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暴雨与塌桥的记录(本文摘选自媒体公开报道,汇集留做历史文献参考资料。如有疑问请按所附网址查询)
一、大桥因洪水垮塌 水中到处都是挣扎的手
河南栾川潭头汤营大桥因洪水垮塌 已致37人遇难(图)2010年07月27日08:03大河网李一川等
:
昔日的伊河汤营大桥如今已是一片废墟
伊河汤营大桥洪流中垮塌,截至昨晚记者发稿,有37人身亡,19人下落不明7月24日下午5时20分潭头镇汤营村伊河汤营大桥整体垮塌,桥上众多滞留人员不幸落入水中。事件发生后,栾川县、嵩县出动军民至少4000人昼夜“拉网”搜救。截至昨天下午6时,搜救人员已救出6名落水群众,发现至少37具遗体,目前仍有19名群众下落不明。
目前,对于大桥垮塌原因,省交通厅已派员调查。
直击现场:
伊河波涛汹涌
冲锋舟边搜救边运送遗体
昨天早晨6时许,记者赶到嵩县旧县镇上川村的练沟,这里是嵩县和栾川的交界处。上川村河对岸就是栾川潭头镇的汤营村,两村隔伊河相望。这里在垮塌大桥下游3公里处。
这里是通往重渡沟景区的道路,由于暴雨,路上很多路基被冲空。原本窄得仅能玩漂流的伊河,此时波涛汹涌,解放军舟桥部门的冲锋舟在里面穿行显得很吃力。
“我们现在已组织人员边搜救打捞,边从河对岸帮群众运回遇难者的遗体。同时,为稳定死者家属情绪,我们还组织了镇、村两级干部对其安抚。”现场组织营救的栾川县政法委副书记徐平川说。
积极营救:
6艘冲锋舟不间断打捞,
4000军民参与“搜人行动”
现场,浑身泥土、一直参与抢救的潭头镇李福镇长告诉记者,事情发生在24日下午5时许。当时,153米的伊河汤营大桥整体垮塌,桥上数十名群众落入水中。接到报告后,镇里立即组织人员参与营救。
“我们组织了附近7个村庄的500余名村民展开拉网式排查。每500米为一个区间,来回巡查,不遗留一人。”李镇长说。
与此同时,该事件引起了省、市领导的重视,毛万春、刘满仓等领导都赶到现场指挥搜救。“目前,参与搜救的有解放军驻洛某部舟桥团官兵、驻洛武警支队指战员以及栾川县、嵩县干部群众共计4000余人,出动6艘冲锋舟不间断打捞。”栾川县政府办副主任李光明说。
伤者回忆:
被砸晕后冲出200米,
被树枝挂住捡回一条命
“当时,桥垮塌时发出巨响。瞬间,桥上的几十人就都被卷走了。当时,浑黄的水中都是挣扎的人手,实在惨不忍睹!随后,众多村民都参与了营救。”家住桥旁的石门村12组村民刘学信告诉记者。
在潭头镇卫生院二楼,记者见到了6名此次“大难不死”的幸存者。他们浑身都是被树枝、石头磕碰而留的伤痕。伤者李向红是附近大王庙村村民,浑身多处擦伤。涨水时,他和外甥等人在桥南看洪水。“当时,桥上挤满了附近的村民和来九龙疗养院的游客,有近百人。”李回忆说。
“也就是瞬间,我站的桥南侧最先垮塌。也就是几秒钟,我看到身旁的10多人,包括外甥,全掉水里了。随后,我就被砸晕了。等我几分钟后醒来时,发现自己被挂在下游200米外的柳树上。当时水很大,到处都是挣扎的手。太可怕了,几十条人命,说没就没了啊!”李向红说。随后,附近汤营村的人向他抛来绳索,把他拉上岸。
大桥垮塌:2009年该桥由于部分坍塌,曾进行过维修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垮塌的大桥实地探访。眼前的景象,让人惊呆。整座大桥全垮塌在河中,只剩下拱形桥基。桥两头的汉白玉栏杆仍存,柏油路面很新。
桥面离河落差有15米,桥下是桥基残垣。记者注意到,桥基由石块垒砌而成,垮塌的桥面未见有钢筋。“桥北头本来有一座提示牌,啥年修的,啥年维修过。可后来,这块提示牌竟然在桥塌后被人摘走了。”附近村民指着桥头仍留下的痕迹说。
附近村民李某手中有桥塌前一天的照片。记者看到,桥有5拱,当时水流已经逼近桥面。“这个大桥2009年由于部分坍塌,曾进行过维修。当时,桥面增加了汉白玉栏杆,铺设了新的柏油路面,但是没有对桥基进行加固。”李某说。
针对该桥的维修,栾川县交通局一位工作人员解释说,大桥本身设计得早,根基是自重力式的,不像孔桩桥基牢固。洪水来临时,河里漂浮着很多上游下泄的树木。“由于树木阻塞桥孔下泄水面,导致洪水对桥冲击很大,瞬间垮塌。”
昨天下午,记者了解到,省交通厅已派人到达现场,对塌桥事故进行调查。目前,栾川、嵩县营救人员对于失踪人员的搜救,仍在继续。□记者 李一川 实习生 武怡晗 文 记者 洪波 图
http://news.QQ.com 2010年07月28日11:11 中新网
7月24日,河南省栾川县潭头镇汤营伊河大桥,遭受特大洪水导致桥体发生整体垮塌,造成人员伤亡惨重。
7月27日,记者赶赴河南省栾川县,在潭头镇卫生院,塌桥事故幸存者向记者讲述了大桥垮塌的经过。
视频:http://news.qq.com/a/20100728/001076.htm
http://bbs.dahe.cn/bbs/thread-2751808-1-1.html
有关潭头汤营大桥垮塌和人数最早最可靠的信息情况是在这里看到的,当时就知道了,能说通讯不行?
百度贴吧 > 栾川吧 > 浏览贴子http://tieba.baidu.com/f?kz=838041956
九龙山温泉大桥据说被冲断
222.60.169.*
今天下午17点左右,听说九龙山温泉大桥据说被大水冲断,有多人落水
123.12.76.*
4楼
谁有九龙山的近况,我的爸妈在哪里度假,联系不上。请联系我,谢谢?
电话:13938496035
6楼
被水刮的人大约百十人,有一部份生还。
http://tieba.baidu.com/f?z=808961475&ct=335544320&lm=0&sc=0&rn=30&tn=baiduPostBrowser&word=%E8%EF%B4%A8&pn=30
潭头 汤迎大桥 当时桥上有7 8十号人在看刮大水,其中还有带小孩的. 桥被刮塌的时候是先中间的刮塌 有30-50人被刮走,其中有小孩. 最新情报,现在汤迎大桥全部塌方...目前大河靠西的树上有2个人,名字不确定... 不过现在汤迎的父老乡亲们都在救人.... 潭头 汤迎村灾情严重 如果有重要信息我会第一时候给你们消息!!!
二、中央电视台27日晚新闻联播报道,河 南栾 川县汤营大桥整体垮塌事故目前已造成至少50人遇难。死者当中除汤营村村民之外,还有来自外地的游客。
http://www.gxnews.com.cn 2010年07月27日 22:23 来源:CNTV
潭头镇汤营大桥整体垮塌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河南栾川县汤营大桥整体垮塌事故目前已造成至少50人遇难。死者当中除汤营村村民之外,还有来自外地的游客。 7月24日下午5时20分,河南栾川潭头镇汤营村伊河汤营大桥整体垮塌,桥上众多滞留人员不幸落入水中。事件发生后,栾川县、嵩县出动军民至少4000人昼夜“拉网”搜救。 7月23日至24日,河南省栾川县普降百年一遇特大暴雨,14个乡镇受灾,10个乡镇通讯中断,10个乡镇交通中断,部分乡镇电力中断,县城大面积断水。截至27日下午13时,该县各乡镇的通信信号已全面恢复,但县城供水仍困难,该县27日派出了8台送水车送水,预计27日晚可以向县城中心区域2楼以下住户供水。
[视频]河南栾川县汤营大桥坍塌导致至少50人遇难
视频: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00727/newgx4c4eebfb-3137504.shtml
罕见的强降雨天气,洛阳市境内导致包括栾川县在内的数十个乡镇成为通信盲区。灾情发生后,洛阳移动、洛阳联通和洛阳电信等通信部门立即组织抢险队连夜抢修。据悉,洛阳移动已修通洛宁、新安、孟津至新安石寺等地光缆以及嵩县至栾川、洛宁至栾川部分光缆,恢复基站110多个,栾川各乡镇移动信号大面积恢复通信;中国电信洛阳分公司目前已抢通光缆300余处,修复倒断杆400根,栾川、嵩县、汝阳和新安等14个原先电信通信中断乡镇及栾川县城已恢复通信。至27日13时,栾川灾区通信信号已全部畅通。
强降雨还导致栾川县城大面积断水。截至27日,供水仍未恢复。栾川县官方称,针对停水问题,该县今天派出8台送水车送水,预计今晚可以向县城中心区域2楼以下住户供水。
河南栾川四面群山环抱,伏牛山、熊耳山两大山脉平亘县境东西。全县境内有伊河、小河、明白河、淯河四大河流,分属黄河、长江水系,共有大小支流604条。
中新社洛 阳栾川7月27日电
2010年07月27日 22: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07-27/2429324.shtml
题:直击河南栾川垮塌大桥:大桥变废墟 桥墩无钢筋
中新社记者 李志全
“谁也想不到啊,一百多米的大桥像豆腐一样,说塌就塌了。”
中新社记者27日在河南省栾川县潭头镇汤营伊河垮塌大桥现场采访时,附近民众如是说。而眼前的景象,更让人触目惊心,近200米的大桥全部垮塌、废墟一片,部分基石被洪水冲走,只剩下桥两头的汉白玉栏杆和四根电线桩。而桥对岸的汤营村已成为“孤岛”。
24日17时20分许,这里因遭受特大洪水导致伊河大桥发生整体垮塌。官方通报称,大桥跨塌造成42人落水,目前已核实1人救生、28人死亡、13人失踪。当地媒体称至少37人遇难。
在洪水过后的河岸边,到处是碎石和连根拔起的树木,大桥下游数十米外有汉白玉栏杆、拖鞋等物。一瓶女士专用的美白保湿粉底蜜,被冲在了约30米外的沙堆里,从使用和日期情况看,其主人刚启用不久。
该桥全长233.7米,两边各设安全带0.5米。记者站在离桥面15米下的伊河河床上,远看垮塌大桥似刀切一般、断裂处甚是整齐。桥基由石块垒砌而成,支离破碎地散布河床。垮塌的桥面和裸露的桥墩未见有钢筋


而唯一见到的两根钢筋竟然没有记者的手指粗。
“谁也想不到桥会塌呀!”潭头镇石门村的周晓敏说,大桥有5拱全是石头砌的,大概建了20多年,曾于2009年5月份进行过维修。当时,桥面增加了汉白玉栏杆等,但是没有对桥基进行加固。这一点,从桥两头留下的附着物可以看出。

“垮塌时就像放炮炸山一样响。”距垮塌大桥百米之外的村民赵斌告诉记者,垮塌时他听见4声巨响,而溅起的水花超过了河两岸的杨树,至少有20米高。他认为,是由于树木阻塞桥孔下泄水面导致的,“洪水太大了,吓人。”
对此,一位放牛的老者也表示,在此之前这里也曾发过洪水、闹过灾,但让大桥垮塌的洪水还是第一听说和见识。
官方说,事发后,栾川县、嵩县至少出动军民4000人昼夜“拉网”搜救。栾川县委、县政府的检查还在当地《洛阳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做出检查,称“教训极为沉痛,我们深感痛心和自责。”
不过,当地村民对救援颇有微词。他们说,发生这么大的洪水,政府应及时提醒。数名村民还冒险游泳过伊河向记者讲述“寻亲”遭遇,大桥的垮塌导致潭头镇汤营村成为“孤岛”,此桥是该河段上下游4公里内唯一一座连接南北两岸的民众生产生活的桥梁。
据了解,河 南省交通厅已派员调查大桥垮塌原因。而官方最新消息说,洛阳市交通局和洛阳市纪委亦已介入此事。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07-27/2429324.shtml
大河网报道说:153米的伊河汤营大桥整体垮塌,桥上数十名群众落入水中。
伤者李向红是附近大王庙村村民,浑身多处擦伤。涨水时,他和外甥等人在桥南看洪水。“当时,桥上挤满了附近的村民和来九龙疗养院的游客,有近百人。”李回忆说。
http://newpaper.dahe.cn/dhb/html/2010-07/27/content_355228.htm
大河网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河南伊河汤营大桥垮塌已致37人死亡19人失踪
http://newpaper.dahe.cn/dhb/html/2010-07/27/content_355228.htm
中新网7月27日电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河南栾川县汤营大桥整体垮塌事故目前已造成至少50人遇难。死者当中除汤营村村民之外,还有来自外地的游客。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07-27/2429267.shtml
====================
不管这个桥是135米还是233米,当时桥上“挤满了”,就按一米一个人,是多少人???
三、 灾情通报
洛阳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关于洪涝灾情的通报
http://news.lyd.com.cn/content/2010/7/27/797027.shtml
2010-7-27 22:15:47 [来源:洛阳网]
7月23日至25日,洛阳市出现大范围降雨过程,伊河、洛河、涧河、北汝河等主要河流普遍发生洪水,造成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现将情况通报如下:
一、雨情、水情
7月23日至25日,全市出现大范围强降雨过程,62个乡镇降雨量在50~100毫米,37个乡镇在100~200毫米,7个乡镇在200毫米以上,分别为栾川的张盘(230毫米,最大)、西沟、赤土店、石庙,嵩县的情侣峰,洛宁的下屿,孟津的梁凹,特别是栾川24日日降雨达到155.3毫米,突破历史极值。由于降雨集中,强度大,致使伊河、洛河、北汝河、涧河等河流水位快速上涨,流量急剧增大,陆浑水库、故县水库开闸泄洪。伊河东湾站最大流量达到3750立方米/秒,陆浑水库最大入库流量达到4350立方米/秒,接近50年一遇。洛河白马寺站最大流量达到1550立方米/秒,伊河龙门站最大流量达到1400立方米/秒,涧河新安站最大流量达到1150立方米/秒,北汝河紫罗山站最大流量达到2600立方米/秒,均为近几年来最大洪水。
二、灾情与检查
市委、市政府:
近日,我县遭遇特大暴雨袭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特别是7月24日17时20分潭头镇汤营村伊河大桥整体垮塌,桥上过往和滞留群众不幸落入水中。事件发生后,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解放军驻洛某部舟桥团官兵、驻洛武警支队指战员以及栾川县、嵩县干部群众的昼夜搜救,救出1名落水群众,发现28具遇难者尸体,目前仍有13名群众下落不明。
此次事件的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教训极为沉痛,我们深感痛心和自责。为此,向市委、市政府作出深刻检查。尽管此次灾害事件发生有连降暴雨突发洪水不可抗拒的因素,但也充分暴露出我们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不力,执行不到位,工作不深入、不扎实、不具体、不细致等问题。我们将深刻反思此次事件,汲取沉痛教训,举一反三,加强执行力建设,扎实转变工作作风,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当前,我们要全力落实好刘满仓副省长、毛万春书记、郭洪昌市长的要求,倾力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全力做好失踪人员搜救工作,尽一切努力搜救失踪人员。
二、积极做好遇难者及失踪人员家属的善后工作。
三、把救灾当作当前中心工作抓紧抓好,确保受灾群众生活稳定、思想稳定,确保社会大局安定。
四、迅速动员全县上下全面排查各类事故隐患。特别是尾矿库、水库、桥梁、河道、松动山体等容易发生灾害的地方,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确保不再发生类似事故。
五、组织力量昼夜抢修,全力做好通讯、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恢复工作,以最短时间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中共栾川县委
栾川县人民政府
2010年7月25日
灾情通报:
截至7月27日17时,这次暴雨已造成全市15个县(市)区50.8715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27102人;因灾死亡47人(栾川42人、市区2人、洛宁1人、嵩县2人),失踪22人。其中,栾川县潭头镇汤营伊河大桥因洪水垮塌致使42名群众落水,目前已打捞28具遇难者尸体,营救1名群众,仍有13名群众下落不明。共倒塌房屋8567间,损坏房屋11351间;农作物受灾面积3451.62公顷,绝收面积2395.46公顷; 毁坏道路86.2公里,冲毁桥梁34座,受损水利设施3500处,冲毁堤坝或防浪墙4000米,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4000余处。
洛栾快速通道、南车线黄庄至车村段、林木路车村段、洛宁西秋路、八官线等13条道路中断;全市移动基站停电243个,光缆中断27处,断站288个,洛阳联通有18个乡固话、宽带、手机通讯全部中断,另有9个乡部分接入点受到影响。全市电力线路有100条10KV线路受损,造成洛阳电网35KV线路跳闸累计11条;10KV线路跳闸累计100条;35KV变电站累计停运4座,10KV配电所累计停运1座,5个乡镇所有自然村电力中断,直接经济损失4.116亿元。
三、应对措施和下步工作要求
24日晚,郭洪昌市长召开全市防汛紧急会议,安排部署防汛抢险救灾工作;25日晚上,市委常委扩大会议重点研究防汛工作;26日下午,郭洪昌市长再次召开全市防汛紧急会议,再次安排部署防汛工作。
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对这次洪涝灾害十分关心,对温泉伊河大桥垮塌事故高度重视,省政府刘满仓副省长、市委毛万春书记、市政府郭洪昌市长等省、市领导赶赴第一线指挥防汛抢险救灾工作,要求下一步继续搜寻失踪人员、妥善安抚遇难群众、组织群众灾后重建和积极做好应对新的洪涝灾害的准备。
洪涝灾害的发生,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干部群众进行抢险,迅速调集武警官兵投入救援,各级政府组织转移群众27105人,营救群众236人。截至27日17时,电力部门累计出动89支抢险队伍1635人、抢险车辆252台全力开展抢修工作,11条35KV受损线路已恢复8条,100条10KV受损线路已恢复75条,4座35KV受损变电站已恢复3座,其余线路正在抢修;交通部门出动6500多人,机械设备90多台,清理塌方18多万立方;全市移动公司除嵩县部分乡镇外,其他乡镇均已恢复移动通信信号;联通公司恢复乡镇支局13个,正在修复5个,今天可全部修复;民政部门累计向灾区调拨棉被3800条,帐篷2000余顶,春秋装500套,省民政厅的调拨救灾帐篷500顶和棉被5000条现已运达灾区,当地政府向灾区紧急调拨面粉、食用油等物资,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可以得到保障。
目前,我们一是要切实做好防汛隐患的排查工作;二是切实加强防汛值班;三是切实加强雨情水情的预测预报;四是做好突发洪灾的处置应对工作;五是抓好城镇及矿山、交通等行业防汛工作;六是加强对广大群众的安全教育和管理;七是各防指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好职责,确保全市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努力夺取防汛工作的新胜利。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十七日。
四、天灾还是人祸?
河 南栾 川大桥垮塌当日:上游尾矿库溃坝引发
2010-07-29 07:59 南方都市报
http://nf.nfdaily.cn/nfdsb/content/2010-07/29/content_14262021.htm
南都讯 记者石玉发自河 南栾 川
7月24日,河南栾川潭头镇汤营村伊河大桥整体垮塌,至今已造成44人遇难,22人失踪。据南都记者调查,当日栾川县境内有一座尾矿库溃坝,倾斜的矿渣吞噬了25户房屋,并裹挟着大量山石、树木滚入伊河,为100多公里外的潭头镇汤营村伊河桥垮塌带来“蝴蝶效应”。
尾矿库溃坝吞噬25户房屋
7月28日,距栾 川县城15公里处石庙镇常门村外,记者看到该村沿公路两旁的房屋大量倒塌,数辆挖掘机正在清理现场,公路两侧堆积着大量残破的水泥块及扭曲的钢筋。
常门村民的住宅大都建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公路边上,公路则紧邻着伊河河堤。村委会大楼处有一条小路直通南边的山上。据村民申禄文介绍,小路与公路的交叉处,是村子最热闹的地方,这里本来有25户房屋,最高的房子达三层。但现在房屋已荡然无存,仅剩下原橡胶厂的一个锅炉和坍塌了一半儿的厂房。地上则遍布巨石,有的巨石直径达到两米以上。
地面上则铺满了灰褐色松软的矿渣,稍不留神,双脚就会陷进去,如身处沼泽地一般。
村民申禄文家因距离小路较远,没有被吞噬,但院墙已被巨石砸塌,矿渣倾泻到院子和屋内,高达1米以上。院子里的摩托车被埋,屋内的家具、电器都翻了个,陷在矿渣中。
记者走访的村子西侧几处人家,境遇都和申禄文一样。“这些大石头是造尾矿库大坝的材料,垮坝以后,都从山上滚下来了。”村民申禄文告诉南都记者。
大量山石树木滚入伊河
申禄文向记者介绍,栾川县近期多雨,23日夜暴雨如注,24日清晨,该村支部书记张延隆上山查看尾矿库。
启源矿业有限公司(下称启源公司)位于栾川县石庙镇,距石庙镇常门村2.5公里左右。启源公司是一家钼矿石选场,即钼矿石在车间里被碾碎,通过物理作用提炼钼精粉后,仅剩下如面粉一样的细矿渣。
据常门村村人陈建雷介绍,两年前,启源公司在常门村南面半山腰的一条山沟里修了一道60米左右宽的大坝,将尾矿(矿渣)排入其中,尾矿库绵延在山沟中,长达2 .5公里,最宽处达100米左右。大坝有70米高,常门村则位于山脚下,村民的住宅绵延在伊河边上的一条公路上,尾矿库大坝的坝顶到常门村的落差竟有200多米。
9时许,张延隆从山跑下来,招呼大家赶快撤离。“他走一路喊一路,我们听到后离开家,沿着公路往西边跑了。所以很幸运,这次溃坝没有死人。”申禄文说。
常门村66岁的申五生,因老伴在家中没来得撤离,又赶回家接老伴。这时,10点多钟,山洪顺着村南的小路冲下来,申五生和老伴无处躲藏,就爬上了自己5层楼的楼顶。
“吃过中午饭,大概1点,‘呼呼啦啦’震天响,我向山上看,一片白,石头、矿渣全部下来了。”申五生告诉记者。
他看到一辆载重汽车,被泥石分解后冲到公路边。当时,大量的矿渣裹挟着大量山石、树木滚入伊河中。
“伊河当时差一点就断流了。”申五生说。
7月28日下午,记者在常门村的伊河看到,巨石和矿渣还占据着伊河河道,据目测,伊河河道最窄处仅30米左右。
中国文明网 www.wenming.cn 2010-07-29
7月24日下午5时20分,河 南 省栾 川县潭头镇汤营村伊河汤营大桥整体垮塌,桥上众多过桥和滞留人员不幸落入水中。截至26日下午6时,至少4000名昼夜“拉网”搜救的人员已救出6名落水群众,发现至少37具遗体,目前仍有19名群众下落不明。(7月27日《大河报》)
每当事故发生,责任人总是第一时间把它归结于天灾,诚如栾 川县交通局一位工作人员解释说,大桥本身设计得早,根基是自重力式的,不像孔桩桥基牢固。洪水来临时,河里漂浮着很多上游下泄的树木。由于树木阻塞桥孔下泄水面,导致洪水对桥冲击很大,瞬间垮塌。然而,中国老百姓“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一经典的生活经验总结,似乎可以适用到任何一次大型灾难事故上。
垮桥事故24日下午发生后,河 南栾 川县 委、县 政 府25日就向市 委、市 政 府作出登报道歉和检查信,可谓神速。但信中却没有对当地民众片言只语的歉意与安抚。可见即使灾难当前,一些官员眼里塞满的仍是“权力”,而未见得是百姓的安危与万家忧乐。
尤其令人不解的是,这座整体垮塌的大桥,去年就因为部分坍塌,曾进行过维修。当时,桥面还增加了汉白玉栏杆,铺设了新的柏油路面,但是没有对桥基进行加固。真正是“绣花枕头一包草”。记者实地探访的景象,让人惊呆:整座大桥全垮塌在河中,只剩下拱形桥基。桥两头的汉白玉栏杆仍存,柏油路面很新。垮塌的桥面未见有钢筋。
再就是,垮桥事件发生后,当地政 府迅速动员全县上下全面排查各类事故隐患。特别是尾矿库、水库、桥梁、河道、松动山体等容易发生灾害的地方,要求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确保不再发生类似事故。为什么有关部门在此类问题上一点预见性都没有呢?今年汛期来临,当地政府对这座桥的潜在危害为什么没有及时地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说没有任何“预见”是不对的。这座桥本身,桥北头本来就有一座提示牌,啥年修的,啥年维修过。可后来,这块提示牌竟然在桥塌后被人摘走了。为什么要摘走?只能说有关部门、有关人员心虚罢了。为什么心虚?责任没有及时落实到位,应预见而未预见,玩忽职守罢了。
从汉白玉栏杆的设计,到大桥整体垮塌时桥上有众多滞留人员的情况看,该桥除了具有通行功能,还具有景观和休闲观光功能。只是如今,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一座兼具通行和观光功能、人们很容易在其上滞留的大桥,其设计、施工、建设、维护和管理如此了草,情何以堪?
想当年,重庆纂江垮桥案,由于一副 县 长在涉案跨桥工程中受贿超过十万元,被处以极刑。我们当然不希望,每一次重大安全责任事故都牵出令人不堪回首的腐败案件;我们更不希望,在每一次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后面的重大伤亡之上,又叠加因腐败而不得不追加的人命伤亡;我们尤其不希望,总是只有在因腐败和渎职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后才来问责。但是我们仍然不得不痛心疾首地去追问、去追查,在每一次重大安全和责任事故后面,到底有多少腐败因子、有多少渎职因素?惟有不留漏洞的追查与问责,才能告慰那些无辜的亡灵和我们这些侥幸的生者:这人间,即使“正道”已不存于某些人的心中,但我们的制度,我们社会的主流,仍然在艰难地维护、修补这样的正道。(童大焕)。
五、五部委调查
新华网北京7月29日电(记者朱立毅)记者从国家安监总局获悉,由安监总局、交通运输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和监察部等部门有关负责人组成的事故调查组29日抵达河南栾川,对24日发生的栾川伊河大桥垮塌事件展开全面调查。
追寻悲 剧背后的答案。
断桥,谁修的?
在汤营村塌桥现场,除了两头的桥基外,100多米长的大桥中间部分已全部垮塌。由于洪水已经消退,在河道中间,还能看到一些没有被洪水冲走的桥墩和碎石块。从伊河岸边往上看,桥头的断面像刀砍斧劈一般。一座运行20多年的桥梁断得那么干脆!
伊河大桥是谁建造的?
河 南 省交 通运输部门的答复,这桥是当地镇政 府投资、农民出工修建的公路桥梁,总投资79万元,1987年12月竣工通车。
整修大桥,为了好看?
据河 南 省交 通运输厅介绍,这个桥是空腹式石拱桥,全桥5孔,净跨40米,全长233.7米,全宽8米,净宽7米,两边各设安全带0.5米。
2009年5月,因为大桥引线和桥路面运行年久,出现了一些坑槽,交 通公路部门曾对大桥进行过一次整修。
桥梁整修时,有关人员在桥面重新铺设了沥青,并对桥栏进行了更换,为大桥两侧换上了汉白玉护栏。
经过修整,老桥美观了,但是涉及桥梁寿命的桥基,整修者没有过问。
今年汛期前,交 通局曾组织人员对全县桥梁进行了一次安全检查,也没有发现有病害或其他异常情况。
而在采访中,一位事发前曾从大桥上经过的汤营村村民不解地告诉记者:“大桥刚由交 通 部门整修过,有没有问题,只有他们知道。”
群众看洪水,为何不预警?
据记者了解,事故遇难人员中,除了当地村民,还有3名到疗养院度假的外地游客。
这次塌桥事故中,潭头镇汤营村有50名群众遇难或失踪。这个村的党 支 部书 记谢文武告诉记者,洪水到来前,他曾接到上级通知,要求注意防汛。谢文武说,接到通知后,村里马上组织人员对村北的河坝和房屋进行了排查,却忽略了大桥。
谢文武说,忽略大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没有人通知说这个桥是危桥、汛期不能通行。再加上洪水离桥面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也没有封闭大桥。
大桥垮 塌时,汤营村村民张红娟的丈夫、儿子和公公都掉进了河里,至今没有下落。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一家人,突然只剩下了她和已经60多岁的婆婆。
张红娟哭着对记者说,如果有关部门汛前能对桥梁进行一次检查,或者在遇有大洪水时派人把住桥头,不让走人,这场悲剧就能避免。
乡间桥梁是公共设施,它的安全问题由谁来负责?
交 通部门表示,这桥不归他们管
针对大桥质量问题的种种说法,记 者联系了河 南 省交 通 厅,询问大桥应该由哪一级部门管理、省交 通 厅2009年对大桥进行整 修时是否发现质量问题、汛前是否对大桥进行过安全检查等问题。
栾 川县交通 局办公室主任徐文涛说,按照国 家有关公路桥梁分类管理的规定,汤营伊河桥属于村级道路桥梁,其养护主体是乡镇人民政 府。交 通主管部门只负责业务技术指导。
如果汤 营伊河大桥属于村级道路桥梁,是村里出资安装的汉白玉栏杆?在土路面上铺的沥青路面?挂的“养好公路,服务人民”的横幅?(这个横幅本来很有负责任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出事后谁把横幅摘走了?是汤营村干的?还是镇政 府干的)
有成绩是我的,出问题是别人的。
谁在推脱应当承担的责任?
推来推去,最后总得推出责任人。河 南 省 省 长 郭 庚 茂29日则在事 故现场指出,大桥垮 塌事故虽有自然灾 害不可抗拒的原因,但地 方 政 府及有关部门如果及早做好汛情发布、避 险疏 导,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他告诫说,居其位必须负其责,决不能把人民群众生命当儿戏。并表示要严肃追究不作为、失职干部的责任。
河 南 省 副 省 长刘 满 仓总结出了三条主观原因:一是宣传不够,缺乏自救能力;二是准备不足,预 警和转 移不及时;三是危 桥险 桥缺警 示标志,没派人把守。否则,“完全可以避免!”(7月28日《京华时报》)
省领 导的总结不无道理,也是很多自然灾害之所以引发伤 亡的“一般规律”,但似乎还应该从大 桥的安 全性上找找原因。即使当地干群自救能力再差,防洪准备再少,预 警程度再低,如果汤 营大桥足够稳定坚固,那44人至少不会莫名其妙地死在这座桥下,其余22人也不会从此处失踪。
嵩县车村拱桥,中间是土,桥面无钢筋。。
=============
要 让 权 力 长 记性
2010年08月02日 09:57:52 来源: 京 华 时 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8/02/c_12398754.htm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洪水来袭,豆腐渣工程就原形毕露。要让权力长记性,就必须依法启动问责机制,让一味归咎于天灾的官员付出应有的代价。
7月24日,河 南 栾 川的伊河汤营大桥整体垮塌,已有66人遇难、失踪。据记者实地调查,就在事发当天,塌桥之前,伊河上游石庙镇的一处尾矿库发生了溃坝。
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尚无定论,伊河大桥垮塌事件已成了罗生门。媒体披露的溃坝,仿佛为“天灾说”提供了现实注脚。然则,将真相抽丝剥茧即可发现,此处早就存在致命隐患。但是,洪灾来袭、溃坝发生,在千钧一发的危情时刻,当地民众没有接到任何预警信号。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洪水来袭,豆腐渣工程就原形毕露。伊河大桥垮塌后,人们发现,桥基由石块垒砌而成,垮塌的桥面未见有钢筋。洪水迅猛,先天营养不良的大桥怎敌激流湍急。掌握大桥技术资料的相关部门,在洪水来袭前,也没有提醒居民避大桥而远之。
显然,悲剧的伏笔早已埋下。今年汛期前,当地交 通 局曾组织人员对全县桥梁进行安全检查,却没有发现异常情况,这样的检查是不是流于形式?事故发生后,河 南 省 交 通 厅某部门负责人表示,这座桥不归他们管。若如是,当地交 通 局汛期前的安检岂非分外之举?如果当地有关部门都持这种态度,而不沉痛反思,谈何吸取教训?
由此,我想到了河 南卢 氏县的预警经验。3年前的一场洪灾,卢 氏县死亡、失踪多达79人,今年洪水比3年前更大,可伤亡明显减少。究其原因,7月24日0时28分,卢 氏 县防办监测到全县降雨达到预警时,立即通过短信平台、电话、广播、电视等通报雨情;凌晨3点半,又向全县发出山洪灾 害红 色预 警。从县到乡到村,各级干部入村入户,值班的村支 书、村主任敲响铜锣,吹起哨子,把全村村民都喊了起来,就这样,洪水还没到,4万多人已经从危险地段先期转移。显然,时刻绷紧安全弦,安全事故就可能避免。
其实,在7月28日,河 南 副 省 长刘 满 仓已经给伊河大桥垮塌事件定了性:栾 川桥梁垮塌造成群死群伤,是一场特重大事故,这次事故完全可以避免。无论如何,悲剧再也不能重演,别再用珍贵的生命检验一项工程的质量。要让权力长记性,让官员把百姓安全放在首位,除了构筑严密的制度建设,就必须依法启动问责机制,让一味归咎于天灾的官员付出应有的代价。
http://www.chinanews.com.cn/fz/2010/07-28/2431303.shtml
洪水来袭,才知道哪些豆腐渣在“裸泳”。7月24日,河南栾川伊河汤营大桥整体垮塌,桥上众多滞留人员落水,新华社援引官方数据称,至27日已核实28人死亡、13人失踪(《大河报》则称至少37人遇难,19人失踪;央视报道至少50人遇难)媒体上的照片是惊人的:整座大桥全垮塌在河中,只剩下拱形桥基,这座2009年才维修过的大桥两头的汉白玉栏杆仍存,柏油路面还很新。(7月27日《羊城晚报》)
作为“善后”之举,一个很具表演性的动作是:在26日出版的《洛阳日报》头版上,刊发了栾川县委县政府的检查。有市民很“感动”,也被放到媒体上,似乎又跌进了“丧事变喜事”的怪圈。
但认真一研究,就会对这种纯属闲扯淡的检查道歉充满厌恶。据《河南商报》调查:检查不是给遇难者家属和全体市民的,而是给洛阳市委、市政府做的;检查放到头版不是县官们的愧疚自觉,“具体是哪个市领导让发的也不知情”;再看内容详文———灾害是不可抗拒的,错误是没有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不要求就可以不管百姓死活?这是向公众道歉,还是糊弄上级的官样文章?
显然,这一份“道歉”避重就轻:为什么去年就坍塌过了,所谓维修却只是加栏杆、铺路面这种表面光的动作,却没有加固桥基?在全民防洪的季节,水流已逼近桥面,这样“桥基石块垒砌,垮塌桥面未见钢筋”的豆腐渣为什么没有排查警示,反倒滞留那么多群众?栾川当地受访官员均以“不知道”回应!
充斥如此多的人祸因素,真正的道歉应该是向家属道歉,应该是主官引咎辞职等待处理,应该是把用来刊登“检查”通报的钱用到抚恤遇难者———该干的不干,弄一通官样文章且放到媒体头版,不管谁的决定,貌似满怀谦卑,却很有转移视线的表演之嫌。总靠天灾水患检验,那就注定要悲剧连连。唯有启动严厉的追究问责程序,让各级责任官员付出应有的代价,才是对死难者的最好告慰,也是对生者的最好维护。
牢记血的教训——郭庚茂在栾川桥垮塌现场调研纪实
2010年07月30日09:01 河南电台新闻广播
http://henan.sina.com.cn/news/2010-07-30/090132037.html
昨天(7月29日)一大早,省长郭庚茂一脸凝重地来到栾川县潭头镇汤营伊河桥垮塌现场,详细了解灾情发生、失踪群众搜救及受伤群众救治等情况。他指出,大桥垮塌事故虽有自然灾害的原因,但地方政府及有关部[url=]门[/url]如果及早做好汛情发布、避险疏导,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一定要吸取这血的教训,杜绝类似事故发生。
随后,郭庚茂又来到栾川县石庙乡尾矿库坝,沿路随处可见坝体垮塌后滚下的大块石头。栾川县委书记汇报说:
"这6公里沟里,分布了5个村民组,102户,476人,当时我们的干部非常有警觉性,一看情况情况危急,连续派3批人疏散居民,在1点55分的时候,开始溃坝,群众全部疏散,这个坝垮下来,476人全部保全。"
听了县委书记的汇报,省长深有感触地说:
"这也说明了重要部位有人坚守的作用,这不管怎么样算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因为有人坚守,采取措施及时,组织老百姓疏散,那个桥就是反面的例子,没有人坚守,也没有什么警示。"
郭庚茂强调说,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干部的职责和责任意识:
"值得反思的是,群众没有防汛意识,我们的干部可叹,我们为什么不多想一想呢,教训,深刻地教训,血的教训。"在其位必须负其责,责任重于泰山,我们只要尽到了责任,落实了措施,就真正可以救群众于危难之中,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视频:http://news.qq.com/a/20100727/001396.htm
2010年07月27日14:29 央 视网
7月24日下午5时20分潭头镇汤营村伊河汤营大桥整体垮塌,桥上众多滞留人员不幸落入水中。事件发生后,栾 川县、嵩 县出动军民至少4000人昼夜“拉网”搜救。截至昨天下午6时,搜救人员已救出6名落水群众,发现至少37具遗体,目前仍有19名群众下落不明。 =====================================。
2010年07月29日07:44 新闻1+1
http://henan.sina.com.cn/news/2010-07-29/074431843.html
主持人(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
河 南伊河大桥因为洪水而坍塌的事件,到目前为止已经造成66人死亡和失踪。在事后的第三天,当地的相关部门就写了一份检讨,这份检讨还在报纸的头版头条登了出来,我们关注这件事情。
(播放短片)
字幕提示:
27日傍晚画面
四川汉源连日降雨引发山体垮塌;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一处山体滑坡形成泥石流;云南贡山县普拉底乡发生泥石流灾害。
解说:
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暴雨洪涝灾害,如今还在继续。四川汉源发生山体垮塌,21个人失踪,在今天,搜救队员已经找到一名失踪的孩子;26号,云南贡山县发生泥石流灾害,在今天已经证实有11人失踪,11人不同程度地受伤;今天,辽宁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发生山体滑坡,已经造成4人遇难;今天,吉林永吉县全程被淹,三万人被困。而对于河南洛阳市栾川县的人而言,暴雨给他们带来的切肤之痛更加直接。
截止今天下午,四天前傍晚的洪水带走了当地37条人命,还有29人失踪。
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汤营村村民1:
整个桥从南边向北边塌,和打仗时的炸弹差不多。整个洪水,被炸得十几米高。
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汤营村村民2:
冒着烟下去之后,人往下掉。
解说:
24号傍晚,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伊河大桥突然发生整体垮塌,导致在桥上观看洪水的数十名群众都被卷入水中。回忆那天的情景,有村民用“100多米的大桥像豆腐一样说塌就塌了”来形容。
(电话采访)
李志全(中国新闻社河南分社记者):
大桥是汤营村唯一的一个出路,这个大桥垮塌之后,这个村几乎就成了一个孤岛了。
记者:
大米是怎么运进去的?
李志全:
靠冲锋舟。
解说:
7月26号,《洛阳日报》头版刊登了栾川县委县政府就伊河大桥垮塌事件写给洛阳市委市政府的书面检查,随后在昨天召开的河南全省防汛工作事评会议上,副省长刘满仓表示,这是一起特重大事故,这次事故完全可以避免。
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汤营村村民3:
没有人通知说这里太危险。
解说:
事实上,有村民拍到大桥垮塌前一天的照片,在这张照片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未垮塌的桥有五个拱,当时水流已经逼近桥面,不知道当时这样的场面是否已经引起了有关人员的注意?
(电话采访)
李志全:
汤营村一个村支部书记说,7月初当时各级政府都说防汛这个事,但是大家都没有在意,只是说排查一些河堤、河坝,对其它进行检查,把这个桥给忽略了。
解说:
这座整体垮塌的大桥,在1986年11月开工建设,1987年12月竣工通车,由潭头镇人民政府组织修建,总投资79万元。去年因为出现过部分坍塌而进行维修。
在如今大桥垮塌的现场,在断裂的桥面上,人们也并没有发现钢筋材料。
今年栾川的灾情很严重,事发前一天,栾川下了一场百年一遇的大暴雨,降雨量达350到400毫米。7月24号,潭头镇汤营村伊河段洪峰流量达到平时流量的63倍之多。
(电话采访)
李志全:
他们官方的描述,说这是50年一遇的洪水,说栾川局部这个地方甚至就百年一遇,比较上年纪的村民,大概60多岁左右,他就告诉我,之前根本就没有发生过这种事。
解说:
面对这样的垮塌,当地有关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曾对媒体的记者这样解释,大桥本身设计的早,根基是自重力式,不像孔桩桥基那么牢固,洪水来临时,河里漂浮着很多上流下泄的树木,由于树木阻塞桥孔下泻水面,导致洪水对桥冲击很大,瞬间垮塌。
主持人:
你看岩松,这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就在关注大暴雨还有洪水造成的损失,但是发生在河南栾川的这样一个这么大的损失,你怎么看?
白岩松(评论员):
我觉得最关键的是在发生了这样的悲剧之后,我们怎么去反省,尤其反省的重点在哪里,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做到痛定思痛。形成这个桥梁的垮塌的原因,大家无外乎现在是从三个方面去总结,造成这样的一个悲剧:第一个,当然是由于持续的暴雨所导致的特大的洪水,这是排在第一位的;接下来要强调的是大家在怀疑是不是桥梁的质量有问题,这是第二个;第三个,大家想的是为什么在当时充满着危险的情况下,桥上会有这么多人,不管是少量路过的,还有把它当成了观景台看水的,我觉得这个时候分析起来就非常有意思了。因为我们不能去指责说全部的原因都在暴雨导致的特大洪水使这个桥梁垮塌了,因为未来也有可能遇到,我们是要尽量地在这样的特大洪水面前去避免伤亡,对吗?http://henan.sina.com.cn/news/2010-07-29/074431843_2.html
另一个,大家在说桥梁质量,这个还有待于去进一步地提供很多的细节,但问题是我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在这次整个降暴雨的过程中,在整个洛阳市垮塌了桥梁34座。你看,34座,我想如果包括了这座桥梁的话,那33座好像没有人关心,也许它也存在质量问题,但是由于它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因此大家的这种注意力就不那么明显。所以我觉得这件事情在当下最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已经有了预警,暴雨在持续,还允许居然没有警觉,让桥上可以有那么多的人在观看洪水,以至于悲剧酿成。
(视频连线)
主持人:关于这次桥梁坍塌事件的更多的消息,我们来连线本台记者代纪玲,代纪玲你好。
代纪玲(本台记者):
你好董倩。
主持人:
到目前为止,我们知道的数字,66个人已经死亡和失踪。据你的统计,给我们报道一下,已经救起来的人是多少?
代纪玲:
事发当天就有13人成功获救,在第二天,当地的打捞动员,包括救援队员又救出一人,一共是14人获救。另外还有5个人现在正在医院接受治疗。我们也到医院去探寻了一下,这5个人他们分别是骨伤和擦伤,并没有生命的危险。董倩。
主持人:
很多报纸上写,当时有很多人在桥上,他们在观景,还有一些路人,为什么当时已经知道很危险的情况下,还有那么多人在桥上?
代纪玲:
事发的这个桥是伊河上的一个临近汤营村的桥,这个桥也被命名为叫汤营大桥。我们也了解到,目前已经发现遇难和失踪的人员,主要是汤营村的村民,其中也有少量的外地,来自郑州等地的游客。我们也向当地村民了解了一下,就在昨天的时候,我们专[url=]门[/url]地乘冲锋舟到村里去跟村民了解情况。因为在伊河这一段平常水是非常少的,它的水深也就是1米多,当时雨大水急,水越升越高,很多村民就像是看景观潮一样地到桥面上去看大水。
另外还有一个细节,也就是刚才在片子中和岩松已经提到的,当时这里并没有明确的预警和警戒,桥的两端并没有设立明显的标识,不让民众到桥上去。
同时还有一点,就是当天整个洛阳市是普降暴雨的,就在上游的栾川县也有几座桥梁出现了危险。当时,如果在这个时候这边就发出预警的话,那水到事发的汤营大桥,其实还有3到4个小时的时间,完全是有能力和时间进行处置的,但是遗憾的是,这些工作都没有做。
据目击者称,当时在桥上至少有70多人。目击者用“远远看去,整个桥上全都被雨伞覆盖”来形容当时的情景。董倩。
主持人:
有媒体报道说,在2009年的时候,也就是去年坍塌的这栋桥实际上维修过,当时是因为什么原因而维修的?
代纪玲:
这个桥呢,我们了解的是它并没有进行过大的维修,而是在2008年的时候,因为当地的旅游发展,因为这个地方它属重渡沟景区,一个非常著名的景区,而在汤营村边上,又刚刚新增了一个温泉度假村。正是因为旅游发展的需要,当地出资对这个桥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外在和美化式的维修。当时只是对桥面进行了重新的铺装,把原来的石头栏杆换成了玉石栏杆,但是并没有进行特别彻底的维修。而且据村民讲,这个桥用了将近20年,目前并没有出现过大的险情,主持人。
主持人:
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媒体报道的资料说,可能倒塌的桥梁是看不到任何钢筋的,你了解到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代纪玲:
的确,我们在现场采访,包括我们近距离接触垮塌现场的时候,没有看到钢筋,只看到大块的石块和水泥。我们也了解了一下,当地村民和当地的解释说,这个桥它本身的结构就是一个石拱桥,因为大家知道桥分很多类型,有钢结构的,有砖混结构的,也有像木结构的,还有我们刚才提到的石拱桥。我们在现场看到,大量的石块和水泥脱落,但是的确没有看到钢筋。不过当地也正在对这个事故。刚才也提到,这个桥是建于80年代,当时是由政府出资,村民集体出义务工来修建的。那这个桥当时的规划设计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存在缺陷,现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证实。
主持人:
好,最后一个问题给你代纪玲,就是当地的相关部门到现在为止,有没有给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次桥梁的坍塌?
代纪玲:
的确,当66个人的生命现在已经不在,或是生死未卜的时候,很多人都想知道原因。但是对于一个大桥的垮塌,这样一个事故来说,它牵扯到很多部门和环节,而且需要多个技术数据来支持,想要在事故发生的三四天之后拿到答案是不大可能的。不过有一个消息要告诉大家,就在昨天的时候,洛阳市已经成立了一个由市纪委牵头的事故调查组,而且今天,这个事故调查组已经进入现场开始工作了。
另外,我们还有一个新的消息要告诉大家,今天下午我们到达现场的时候,发现有很多工作人员正在现场进行测量和探测。因为刚才片子中大家也听到了,现在汤营村一共有2480多口人,他们唯一的生活通道现在断了,当地正在加紧、紧急地规划设计一个便桥,以方便这些村民的进出。主持人。
主持人:
好,感谢代纪玲。岩松你听完更多的细节之后,你的感受?
白岩松:
我还是觉得我们有一点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对桥梁质量的关注上,它是不是一个大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大问题。但是在这次造成了超过60人生命的一个巨大悲剧的事故面前,我认为它仅仅是第二位的一个责任,我们是需要一段时间再慢慢地去看看它究竟问题出在哪儿?
第一位的问题,最麻烦的还是一个我们的这种警觉和提前的对生命的这种防范。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是我们有更早的这种,就是有没有时间警觉呢?我看了一下相关的新闻,查看了一下相关的时间点,是足够有时间警觉。
主持人:
刚才代纪玲也谈到,3个小时。
白岩松:
如果敏感的话,你看,不只3个小时,出事在什么时候呢?在24号傍晚6点之前,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下呢?22号的上午的8点,22号的8点到23号的8点,24个小时过去了,23号再到24号,又有将近20个小时的时间,而且在24号这一天,雨是持续地越下越大,而且已经在洛阳市出现了多处的桥梁的垮塌,13条道路中断。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有一定的警觉,在脑海中我们有哪些危险点的话,恐怕这个点早就应该用绳拦上,已经不让人上去了。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去年去台湾”八八风灾”,其实台湾基础建设也是很棒,但是八八风采我看到了太多的桥梁垮塌的场面,但是桥梁垮塌本身几乎没有带来人员伤亡,为什么?我突然想到了几年前我去台湾,在台风来之前,很多个小时之前,所有的警察等等都已经出动了,开始到海边各个地方开始拉绳,就不让人进去了,车全部劝退,那是一个非常大的工作量,最后把人都离开危险的部位。
我们去想象一下,如果在这个桥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们要让这些人更早地就离开危险部位的话,哪怕一个人能想到的话,这个悲剧能发生吗?它不过就变成了在这次持续降雨过程中,洛阳市垮塌的34座桥梁当中的一个,我们只记住了数字,而没有记住死亡和悲剧。
主持人:
但你看,刚才你说的一个人要有一种危险的意识,刚才你说到台湾的经验,就是有人给他们拉绳,不让进,因为这是一个禁区了。但是你看刚才记者的介绍,短片的介绍我们看到了,水势是迅速地上升,当地人,常年生活在这儿的人,难道自己不应该有一个适当的……
白岩松:
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我们当然希望我们教育很好,从小就教给了每一个中国人去逃生和安全,各方面的意识,但是这不过是这几年大家在慢慢地增长,由于地震等等很多的因素。所以我们不好在这个悲剧面前把责任又立即推到了乡亲们那里。
另外还有一点是,我们永远不敢简单地寄希望于不来这么大的洪水,这是第一个不敢寄希望,你不敢吧?我也不敢。因为大自然随时变脸,你不知道它会是什么样的,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我们还不能寄希望于所有的桥梁在任何超出这个常规的自然灾害面前,也是安然无恙的,这既有大自然是出乎你的想象的。
我去年去了台湾的”八八风灾”我就知道了,大自然太厉害了,它可以让一座城市将近两米泥的厚,桥梁很多都坍塌。另外还有一个我们工程质量的问题,我们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每一个工程的质量都特棒的,这需要综合地去使生命得到一种保障。所以我说,警觉和安全意识,尤其在有关部门能更早地意识到这儿很危险,该拉绳的拉绳,该出动人力这块儿就不让通车了等等,大家就不会出现这样一种悲剧了。所以我觉得在这个事件上给我们的提醒,我看到了很多人把注意力放到了桥的质量。当然我们一会儿还会有时间去谈桥的质量的问题,但是在这个事件上真不是第一位的,要想保命,在这个时候不能说我们隔靴搔痒似的,好像我们很心疼的样子,桥的质量如何如何,在这件事情最让你心疼的是,当时只要有一个人在两头拉上绳,一个人都死不了。
主持人:
到目前为止,这个事故到底是什么原因还没有最后确定下来,但是在事故发生之后的第三天,当地的相关部门写了一封检查。
(播放短片)
解说:
伊河大桥垮塌发生后的第三天,《洛阳日报》头版刊登了栾川县委县政府就伊河大桥垮塌事故写给洛阳市委市政府的书面检查。
字幕提示:
市委、市政府:
……事件发生后,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解放军驻洛某部舟桥团官兵、驻洛武警支队的指挥员以及栾川县、嵩县干部群众的昼夜搜救、救出1名落水群众,发现28具遇难者尸体,目前仍有13名群众下落不明……
解说:
从相关文字量的统计来看,这篇检查对灾难成因的反思和分析并不多,相对于文中一一罗列的明确的五条事后措施,对灾难发生的原因,这篇检查表述得并不明确。
尽管此次灾害事件发生有连降暴雨、突发洪水不可抗拒的因素,但也充分暴露出我们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无力,执行不到位,工作不深入、不扎实、不具体、不细致等问题。
大桥在今年洪水面前坍塌,造成群死群伤,到底是什么原因,有关部门目前正在调查中。可能是因为还忙于救治和善后工作,在上述这份检查中,当地有关部门对自己究竟如何工作不深入、不扎实、不具体、不细致也没有进行说明。
但是昨天河南省防汛工作事评会议上,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却给出了一个明确的说法。栾川“7·24”事件中,桥梁垮塌造成群死群伤,这是一场特重大事故,这次事故完全可以避免。对有安全问题的危桥、险桥等设施,既没警示标志,发生洪水时也没有组织人员把守,造成了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而同样在昨天这场河南省防汛工作事评会议上,除了刘满仓的分析,省水利厅厅长王仕尧还特别提到了卢氏县的预警经验。
三年前的一场洪灾,仅仅是一个卢氏县就死亡、失踪79人,但是,今年虽然洪水比三年前更大,可伤亡却明显减少。
7月24号0时28分,卢氏县防办监测到全县降雨达到预警时,立即通过短信平台、电话、广播、电视等通报雨情,凌晨3点半,又向全县发出山洪灾害红色预警。从县到乡到村,各级干部入村入户,值班的村支书、村主任敲响铜锣,吹起哨子,把全村村民都喊了起来,就这样,洪水还没到,4万多人已经从危险地段先期转移。面对自然灾害,卢氏县的预警经验显得更加可贵。
如今,在四川、在河南、在湖北、在吉林等等等等,中国大片地区,抢修转移,还要不断地面对一个接着一个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这就是当下所有的基层部门无法回避的责任和压力。在湖北洪湖市,这位电排站的站长何富志,因为连续12昼夜抢排泽水,甚至晕倒在工作岗位上。
而在福建南平,一位村支书,同样因为抗洪第一线坚持工作,劳累过度,最终突发脑溢血,至今他已经昏迷了20多天。
面对持续严峻的水情,一面是来自上级的任务压力,一面更有来自受灾群众的强烈期待。的确,摆在地方政府头上的压力十分之大,但是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未雨绸缪,细致的工作,可能比一份检查更有现实意义。
主持人:
当地相关部门在事后写了一份检查,刚刚我在一开始的时候说是检讨,那正要要说一下,这检查和检讨区别是什么?
白岩松:
其实这个检查是洛阳市委市政府责令当地的县委县政府来写的一个检查。但是难得的这份检查被登在了《洛阳日报》上,登在了头版。当然头条也是关于这个灾情的了。因此它是一个书面检查被公开报道了。我不想说这个检查是好还是不好,比如说我给大家举一个我很钦佩的一个例子。在这份检查里头,登在《洛阳日报》的检查里,到了第二段才写了痛心跟自责,主要是面向市委市政府写的。但是在2004年,吉林省当时出现了中百商厦的特大火灾,没想到几天后,吉林省的省长洪虎在《吉林日报》上登了一份致歉的信,第一段就有了这样的检讨,你看看这个检讨会不会更为深刻一点:
“我作为省长,作为全省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深感内疚和自责,对不起全省人民和死伤的群众”。
他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人民和群众上。我觉得难怪当时全国各地的评论都是好评如潮,说这是近年来省部级干部第一个针对这种重特大的安全生产事故而做出检讨的一个人来,因此跟那份检讨比较起来,这不过是一个被公开刊登出来的一个内部的书面检查,也没有像大家期待的有那么深刻的反省。当然我觉得可能需要时间吧,过一段时间也许他们会反省地更好。
http://hot.580k.com/n/201007/28/n20100728_245736.shtml
核心提示:7月24日,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汤营大桥整体垮塌,目前已造成37人死亡29人失踪,事发时桥上有上百人观看洪水。

一场“百年一遇”暴雨引发的洪水,冲垮了一座“年龄”仅有20多年的公路大桥。 24日傍晚,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汤营大桥突然整体垮塌,在桥上观看洪水的数十名群众都被卷入洪水。截至27日23时,河南省栾川县潭头镇汤营村伊河桥垮塌事件共发现遇难人员37人,失踪29人,其中有3名遇难者是外地游客。
事发后,栾川县政府连续发布两次灾情通报,同时就事故作出了公开检查。然而,两次通报中,对于事故伤亡人数统计出现偏差,大桥垮塌原因也尚在调查,昨天上午,栾川县城还一度因为尾矿溃坝谣言出现万人逃离的场面。不过,蹊跷的是,事故发生后,记录大桥建造、维修记录的铭牌神秘消失。
事发当时究竟有多少人从桥上落水?事故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晨报记者昨日赶赴洛阳,对该事件进行调查。
上桥看洪水却被水冲走
“这是我们县里最大的一座桥,谁也没有想到它会垮。”昨天下午,栾川县应急指挥部宣传科一名女性工作人员语气激动地告诉记者说,栾川目前正处于“七上八下”时期(即7月上旬至8月下旬的汛期),每年到这个时期,应急指挥部都是有防汛预警的。
但是,一名被洪水冲走后被救起的村民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透露,大桥垮塌时他正在桥南看洪水,桥上当时有近百人,大多数也是上桥看洪水的,谁也没有想到汤营大桥在一眨眼间就垮塌,而大桥上并无安全警示牌。
有目击者描述当时的现场:“一开始桥上是一顶顶五彩斑斓的雨伞,几秒钟之间,桥就塌了,然后只能看到一个个人头和一双双挣扎的手。水流太急,在岸上根本无法营救,只能看着心痛。”
根据栾川县抗洪救灾指挥部向晨报记者提供的信息,7月23日晚20时至24日21时,栾川下了一场“百年一遇”的大暴雨,降雨量达350-400毫米。7月24日17时20分,潭头镇汤营村伊河段洪峰流量达到平时流量的63倍之多,致使大桥整体垮塌。桥上过往和滞留群众不幸落入水中。
紧急辟谣溃坝传言
昨天上午,启源矿业尾矿将引发溃坝的消息在栾川县城里迅速蔓延,全城人心惶惶,纷纷撤离到县城周围地势较高的地方。栾川县一名网友告诉记者,他在上午9点左右接到亲戚发给他的短信,说上游尾矿溃坝,他立即拉着家人往地势较高的县城西边跑。一路上,他见到不少拖家带口撤离的市民,撤离的车辆也将出城的方皮路堵得水泄不通。有目击者看到栾川县城居民从县城东边往西边跑,神色慌张,“街上有背着老人、抬着担架的居民,边跑边说,一个位于县城东北方向的尾矿坝有决堤的危险。”
针对谣言以及居民们的恐慌,栾川县抗洪救灾指挥部昨天上午在县政府官网上发出紧急通告辟谣。通告表示,目前栾川县的每个尾矿库、水库等重点监控部位都有专人24小时监控,没有发现异常,希望群众不要轻信传言,不要恐慌。
那么尾矿大坝垮塌真的是空穴来风吗?记者昨天下午从栾川县应急指挥部宣传科得知,7月24日白天栾川县内确实发生过一起尾矿大坝垮塌,但当天就发现并排除了险情。
昨天下午,记者从栾川县所属的洛阳市安监局获悉,根据最新的排查情况,全市有6座尾矿库出现险情,其中就包括栾川县启源矿业公司干江沟尾矿库的溃坝险情,经过栾川当地政府及时组织抢险,无人员伤亡。
发函百度要求删帖
除了在官网上辟谣之外,栾川抗洪救灾指挥部还发函要求百度贴吧删除栾川吧里的相关谣言。昨天下午,在栾川县抗洪抢险指挥部提供给媒体的稿件邮箱里,出现了一封致百度公司的信函,要求百度公司严格管理百度贴吧栾川吧。
在这封发给百度公司的信函中,栾川县抗洪救灾指挥部表示,百度贴吧栾川吧因为近日没有吧主在线管理,造成贴吧内管理混乱,人身攻击和谣言信息充斥贴吧,对社会和政府救灾工作造成了极大危害。尤其是27日早晨,由于百度贴吧栾川吧内,匿名网民发帖造谣称赤土店尾矿坝垮塌,导致县城区数万名百姓紧急撤离,对政府救灾工作造成极大不利。因此,特请求百度公司贴吧管理组迅速直接管理百度栾川吧,并加强帖子内容的管理,删除贴吧内谣言类信息,并针对谣言类信息实施过滤。
此外,栾川县抗旱救灾指挥部还要求百度加派栾川吧吧主,并提供联系方式与指挥部保持沟通。
县委县政府登报道歉
在栾川汤营大桥垮塌导致的死亡人数不断上升的过程中,《洛阳日报》在7月26日的头版上却出现了一篇题为《检查》的稿子。
记者昨天在该报的电子版以及官网上都看到了这份检查。检查是栾川县委县政府于7月25日写给洛阳市委市政府的,写检查的由头正是“7·24”大桥垮塌事故。
在这份检查里,栾川县委县政府写道:“此次事件的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教训极为沉痛,我们深感痛心和自责。为此,向市委、市政府作出深刻检查。尽管此次灾害事件发生有连降暴雨突发洪水不可抗拒的因素,但也充分暴露出我们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不力,执行不到位,工作不深入、不扎实、不具体、不细致等问题。”检查里还提及抗洪救灾的几项措施如搜救、善后、排查以及恢复建设等。
昨天下午,记者从洛阳日报社获悉,这份检查是洛阳市里要求刊登的。栾川县委宣传部新闻科一工作人员则对记者表示对此不知情。
经过多次追问,栾川县抗洪救灾指挥部昨天下午才对记者表示,检查是洛阳市里领导让写的,应该也是市里让刊登在报纸上的。
疑问·人
桥上究竟有多少人?
大桥瞬间垮塌,桥上人仓促间落水。事发之时,桥上究竟有多少人成为疑问。
在栾川县向洛阳市政府作出的检查中,官方通报当时“救出1名落水群众,发现28具遇难者尸体,目前仍有13名群众下落不明。”昨日,记者向栾川县应急指挥部宣传负责人张启舟进行核实,他告诉记者,目前搜救还在继续进行中,关于桥上落水人数,与先前通报的并无变化,根据统计,共有1人救出,还有28人死亡13失踪,总共是42人。
然而,在栾川县分别于25日和26日作出的灾情通报中,则分别出现了两处人数:“截至25日8点,洪水造成20死33失踪。”“截至26日8点,人数为33死21失踪。”与42人通报存在出入。对此,张启舟解释,这两个数字是全县的洪水伤亡数字,除了汤营大桥垮塌,还包括泥石流等灾害。
不过,根据当地群众反映,当时桥上的人数不止42人。“当时桥上大概有近百人。”一名在现场的群众回忆。而一名当地媒体记者表示,在搜救现场发现“至少37具遗体,目前仍有19名群众下落不明。”
对此,张启舟也承认,42人的数字是当地根据各种方式求证出来的,至于当时桥上究竟有多少人,他们也不是非常确切。
疑问·桥
桥面无钢筋是豆腐渣工程?
大桥垮塌后,桥的质量问题成为关注焦点。
记者在现场看到,大桥垮塌后的景象触目惊心,整座大桥全垮塌在河中,只剩下拱形桥基,桥两头的汉白玉栏杆仍存。大桥桥面离河落差有15米,桥下是桥基残垣。垮塌现场记者注意到,桥基由石块垒砌而成,垮塌的桥面未见有钢筋。
当地群众还向记者透露,这座大桥在去年的时候就出现过部分坍塌,有关部门曾经进行过维修。当时,桥面增加了汉白玉栏杆,铺设了新的柏油路面,但是没有对桥基进行加固。
对此,张启舟表示,该桥的维修情况具体由交通局负责,自己并不是很了解。栾川县交通局一位工作人员则解释说,大桥年代比较久,有5个下泄孔,根基是自重力式的,不像孔桩桥基牢固。洪水来临时,河里漂浮着很多上游下泄的树木将泄水孔堵住,导致洪水对桥冲击很大,瞬间垮塌。
大桥维修提示牌为何消失?
那么,大桥究竟何年所造,又经历了几次维修?村民反映,桥头本来有一块提示牌,记录着大桥的建造情况和维修情况,但是事发后却不见了。
村民表示,这块牌子本来挂在大桥的北桥头,记录着哪年造的,哪年维修过,还有落款单位,可是桥塌后,这块牌子就不知道被谁摘走了,只留下牌子的痕迹。
对此,张启舟表示,这座桥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修的,至于经历过几次维修他不清楚。记者又问桥上是否挂有维修牌,张启舟证实确实有,但事发后不见了。“可能被相关部门拿走作调查了,具体情况我也不清楚。”
据记者了解,汤营伊河桥由潭头镇人民政府组织修建。于1986年11月开工建设,总投资79万元,1987年12月竣工通车。该桥为空腹石拱桥,全桥5孔,净跨40米,全长233.7米,全宽8米,净宽7米,两边各设安全带0.5米,是该河段上下游4公里内唯一一座连接南北两岸的群众生产生活桥梁。
疑问·灾情
百年一遇暴雨是被夸大?
大桥垮塌事件发生后,栾川县分别于25日和26日向公众作出两次灾情通报。记者注意到,两次灾情通报首先都是强调“栾川县普降百年一遇特大暴雨”,造成伊河流量比平时上涨了6倍,洪水造成部分区域出现严重灾情。将大桥垮塌、矿库溃坝、泥石流皆归之于“百年一遇特大暴雨”导致。
然而,记者查询了解到,在此前的通报中,洛阳市均是称遭遇“50年一遇”暴雨,并没有向栾川县所言的“百年一遇”那般严重。对此,当地群众质疑,官方强调暴雨百年一遇,有为自己推责的嫌疑。
(本文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杨育才 李晓明)这座整体垮塌的大桥,在1986年11月开工建设,1987年12月竣工通车,由潭头镇人民政府组织修建,总投资79万元(谁投资的)。去年因为出现过部分坍塌而进行维修。
副省長坦言
事故完全可以避免
在昨天召開的河南全省防汛工作視頻會議上,副省長劉滿倉沉重地說:“‘欒川7·24事件’中,橋梁垮塌造成群死群傷,是一場特重大事故,這次 事故完全可以避免!”
劉滿倉指出,暴雨洪水造成人員死亡的主觀原因,一是一些地方對山洪災害防禦知識宣傳不夠,基層幹部群眾防災避災意識淡薄,缺乏避災自救能力,面對山洪災害,束手無策。二是對山洪災害防範和應對準備不足,預警和組織群眾撤退、轉移不及時。三是對有安全問題的危橋、險橋等公共設施,既沒警示標誌,發生洪水時也沒組織人員把守,造成了群死群傷事故的發生。“我們要以此為戒,防止類似情況再次發生!”劉滿倉強調。)


=============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华丽的外表,迷惑了眼睛,麻痹了神经。精雕华丽的汉白玉栏杆,目睹了桥去人空,无辜者随水而去的惨景:


我们看看河北的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坐落在石家庄东南45公里赵县城南。建于隋代开皇至大业年间(595年~605年),由匠师李春监造。赵州桥全长64.4米,宽9.6米,跨度37.02米,是一座由28道相对独立的拱券组成的单孔弧形大桥。
赵州桥在1400多年的历史中,经受住了无数次大洪水冲击,8次大地震摇撼,以及长年累月车辆重压,至今仍傲然挺立,被誉为“桥神”:

龙门石窟北的伊河桥与赵州桥类似,桥建的也是石拱桥,也几十年了,很稳固。中间绝不会填土。

桥的建造出问题,后患无穷。伊河、洛河上还有多少存有隐患的桥,这次应彻查一下,不合规范的一定要在原址建更好、更坚固的新桥,为人们出行提供安全牢固的桥梁。不说像隋代河北赵州桥那样一千多年至今仍健在,起码让当今一代人不担心吧!
也要防止以“安全”为由,拆了老桥,不建新桥的事发生。
此次因桥的问题,死那么多人(赔偿金不会少),出动部 队冲锋舟、动员那么多人、车找人,花费的人力、财力、物力能建多少坚固的桥啊?还不说在国内外造下的??影响,无法用金钱计算。
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全部中断?怀疑
==============================
质疑得有道理。
如这位县长所说“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全部中断”,那么“当时都已上报了”用什么方法上报的呢?自相矛盾,避重就轻。
看看2010-7-25 12:03 发表的当时栾川县洪水视频(洛阳市栾川县百年一遇特大暴雨7月24日
视频:http://tieba.baidu.com/f?kz=838574260)
能说通讯不行????!!!!。
一、大桥因洪水垮塌 水中到处都是挣扎的手
河南栾川潭头汤营大桥因洪水垮塌 已致37人遇难(图)2010年07月27日08:03大河网李一川等
:
昔日的伊河汤营大桥如今已是一片废墟
伊河汤营大桥洪流中垮塌,截至昨晚记者发稿,有37人身亡,19人下落不明7月24日下午5时20分潭头镇汤营村伊河汤营大桥整体垮塌,桥上众多滞留人员不幸落入水中。事件发生后,栾川县、嵩县出动军民至少4000人昼夜“拉网”搜救。截至昨天下午6时,搜救人员已救出6名落水群众,发现至少37具遗体,目前仍有19名群众下落不明。
目前,对于大桥垮塌原因,省交通厅已派员调查。
直击现场:
伊河波涛汹涌
冲锋舟边搜救边运送遗体
昨天早晨6时许,记者赶到嵩县旧县镇上川村的练沟,这里是嵩县和栾川的交界处。上川村河对岸就是栾川潭头镇的汤营村,两村隔伊河相望。这里在垮塌大桥下游3公里处。
这里是通往重渡沟景区的道路,由于暴雨,路上很多路基被冲空。原本窄得仅能玩漂流的伊河,此时波涛汹涌,解放军舟桥部门的冲锋舟在里面穿行显得很吃力。
“我们现在已组织人员边搜救打捞,边从河对岸帮群众运回遇难者的遗体。同时,为稳定死者家属情绪,我们还组织了镇、村两级干部对其安抚。”现场组织营救的栾川县政法委副书记徐平川说。
积极营救:
6艘冲锋舟不间断打捞,
4000军民参与“搜人行动”
现场,浑身泥土、一直参与抢救的潭头镇李福镇长告诉记者,事情发生在24日下午5时许。当时,153米的伊河汤营大桥整体垮塌,桥上数十名群众落入水中。接到报告后,镇里立即组织人员参与营救。
“我们组织了附近7个村庄的500余名村民展开拉网式排查。每500米为一个区间,来回巡查,不遗留一人。”李镇长说。
与此同时,该事件引起了省、市领导的重视,毛万春、刘满仓等领导都赶到现场指挥搜救。“目前,参与搜救的有解放军驻洛某部舟桥团官兵、驻洛武警支队指战员以及栾川县、嵩县干部群众共计4000余人,出动6艘冲锋舟不间断打捞。”栾川县政府办副主任李光明说。
伤者回忆:
被砸晕后冲出200米,
被树枝挂住捡回一条命
“当时,桥垮塌时发出巨响。瞬间,桥上的几十人就都被卷走了。当时,浑黄的水中都是挣扎的人手,实在惨不忍睹!随后,众多村民都参与了营救。”家住桥旁的石门村12组村民刘学信告诉记者。
在潭头镇卫生院二楼,记者见到了6名此次“大难不死”的幸存者。他们浑身都是被树枝、石头磕碰而留的伤痕。伤者李向红是附近大王庙村村民,浑身多处擦伤。涨水时,他和外甥等人在桥南看洪水。“当时,桥上挤满了附近的村民和来九龙疗养院的游客,有近百人。”李回忆说。
“也就是瞬间,我站的桥南侧最先垮塌。也就是几秒钟,我看到身旁的10多人,包括外甥,全掉水里了。随后,我就被砸晕了。等我几分钟后醒来时,发现自己被挂在下游200米外的柳树上。当时水很大,到处都是挣扎的手。太可怕了,几十条人命,说没就没了啊!”李向红说。随后,附近汤营村的人向他抛来绳索,把他拉上岸。
大桥垮塌:2009年该桥由于部分坍塌,曾进行过维修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垮塌的大桥实地探访。眼前的景象,让人惊呆。整座大桥全垮塌在河中,只剩下拱形桥基。桥两头的汉白玉栏杆仍存,柏油路面很新。
桥面离河落差有15米,桥下是桥基残垣。记者注意到,桥基由石块垒砌而成,垮塌的桥面未见有钢筋。“桥北头本来有一座提示牌,啥年修的,啥年维修过。可后来,这块提示牌竟然在桥塌后被人摘走了。”附近村民指着桥头仍留下的痕迹说。
附近村民李某手中有桥塌前一天的照片。记者看到,桥有5拱,当时水流已经逼近桥面。“这个大桥2009年由于部分坍塌,曾进行过维修。当时,桥面增加了汉白玉栏杆,铺设了新的柏油路面,但是没有对桥基进行加固。”李某说。
针对该桥的维修,栾川县交通局一位工作人员解释说,大桥本身设计得早,根基是自重力式的,不像孔桩桥基牢固。洪水来临时,河里漂浮着很多上游下泄的树木。“由于树木阻塞桥孔下泄水面,导致洪水对桥冲击很大,瞬间垮塌。”
昨天下午,记者了解到,省交通厅已派人到达现场,对塌桥事故进行调查。目前,栾川、嵩县营救人员对于失踪人员的搜救,仍在继续。□记者 李一川 实习生 武怡晗 文 记者 洪波 图
http://news.QQ.com 2010年07月28日11:11 中新网
7月24日,河南省栾川县潭头镇汤营伊河大桥,遭受特大洪水导致桥体发生整体垮塌,造成人员伤亡惨重。
7月27日,记者赶赴河南省栾川县,在潭头镇卫生院,塌桥事故幸存者向记者讲述了大桥垮塌的经过。
视频:http://news.qq.com/a/20100728/001076.htm
新华纵横:栾川伊河桥为何垮塌
新华视频: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0-08/02/c_12400853.htm
www.XINHUANET.com 2010年08月02日 19:36:08 来源: 新华社 【演播室主持人】7月24日下午5时20分,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汤营村伊河一座200多米的大桥因遭受特大洪水发生整体垮塌,导致44人遇难,22人失踪。大桥为何会突然发生垮塌,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伤亡呢?请看记者的调查。
【解说】2010年7月24日这一天,对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汤营村的村民来说,是一个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记忆。
【记者出镜】新华社记者 尚昆仑:
我现在是在栾川县汤营大桥垮塌现场,大家可以看到,现在200多米长的桥面如今只剩下了一段10米长的桥头。据现场目击群众介绍,当时在这座桥上逗留和过往的群众有近百名,但是随着这个大桥的垮塌,所有的群众都掉入了水中。
【同期】目击群众:
响得就跟炸得一样,猛一下响一声,咔嚓一下,(桥面)全部一下卧下去。
目击群众:当时那就跟那簸箕一样,呼噜都掀到那河里面了。(桥上的人?)嗯,全都掀到里面了。
【解说】汤营村位于豫西山区,南靠伏牛山脉,北临伊河,人口2000多人,坍塌事故中遇难、失踪的群众绝大多数来自这个村,发生坍塌的伊河大桥是汤营村方圆4公里内唯一一座连接南北两岸群众生产生活的桥梁。7月24日下午5时20分左右,伊河水位迅速上涨,这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吸引了周边很多村民到桥上观看。
【同期】河南省栾川县潭头镇汤营村村支书 谢文武:
我们住到伊河岸边,一涨水,村民就有这种习惯,到河边看看水大小,如果大,怕淹没村庄,都要撤离。所以群众自然而然都到河边看。
【解说】在栾川县谭头镇医院,记者见到了几名死里逃生的村民,他们大多跌落河中被冲撞造成骨折,身上到处是被石块和树枝划伤的痕迹。汤营村村民黄长安告诉记者,伊河涨水后,他和妻子一同来到大桥上观看水势,突然之间,两人随着垮塌的大桥坠入河中。
【同期】河南省栾川县潭头镇汤营村村民 黄长安:
我们两人,咔嚓一声,俺媳妇在那边,我揽下没揽住。跟做梦一样。下去了,我的心不迷,慢慢扒扯着,大概有大概50米,搂着一棵树,上到树上,喊着救人,俺兄弟听见,喊了几个人弄了大绳,我拉着绳子,他们给我拉过来。
【解说】然而,黄长安的妻子和大多数村民却没有他这么幸运。截至目前,此次大桥坍塌事故共造成44人遇难,22人失踪。大桥坍塌也切断了村民生活的通道,目前当地政府正组织人员通过冲锋舟给村民运送粮食和基本的生活用品。
【同期】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常务副县长 宗玉红:
今天(7月28日)已经开始800斤面粉、还有800袋大米、还有800桶油,今天(7月28日)拉过去,正好有700多户,1家1份,剩下的再给最困难的群众倾斜点。
【解说】由于交通受阻,一些大型的搜救设备无法到达现场,给搜寻工作带来了困难。
【同期】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常务副县长 宗玉红: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大型机械进不去,比方说挖掘机、钩机这些进不去。
【解说】宗玉红介绍,目前除了发动群众寻找失踪人员外,还调集有经验的民工队来帮助搜寻。
【同期】记者:你们找几天了?
失踪人员亲属:找4天了,今天第4天了,出事下午就开始找了。
记者:你们家是谁出事了?
失踪人员家属 王少丽:我的父亲,我的小孩。
记者:你现在找多长时间了?
失踪人员家属 王少丽:我找了4天。头一天河水太大。河边敢去找,河中间的都没人敢去。
【解说】大桥为何会突然倒塌?又如何会造成如此大的伤亡?据了解,这座整体垮塌的大桥是1986年由政府出资,村民集体出义务工来修建的。2009年河南省交通厅对大桥进行了翻修,但是只增加了汉白玉栏杆,铺设了新的柏油路面。
【记者出镜】新华社记者 尚昆仑:
我现在在垮塌大桥的桥底,这个桥底离当时的桥面大概有15米高左右,现在洪水已经退去,大桥的废墟也已经露出水面。但是我们在现场看到,废墟里找不到任何钢筋材料的痕迹。
【同期】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党委书记 张啸林:
记载的是1988年修建的,为什么没有加钢筋,这是设计方面的问题,我对这个说不清。
【解说】栾川县谭头镇党委书记张啸林介绍,汛期来临之际,也接到上级政府的防汛指令,组织相关人员对河坝、水库、桥梁道路等设施进行排查,确保安全。
【同期】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党委书记 张啸林:
我们当时都感觉到这个桥应该是比较坚固的,因为是没有哪个部门哪个专家认为这个桥是危桥。我们作为行政干部,我们也没有什么来能一眼看到的。
【解说】然而,事发时河道行洪流量却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同期】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党委书记 张啸林:
我们正常的河流的水流量就30立方左右,在7月23号,显示的水文数字上,仍然是30立方每秒,但是到24号的下午4点26分,显示的数字是3150立方每秒,比我们正常的情况增长了100多倍。
【解说】当时上游漂流而下的大量树木、建材和杂草等堵塞桥孔,也是引发大桥整体垮塌的直接原因。张啸林告诉记者,汛期当地有相关应急预案,重点险工险段一直是监测的对象。
【同期】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党委书记 张啸林:
在我们启动预警方案里面,就有这个组织村干部,包村同志,对一些险工险段在特殊天气情况下,不要接近,不要靠近。
【解说】据栾川县政法委书记周红森介绍,洪水来袭时,当地也有预警,境内很多桥梁都封闭或限行。出事当天,汤营大桥上也有执勤人员在巡视。
【同期】河南省栾川县政法委书记 周红森:
派出所组织的警车、干警是前后5次都开始进行疏导,并且专门安排人在那把住,但是看的人太多。
【解说】然而从当地群众口中,记者得到的却是不同的描述。死里逃生的黄富安告诉记者,他当天下午3点左右就在桥上看水,直到事发,没有见到任何人警示、阻拦。H 【同期】记者:有没有人说不让上这个桥
生还村民 黄富安:没有,那都没人挡。有人挡出不了这事。
【解说】汤营村相关干部介绍,7月24日当地气象部门均发出了相关预警信号,但洪水来时大家的注意力都没有在桥上。
【同期】河南省栾川县潭头镇汤营村村支书 谢文武:
我们村的主要工作是放在河坝和危房这一块来排查,来防汛,当时忽略这个大桥,所以这个大桥没有设置警戒线。没有意料这个大桥会坍塌。
【解说】事故发生后,洛阳市政府责令栾川县委县政府做出检查,并刊登于7月 26日的《洛阳日报》头版。目前,当地已成立事故调查组,对事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
【同期】河南省洛阳市纪委常委副书记 王晓予: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由市纪委牵头,组成调查组,7月26日上午进驻栾川,对大桥垮塌事件进行调查。目前调查正在进行中。
【演播室主持人】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在河南全省防汛工作视频会议上表示,桥梁垮塌造成群死群伤,是一场特重大事故,这次事故完全可以避免。如果大桥翻修之时对其进行加固,如果洪水来临之前设置警示标志,如果基层干部防灾避灾的那根弦能够绷得再紧一些,或许我们就不必花费这么大的代价来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好的,感谢收看本期节目,再见。
片尾字幕:制片人:郭维莹统筹:吴建青执行制片人:张宋红责任编辑:赵晓燕 编辑:李畅电子编辑:苑阳记者:魏莘 尚昆仑资料:夏青柳 莫小青主持人:董千齐音响:田里视频技术:王剑英灯光:沙锋摄像:王越系统技术:贺新化妆:李水仙播出:余福卿技术统筹:方浩 郝剡技术总监:张大圣技术监制:闫永廷 汪小维监制:何晓彤总监制:张浩 陆小华出品人:吴锦才新华社出品(完)
7月27日,栾川县的一名学生(右)讲述伊河大桥垮塌时自己死里逃生的经过。 事故调查组将聘请有关专家参加调查工作,查明大桥垮塌的原因,认定事故性质和责任,依法依规提出处理意见,并协助指导地方全力做好失踪人员的搜救和相关善后工作。
7月24日,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汤营村伊河大桥垮塌,经全力搜寻,截至28日晚,已确认事件导致44人遇难,仍有22人失踪这是7月27日拍摄的已经垮塌的栾川县汤营村伊河大桥。
7月28日,村民在南岸河道发现一名失踪者。记者从设在栾川县潭头镇的搜救指挥部获悉:经全力搜寻,7月28日又发现7具遇难者遗体。至此,河南省栾川县潭头镇汤营村伊河桥垮塌事件遇难者人数升至44人,仍有22人失踪。
7月28日,村民沿着退水后的南岸河道搜寻失踪者。
7月27日,栾川县潭头镇村民在河边守望。
7月28日,几名村民沿着退水后的南岸河道搜寻失踪者。
7月28日,栾川县潭头镇汤营村的村民和当地干部等给群众送粮。河南省栾川县汤营大桥垮塌后,断掉了汤营村群众往来两岸的通道,该村有2000多人,部分受灾村民家中粮油紧缺。28日下午,当地政府用部队的冲锋舟送来了大米和面粉,由于冲锋舟不能靠岸,岸边的村民和参加救灾的干部在伊河中排起长队,向河岸传送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