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皆祸害”的论点三千年前就有


最近有个年轻人的网络小组叫“父母皆祸害”,闹得纷纷扬扬,听说已经发展到数万人。刚开始听说此事,大不以为然;老伴还因此忿忿数日。可是想想,孩子轻视、反感父母的事,自古有之,见于三千年前的文献记录。

《尚书》作为“五经”之一,是最古老的儒家经典。书中记录着虞、夏、商、周数代君主的文告以及君臣谈话录等。内中有一篇《无逸》,据说是周公与周成王的谈话记录。周成王继位时,年纪尚幼,由叔父周公(姬旦)辅佐执政。周公对侄儿虔心培养、谆谆教诲,于是便有了这篇《无逸》。内容无非是以历代君王的兴衰为例,把忧患兴邦、逸豫亡国的道理讲给侄儿听。文章开头的一段很有意思,翻译成白话是这样的:

哇呀!君子身居重位,可不能贪图安逸啊!先要体会种田的艰辛,然后再考虑享乐,才能体会百姓的苦衷。你再看那些小百姓,爹娘辛苦种田,当儿子的却不知稼穑之艰,只是一味贪图享乐,粗野失教,荒废放任,甚至看不起自己的娘老子,张口就是:“老辈人懂得个啥!(附原文: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读读这些文字,何等生动!同时由此可知,儿女轻视反感父母,其实是年轻人在某一心理成长阶段的必然反映,并不是什么今天才有的新鲜思想、“现代理念”。尽管与三千年前相比,我们的社会体制、文明程度已有很大不同,但根于人性的东西却是很难改变的。不同的只是措词,三千年前的年轻人还没敢说出“昔之人皆祸害也”的话来。

如果非要找出今天与古代的不同,便是在“只生一个好”的当下,父母对孩子的期待过高,而孩子们承受的压力也过大。自孩子出生始,父母就开始了“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马拉松赛跑——如果算上“胎教”,这场赛跑的起跑线,应当画在娘肚子里。父母在以后所花费的金钱、精力,我不说大家也都熟知,正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不过换个位置,如果我是那个被父母寄寓了过高期望的孩子,我的感觉又会是怎样?我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要受到他们(有时还要加上爷爷、奶奶、老爷、姥姥)的过分关注,都要被他们拿来与我的未来前途扯到一起——世上受着如此关注的人,大概除了孩子们,就是监狱里的犯人了(门上有猫眼,拐弯处有监视器)。说句心里话,这滋味也真不好受!何况有些父母“恨铁不成钢”,执著于“棍棒出孝子”的旧式理论,常常对孩子拳脚相加,也就更加深了这种两代疏离乃至仇恨的心理。

我们小时候不是这样的。一般人家里,兄弟姐妹有好几个,父母想管,又哪里管得过来。常常是哥哥带着弟弟妹妹到景山公园爬山,到护城河捞“蛤蟆骨朵儿”,掉到河里弄湿了衣服不敢回家,晾干了才溜回来。家长顶多说一句:“天黑了才回来?哪儿野跑去啦?别吃饭啦!”

不过这样的粗放管教,反而使孩子们能多渠道接触社会,锻炼了他们独立的人际交往乃至危机处置能力。后来我们上山下乡,远离父母到落差极大的环境中去,多数人也仍能很好地应对,这些还要拜父母“粗放教养”之赐吧。

尽管如此,我仍然非常反感并坚决反对“父母皆祸害”这样的口号。——如果这样的口号是90后乃至00后提出来的,我还能够理解,因为他们年龄尚小,心理还很稚嫩,承受不了过多的压力,难免有一些过激的言行,当父母的视为孩子“撒娇”,也就罢了。但我听说这样的口号是一群80后提出来的,也就是说,最小的80后如今也已跨过18岁的成人门槛,最大的已年届三十!——一群成年人(早年20岁的人甚至已经给别人做父母了)提出这样的口号,就令我不能接受了。

周公在《无逸》中特别提到“君子”“小人”之分,那当然不全是道德的区分。在那个时代,“君子”是指上等人,“小人”是指老百姓。然而贵族有教养,老百姓则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周公等于在说,“小人”后代的粗野放任、颠倒是非,是因受教育不够、不明事理的缘故。

跟那时不同,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几乎全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有人受的还是高等教育。一个受过教育、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成熟的成年人,站在社会的大门口,应当考虑的是如何对家庭对社会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来,而不是踟蹰不前,把自己的畏葸、懦弱、无能归罪于父母双亲,直至破口大骂!

我们常常见到一些流着鼻涕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儿),因无力对付外界的挑战,于是坐地撒泼,把一腔邪火都撒在最疼爱他的父母身上。我们鄙视这样的孩子,贬之为“窝儿里横”!然而如果一个人已经二三十岁,还在跟父母玩这样的把戏,我们又能说他什么呢?也只能效法周公,道一声“呜呼”了!

此事也给天下父母提了个醒:光有满腔望子成龙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把部分孩子的过激反应当作镜子,梳理一下自己的教子理念;如何多学一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收起一些“爱心”,多拿出一点理性,这也算是被人骂过“祸害”后所收获的一点塞翁之福吧。

(本博客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