,或毕业,走向社会的时候,近来不断收到朋友们的咨询电话。找出06年我在北大经济研究中心《人生与理想》讲座的讲话稿,我将分期贴上,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点启示。)

 

第一部分  生命的质量

 

北大经济研究中心《人生与理想》讲座是我在2005年倡导的,这是因为在我和一些年青朋友们的交谈中,觉得大家活得很辛苦,有很多很多的迷茫。我想老师们作为过来者的一些经历也许对大家会有一些帮助,所以倡导这个活动。当时我要求行老师安排讲座时把我往后排,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我们中心有太多值得大家学习的老师,比如林老师传奇般的英雄经历,还有周其仁老师、海闻老师等,他们都有非常丰富的阅历。现在这些老师都给你们讲过了,轮到我了。我有点诚惶诚恐,因为我的经历实在太简单,就是从一个校门到另一个校门,从来没有离开过学校,当然我这种从校门到校门的经历也许会对年轻的学生有点帮助,因为你们的经历可能都和我是一样的,都是在学校里做选择。我就谈谈我自己的一些认识,一些感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今天的题目是讲生命的质量和生活的质量(Quality of life and Quality of living,我觉得在我们现在这个非常物质化的时代,大家都踏上了物质化的这辆战车。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很辛苦,就要好好地读书,读好了以后进好的小学,进了好的小学再进好的中学,进了好的中学再进好的大学,再找好的工作,然后开始供房、买车、养家糊口……很多生活的重负和物质的压力非常大,尤其现在物质的享受应有尽有,能够拒绝这种诱惑非常不容易。人生是非常短的,在我们追求很多这些物质的过程中,也许大家就忘掉了生命的质量到底是什么,难道我们就是为了满足物质上的需求?如果说物质的需求是人的本能,或者说是动物的本能,那么生命的意义何在呢?我想这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而是千百年来永恒的问题,弗洛伊德有句名言“谁在思考这个问题,他就得病了”。

但是这个问题其实是每个人需要考虑的,人生非常短暂,如果不考虑这个问题,短暂的人生很难达到你所希冀的高度。先哲们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有了很多的探索,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一直在探索人生的意义。文艺复兴及以后的思想家、哲学家,如康德、后来的马克思都对人生的意义有非常精辟的阐述。我们中国的先贤们也是有很多的探讨。中华文明在这个方面的贡献也是非常大的,范仲淹就曾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是在激励一代一代的人,如何能使我们短暂的生命更加有意义。

我今天想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是学经济学的,学经济学通常都是要最优我们的效用。在考虑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质量的时候,其实不同的是效用函数,因为所谓的约束条件大家是一样的。总体上人一生的约束是什么?就是你一生的长短,时间是对每个人最大的约束。时间对每个人是公平的,故约束条件是一样的,但效用函数可以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你在追求的是生活的质量,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物质层次的,大概就是我们现在学的经济学的方法,把你挣多少钱,或者消费是多少放入你的效用函数,然后你怎么利用你有限的时间,达到最大的效用。但如果是要追求生命的质量,那么这就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效用函数,而且这对每个人来说应该都是不同的。人类思想家、哲学家、英雄人物已经做出了很多很多的答案。马克思在十七岁时所作的作文《一个年轻人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说:“当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的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面对着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会洒下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