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冯小刚致敬


   

要不是昨天看了电影《唐山大地震》,我不一定会特别想到今天是个什么日子。我常常不知道今天是几号星期几。

今天是唐山大地震34周年,当年我正在黑龙江边的一个人民公社卫生院工作,所有的消息都是从美国之音听到的。在我们那里,美国之音、日本NHK、英国BBC和苏联的广播随便接收,我有个六灯的红灯牌半导体收音机,是花了120块买的,在当时可算高档品了。美国之音说,中国河北发生了大地震。

当中南海确定震中在唐山时,唐山已经成为人间地狱,如冯小刚大片《唐山大地震》的开始。

1976年7月27日那个闷热的夜晚,凉水盆里只剩下一个西红柿了,母亲徐帆给了龙凤胎的儿子,对小姐姐说,明天再买。凌晨,地震发生了,姐弟俩分别压在水泥板的两头,都在哭着求救。撬起一头压力就落到了另一头——只能救一个,另一个必死无疑。歇斯底里的母亲不能放弃任何一个,而远处求救的声音此起彼伏,救援的人们没有时间等待母亲的抉择,要么救一个,要么全放弃!母亲咬牙做出决定,要儿子。小男孩失去了一条胳膊,日后成长为成功的商人。母亲把“死去”的女儿抱到死去的丈夫身旁,立即背着重伤的儿子去找解放军医疗队。

没想到被母亲放弃的小女儿在滂沱大雨劈头盖脸的浇灌中居然苏醒了,又被解放军战士救了,后来还被38军的军官陈道明、陈瑾夫妇领养。她经历了曲折的人生,却从未放弃对母亲的恨。

人生就是这样,你永远处在两难的选择中,因此,世上从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选择,就是责任,就要为你的选择承受一切,忍受一切。

日子平淡地过去,十年,再一个十年,又一个十年。徐帆坚守着震后分配的小屋,哪里也不去,再好的男人也不嫁。因为丈夫为救自己而舍去了生命,这样的男人值得为他独守一生。因为每年的忌日,她在烧纸时都要告诉丈夫和女儿,自己的家在哪条街,哪里拐弯,第几个门,即便是儿子给她买新楼房她也不能去,怕另一世界的亲人找不到新家。徐帆的那份煎熬、那份执著,只有中国人,只有经历过的中国人才能够理解。

32年后,已经移民加拿大的女儿听到汶川大地震的消息,立即告别洋丈夫和18岁的女儿,飞到灾区做志愿者。在这里,她不仅被母亲刘莉莉在危急关头宁愿锯掉女儿的一条腿,也不肯让救援者在接踵而至的余震中发生不测而感动,还意外地遇见了亲弟弟。

最后,自然是母女的团聚和谅解。母女见面的那场戏,新闻联播也播放了画面,那也是导演冯小刚当场落泪的地方。徐帆不愧是当代一个优秀的演员,她把情感的张力控制到最精确的地步,先是对已到中年的女儿张静初说了一句:“你咋这么多年不知道给个信儿呢?”接着又轻声说:“我先给你道个歉吧。”随即跪了下去。片刻之后才是撕心裂肺的哭诉。电影终于在平静、平淡的生活流中迎来最高潮。电影院里的观众,即使心肠再硬,也会被徐帆的表演震撼、感动而泪流满面。

接着是张静初的表演。她和母亲、弟弟去公墓祭奠父亲,看到父亲前面是自己的墓碑,打开石板,应该放骨灰盒的空间,是满满的课本。弟弟说:“每年妈给我买书时,都有你的一份。”张静初终于受不了了,她从母亲身旁经过,走到远处蹲了下去,瘦小的背影战栗着,母亲跟了过来,轻轻抚摩着女儿的肩膀。张转身抱住母亲,接着是一连串的“对不起”,再次让观众哽咽。

民族的灾难,总是由具体的人群来承受。民族的伤痛,总是留存在受难者个人的心头。谁来医治你的心灵创伤?到头来还是要靠自己。

今晚的唐山,又将是纸钱明烛照天烧,火光如繁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