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今晚报》约稿)
先讲两个有关文化的故事。
话说东汉灵帝时期,很多人喜欢书法。当然因为灵帝本人是个书法家,上行下效的缘故。有个叫师宜官的人,是其中的翘楚。这家伙大字小字都很擅长,一片方寸长的竹片,他竟然可以在上写一千个字,不知道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抑或只是单纯的不想让人直接看。这家伙还有个爱好,喜欢喝酒,但他家里也不差钱,真要喝酒,自家有的是佣人酿,一天十坛八坛也喝得起,按说在这事上闹不出什么韵事来。可他不,酒瘾以上来,就径直跑到酒馆去,还一分钱都不带,点上一桌子菜,自斟自饮。喝得微醺,才大呼小叫:“老板,我今儿出来得急,没带钱,你说可咋办啊?”老板会意:“来人,给师大爷上笔墨。”
服务员马上屁颠屁颠地奉上笔墨。师大爷二话不说,挽起袖子,就在酒店的墙壁上龙飞凤舞地写将起来。他的字确实好,立刻吸引了无数群众上来围观,师大爷把毛笔一扔,双臂像鸟翼一样遮住墙壁:“没有白看的,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一边去晃荡。”话说得很不客气了,但群众没有恼,反而老老老实实都到店门前排队,争先恐后地掏钱,鱼贯而入,聚到书法壁前欣赏。师宜官收了钱,问:“老板,够了没有?”老板说:“不但够了,还多二十块。”师宜官说:“那好,停止卖票。”
于是剩下的人想掏钱也没有眼福,纷纷叹息着走了。师宜官酒足饭饱,对书法爱好者们说:“时间也不早了,今天就看到这罢。”从怀里掏出小铲子,把墙壁上的字铲了个干净:“老板,剩下的二十块,你找个泥瓦匠把这墙重新弄一下,下次要用。”群众们怅然离开,还求恳老板:“下次师大爷再来喝酒,一定要派人通知我。”
还有一个故事是宋代的。说是一个叫许洞的人,作文写得非常好,名闻江东。这家伙也是个酒鬼,不过他不像前面提到的师大爷,有钱不花,就是想卖弄。他是真穷,欠了很多酒债。这天酒瘾发作,不能自已,又到酒店去赊酒喝。老板倒也不像对孔乙己那样对待他,依旧客客气气。这许洞却很难过,混到这么大年纪,连喝个小酒这点爱好都不能尽兴。一时悲从中来,抢过帐房的毛笔,就在酒店墙壁上龙飞凤舞地写起来。老板大惊,刚要阻拦,已经来不及了,心里暗暗悔恨:千不该万不该一时好心,没钱还让他喝酒。几个酒钱倒罢了,污了一面墙,不但要请人来刷,只怕至少得停一天业。他再沒想到,人家许洞打小语文成绩好,一下子就完成了一首一百多字的诗歌。群众眼睛尖,马上围上来看,一看之下,各个嗟叹:“这诗歌写的,真好啊。老王,把他请回去给你那傻儿子做个家庭教师,只怕是不错。”“你儿子才他妈的傻,只怕把这位才子请回去,也教他不会。”
老板看着满屋的人头,转悲为喜,推推搡搡:“各位,你们挤在这里,我这生意还做不做了?”群众都很讲道理,都纷纷坐下来:“老板,筛两碗酒,来一碟茴香豆。我们坐下来看总行罢。真是好诗歌啊!妙,妙不可言。”不多时,坐了一屋子的人,纷纷沽酒点菜,坐下来摇头晃脑朗诵许洞的诗歌。酒店挤得水泄不通,有些穿长衫的,也讲不成体面,和短衣帮站一起,边喝边吟。到打烊的时分,老板发现今天的营业额比往日多数倍,喜滋滋对许洞说:“许大爷,要不这样,今后你来喝酒,不但小店一分钱都不收。你往日的债,我也一笔勾销。但你每次要在壁上给我们写一首作文,你看如何?”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了刘邦的故事,这家伙也是一到酒店,当天的营业额必定翻倍,搞得老板从不收他的酒钱。以前我不大明白原因,现在知道了,肯定是他的人格魅力,把周围的无赖都吸引来店里喝酒了,老板挣得多,自然给他免费。西谚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此看来也未必,在中国,只要你有能耐,不但午餐,只怕一年到头,三餐也不用花一分钱呢!
但我突然又有一点感想,就是觉得奇怪,古代的这些群众,他们的文化修养怎么就这么高呢?那时生产力不发达,挣钱不易啊,但他们一看见文人在写书法,做诗歌,就算掏钱也要看。在当今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除了当街演猴戏,或者算命赌博,我想是很难让群众心甘情愿地掏出一分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