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的教育-——中国文化教育心理的思考
傅钰
“听话啊,听话才是好孩子。”
“老师喜欢听话的孩子。”
“在单位,要听领导的话。”
相信每一个中国人在其成长的道路上,这样类似的话听了很多很多,而已经做了父母的朋友们,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也不免有意无意的在说这句话。“听话”这个词大概是中国人一生中使用最多的一个词汇。在我们的文化里似乎已经把“听话”作为一项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约束别人、评价一个人。而不听话的人是要被教育、被排除、被改正的。大家都应该记得这样的场面,在学校里我们不得不用右手写字,不得不双手背后腰板挺直的坐在教室,我们的孩子不得不用熬得近视的双眼弯着腰伏在桌案前去做堆积如山的习题集……
用百度查了一下,听话的释义如下:1、听别人讲话。2、听从。3、听候回话。4、听从上级或长辈的话。5、愿意服从、顺从。总而言之,听上级长辈的话并且无论你自己愿意不愿意都需要服从和顺从。
几十年前鲁迅先生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一文中,早就对“听话教育”有过评说:“中国一般的趋势,却只在向驯良之类——‘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名之曰‘有趣’。活泼、健康、顽强、挺胸仰面……凡属‘动’的,那就未免有人摇头了。”又说:“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下去,对一切事情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到是没出息。”鲁迅先生认为把“听话”“驯良”作为对孩子的首要要求,只能造成孩子的奴才性格,对此他深感忧虑。 在旧中国那样一个国势衰弱的年代,鲁迅先生担忧的是旧的中国式教育,“施以狮虎式的教育,他们就能用爪牙,施以牛羊式的教育,他们到万分危急时还会用一对可怜的角。然而我们所施的是什么式的教育呢,连小小的角也不能有,则大难临头,惟有兔子似的逃跑而已。”
同样鲁迅先生对“听话”的文化历史进一步剖析,“我们自己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辱,但也可以凌辱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正是这样的一个关系链,培养出我们的民族心理,依据荣格的理论,这是集体潜意识。在这样的一种集体前意识之下,真理的观念是按等级分配的,你的等级比我高,就意味着你占有的真理比我多,真理于是成为位高者、权贵者的专利,他们化身为真理。在教育中处于上位的老师、家长也相对于孩子来讲就是真理。听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听话就是大逆不道。
著名评论家沈敏特先生在《凤凰周刊》中的一篇文章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的教育就是以“听话”为中心的系统工程。这种中国式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而是大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这个“听话”教育系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本质。
中国式的教育,拆分字面来看,很有意思。《说文解字》中对教的阐释:“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礼记》学记篇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说成白话也就是听话,我来助长你的善,补救你的缺失。篆书“教”字,左边是“孝”,孝者,上从“老”字,下为“子”字,尽心奉养顺从父母的意思,教字的右边偏旁是反文旁,象形字里是以手执鞭的形象,等级和方法从这个字解来一目了然,也就是顺从长幼尊卑并辅之以鞭的警示,核心依旧是听话,听话就是“孝”,不听话就打,这是“教”(jiào)。育者,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篆书“育”字,甲骨文字形,像妇女生孩子。上半部为反子,表示母生子,生子头先出,故写作反子,下半部为月,是肉的意思,育的本义为刚出生的小儿,小儿需教育,故徐锴(五代宋初时期文字训诂学家)曰:“𠫓(反子),不顺子也。不顺子亦教之,况顺者乎?”可见宋时的人们已经认为,孩子先天具有叛逆性,无论听话不听话的孩子,都必须要教育。
在西方,教育一词动词是educate名词是education,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为“引导”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文“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对比中西方文化,我们的教育侧重在带有以上示下的强迫性、灌输性、被动性,而西方的教育则更多的带有引导性、促进性、主动性。近些年,关注高考热这一现象本身就折射出中国式教育的核心,即分数教育,分数是总指挥,听从分数的指挥成了“好学生”的标准,分数背后是“诲人不倦”的老师,和“苦口婆心”的父母。学校的基本教学方法就是“灌输”,基本学习方法就是“死记硬背”,考试的原则就是“标准答案”,灌输是践行听话的途径,死记硬背是被教育者听话的努力,按标准答案参加考试就是对你是否听话的检验。
2002年,南京市小学生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中心对1643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有93.3%的家长希望小学生做"听话"的孩子:在家里听父母的话,在学校里听老师的话;28.5%的家长根本不相信孩子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45.6%的家长不许孩子犯错误。家长如此,教师亦然。
成绩不错但不太"听话"的学生,时时会受到老师"不要翘尾巴!"的警告;成绩拖后又不愿"听话"的学生自然就要被老师打入"另册"了。听话受表扬,不听话"遭殃";怀疑的种子未待萌发而枯死,创新的火花未及闪耀而熄灭。久浸于这样的育人氛围中,孩子怎能不惟师长的话是听呢?关于"课堂提问情景"的调查显示:高达93%的学生"从不"打断老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困惑;92%的学生"从不"针对教师讲解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同样另一项调查发现,感到自己过得很快乐或比较快乐的学生占66.6%,感到自己不太快乐或很不快乐的学生占33.4%,约三分之一的小学生过得不快乐。孩子们烦恼来源于,33.0%是关于学习方面的烦恼,如“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我的心情一直不好”、“学习成绩老是上不去,怎么办呢”等等;14.0%是关于同伴交往中的烦恼,如“我和同桌发生了矛盾,他不理我,真烦”、“他们老是传我和男生的绯闻”等等;40%是亲子交往方面的烦恼,如“我对爸爸有意见,但我没有说,爸爸总是不了解情况就讲我”、“我犯错误的时候,家长总不能谅解我”等等;1.5%是关于自我意识方面的烦恼,如“我觉得自己常常不能控制住自己”、“很多人都说我现在长得没有以前好看了”等等。
多么悲哀的数据啊,季小岚先生在《我们的教育只能有两个功能》中说道:“应试教育只有两个功能:一个是把那些“爱学习的学生”磨掉他们所有的棱角,成为整天埋头在题海苦战中、喜欢逆来顺受的“奴才加傻子”;第二个就是对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长期歧视他、冷漠他、排斥他、挖苦他,让他们成为野蛮、叛逆、缺乏教养的狂徒。逆来顺受的“傻子”是主流,其中搀杂着野蛮、叛逆、缺乏教养的狂徒。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打造出来的现代教育。”这实在是对目前中国教育现状的非常贴切的真知灼见。傻子奴才和狂徒能成为科学和思想大师吗?
在这样一个横亘数千年的听话教育的集体潜意识的文化中,我们被这样的文化心理统治,让一个孩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被打磨掉探索创新的勇气,不断被训练成为思想、知识、价值观“高度统一”的听话的子民。千人一面的面对快速发展纷繁复杂的现代化社会,这是一种我们必须直面的教育危机、文化危机。中国文化历史上少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算是一个,大唐贞观盛世算是一个,五四运动时期算是一个,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算是一个,可是文化上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仍然没有延伸到中国人的教育意识当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荒诞派戏剧代表人物塞缪尔•贝克特在他的作品里这样说:“没什么可表达,没什么可用来表达,没什么可从中表达,没有权利表达,没有欲望表达,也没有义务表达。”听话的孩子就是这样一种无奈,一种不能够真诚直率表达自己的无奈,这种无奈背后表达的深深的无力感,我们在身边很多事例中可以看到,而这种“没什么可表达”的无奈和无力感正在侵染着许多年轻的本应是有青春活力的80后、90后的孩子们身上,这一切大约要拜“听话”教育所赐。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无力无奈的人怎样面对急速发展的社会?怎样能够实现科技文化的创新?怎样能继往开来承继中华文化的发扬?又怎样能捧回诺贝尔奖呢?
我的咨询中,青少年来访者有两大类型:一是特别“听话”的孩子,他们的烦恼是人际关系、紧张焦虑、强迫性行为;另一类就是家长或者老师们眼里的“不听话”的孩子,与家长、老师顶撞的“青春期逆反”,辍学、“早恋”、“行为不端”等等。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重点初中的孩子,在课堂上被老师误认为说话,因此得到了老师恶毒的辱及人格的“批评”,孩子争辩了几句,得到了学校撤销学生会干部职务、记大过处分和要公开向老师道歉的处分,校方的理由是老师这样做是为他好,学校不能纵容这样不听话的孩子;孩子不能够接受这样的结果,因此情绪异常低落并辍学回家。这个孩子因为“不听话”,放弃了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样的一个案例,引发我深深的思考,我们的教育究竟要干什么?还有,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来,我的孩子现在不听话,我该怎么办?
难道我们的教育仅仅是要满足老师、家长和社会认为的“听话”这一标准么?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意志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难道是在“创造”这样一个不幸的社会么?
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7月发表一篇报告中指出:“要教育学生,让学生不仅是学知识,而且要学做人,学做事,学会与他人生活”。“做人”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关心,学会相处”。“做事”的教育核心是“学会运用知识的方法”,“学会与他人生活”的教育核心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交流”。
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我们能做些什么?胡锦涛主席一直在倡导的“以人为本”就是解决当今教育困境的一剂良方。以人为本,首先是建立在尊重人性上的,只有能够对每一个个体的行为、思想、价值观充分的尊重上,我们才能真正展开教育工作。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件事物,没有绝对一样的思想和价值观,也正是因为没有这样千篇一律的“相同”,我们的这个世界才丰富多彩、绚丽异常。只有我们真正的尊重这种多样性,我们才不会以“听话”为标准。
以人为本,也体现在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上,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学理念。在佛教的故事中,佛的弟子问佛,为什么你跟我说的与跟另外人说的不一样呢?佛祖按照人的根性来解释,对不同根性的人要用不同的但一定是他能理解的话去讲经说法。我们这样像制砖坯一样的教育,怎能制造具有独特品质的艺术品呢?
以人为本,也体现在科学的教育方法上。让语言功能和逻辑思维尚未完善的学龄前幼儿去背单词、写字、背唐诗是违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急功近利的行为,同样现在幼儿园的孩子在上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初中的孩子在提前预读高中的课程,这些种种非科学的教育,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捆绑着中国的父母和老师在焦虑中给孩子们施加着已经不能承受的压力。“早期教育”的大旗下,商家钵满盆满,而伤仲永式的悲剧在媒体的大肆渲染下,吸引着无数家长惊羡的目光。几乎所有的城市里的家长都像打了激素一样,每天起早贪黑的带着孩子出入各类型的补习班、英语班、特长班。这是一种设么样的景色啊?连海外华人也加入到这个行列里,急着为他们的孩子施加各种类型的“教育”。崇尚科学的现代社会,为什么在追逐着这样违背科学的“中国式教育”呢?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育孩子的六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鸟笼似的学校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从过分的考试制度下解放出来;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 他的主张需要的是现行教育体系的决策人、执行人和参与者切实的践行,真正的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让孩子在自由的天地间茁壮成长。
从心理学的角度,我想向关心孩子的父母、老师提出这样的建议:
1、 尊重发展心理学的科学规律,不做超前的教育。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中,处在什么阶段就发展这一阶段的能力培养。不仅仅因材施教,同时也要因时因势施教。
2、 鼓励和尊重儿童的创新思维,培养“不听话”的孩子,善于发现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当然,孩子不免要为“不听话”付出代价,在以发明电话而闻名的贝尔实验室的门厅里,安放着一尊贝尔的半身塑像,下面镌刻着一句话:“假如你能偶尔偏离正轨,钻进丛林,你一定能够发现从未有过的东西。”用这样开放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们的“错误”,我们会发现孩子会在这些“错误”中成熟起来。
3、 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会独立的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每一位前来寻求心理咨询的父母在说到子女“逆反”时,无不痛心疾首,“我为子女付出了这么多,他/她怎么还这样对我?”每一位父母为子女付出的爱都是竭尽所能的大爱,可以他们单单忘记了他们的子女是一个单一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当父母以爱的名义代替孩子做决定时,他们根本没有尊重孩子内心中的感受,根本没有顾及孩子独立成长的需求。当为孩子做了一切能做的事情后,唯独没有教会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没有让孩子学会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相信每一个个体有能力、有资源去完善和发展自己。殊不知,替孩子做得越多,孩子自身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弱。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猫吃鱼不捉老鼠》不妨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解读,如果猫妈妈天天把做好的鱼端给小猫吃的话,甚至帮助小猫把鱼刺都捡了出来,那这只猫可能就会永远不具备捉老鼠的本领。
4、 注重孩子完善人格的发展和与人相处的情商能力的发展。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不同意见的人合作不能不考虑适当的妥协,因此要求现代人应该具备完善人格的基础上,要具有与人交往的高情商。成功者往往不一定是高智商,但一定是高情商。见过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是要孩子在各方面都“不吃亏”,殊不知这种不吃亏带来的结果就是将来一定“吃大亏”,因为没有了最大限度的合作与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妥协,事情多半是要失败的,而最终损失的将是自己。
5、 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创造真诚平等交流的沟通平台。尊重不是口头的简单表示,尊重也不是一味的宠溺,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有价值的个体来看待才是真正的尊重。放下父母师长的姿态,能够蹲下来、俯下身与孩子倾听孩子们的想法,无条件的接纳他们的优点和缺点,真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才是尊重。
6、 在生活学习中,尝试着尽量不使用“听话”这个词。不说“听话”,不意味着纵容孩子,我们在这个社会生存还是要有很多规则去遵守。非洲的象群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就是近些年发现有很多小公象主动暴力攻击其他动物,这在以前的观察中是没有过的,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原来由于前些年的动物保护使得象群大量繁殖,人们为了维持生态的平衡捕杀了很多成年公象,而小象在缺乏成年公象的模范作用和约束后,才出现暴力攻击的行为。父母、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重向孩子讲明规则,注重以适当的方式约束不符合社会公序良俗的行为,这样的所谓“为人师表”起到的作用远远大于长篇大论的说教。
7、 多些时间陪陪孩子。陪孩子不知单纯的监督他/她完成课业,更多的是一同游戏、一同聊天,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对于交友、异性交往等等,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平等开放的交流平台。
8、 客观的对待孩子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在咨询中,我接待过很多的家长和孩子,几乎所有的家长可以长篇大论的数落孩子的缺点,但对于孩子身上的优点却说不上一两句;孩子也多半有这样的问题。这些找不到自身优点的孩子,自信心低落,没有自我价值感,又怎样能有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未来的人生呢?建议家长和老师,多帮助孩子发现身上的优点,肯定他们的自我价值,寻求所谓的缺点中可以改善的部分多加引导,避免不恰当的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
最后还要说一句,在家长和孩子遇到成长当中的问题时,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试试看,相信这样的“不听话”的教育会结出丰硕的果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