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部长说房价要跌,有多少可信度?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7月4日在大连举行的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座谈会上接受采访时,对我国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走势发表了一通看法,表示下个季度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可能会面临全面调整,房价会有所下降。消息一出,顿时成为一些门户网站的头条新闻。对于正在焦灼地盼望房价下跌的准备购房一族来说,这无异于是一个好消息。

    但是,如果我们细细地琢磨徐部长的这番言谈,却可以发现,他有关房价下跌的说法并没有充分的肯定,而是充满了犹豫。他的原话是:“目前房地产市场呈现出量跌价滞的态势,再过一个季度左右部分地区房地市场可能会面临全面调整,房价会有所下降,但不同城市表现不一,下降到什么程度不好预测。”(7月5日《东方早报》)

    常识告诉我们,对未来的预测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对商品价格走势的预测更是充满风险。在房地产市场建立以来,有多少专家曾经言之凿凿地预测房价将大幅度地下跌,但最终却被事实击得粉碎,以至被大众讥为“砖家”。徐部长认为房价要在一个季度后下跌,其唯一的依据是目前出现了“量跌价滞”的情况。但是,这种情况只能证明买卖双方都处在观望之中,双方都对未来的房价走势有所期待,只是期待的方向相反,因此房价下跌只是一种或然趋势而不是必然趋势。而且,即使是一季度后房价下跌,徐部长说的也只是“部分地区”,至于哪些地区,估计连徐部长自己也说不出来。他而且坦言:“下降到什么程度不好预测。”很显然,徐部长有关一季度后房价下跌的说法,是留有充分余地的,并不像一些媒体所宣扬的那样,是国土部对未来市场的一种明确指导意见。

    当然,徐部长作为一个政府官员,在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上,有着比专家们更方便的通道。比如,如果徐部长所在的国土部准备出台对房地产市场有巨大杀伤力的调控政策,那么徐部长预测预测房价下跌就有了更充足的底气。在这方面,徐部长的谈话倒确实透露了一些信息,主要有:“根据年初供地计划,要保障房地产特别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土地供应,及时向社会披露供地情况;开展房地产企业土地专项治理,系统清理房地产闲置土地;完善土地出让合同,加强批后监管;进一步完善土地招拍挂制度。”但是,徐部长所说的这些措施,其实都是国土部的常规工作,它们并不足以对土地供应产生巨大的震动,因此也不可能对目前的房价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其实,国土部作为一个对国家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行使行政职能的部门,在我国房地产市场上能够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就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构成来说,它所牵涉的领域是十分宽广的,而最为重要的是政府在其中有着太多的利益渗透,使得市场调控出现了相当大的难度。即以土地市场来说,政府可以直接管理的国有企业在对土地资源的占有上显然是民营类房地产企业所无法比拟的。

    前一时期,一些央企在土地拍卖市场上以豪气干云的姿态成为“地王”,客观上对房价走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受到了舆论的激烈批评。面对民意的压力。国资委曾经表态非主营房地产业务的央企必须退出房地产市场,但是这一政令的效果却值得怀疑。目前,一些央企正以更积极的姿态继续进入房地产市场,就在上周,又有一些央企挟资金雄厚之优势,已经在多个城市展开了“攻城掠地”的行动。6月30日的天津土地拍卖会上,中铁建以40.323亿元的总价,将天津河北区金钟河大街北侧1号、3号、5号地块全部收入囊中。刚刚经历了东部华侨城大峡谷事故的华侨城地产,7月1日在天津斩获14幅地块,总建筑面积220.94万平方米,总地价为37亿元。今年以来华侨城已花费近150亿元拿地,并于之前创造了两个地王。另一家国企首开股份在6月29日、6月30日也分别于北京、贵阳各获得一个项目,总地价款达27.3亿元。(7月5日《中国经济时报》)

    我们在惊诧于央企再一次在房地产市场上大把“撒金”的同时,也不能不承认,这些央企都是以房地产业务为主营的,它们的行动并没有违反国资委先前的要求,但是,当这些央企以这种鲸吞式的姿态拿地的时候,它们对目前的房地产市场调控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面对央企的如此作为,民众对未来一个时期房价下跌的期待还能有多少现实的基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