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全国高考日。报载,全国有957万考生将奔赴“战场”。更有意思的是,在这将近千万的考生中,还有一群年愈“花甲”甚至“古稀”之年的老人。他们也来舞文弄墨,一试身手,真是“老夫聊发少年狂”。
在南京中华中学,81岁的汪侠老先生今年已是第十次走进高考考场。10年前,当时72岁的汪老,为了圆年青时曾想报考医学专业的梦,第一次参加高考,考了160分。昱年,他被南京医科大学破格录为旁听生。但是,经过苦读,49门功课基本通过的汪老,却因为高考考分不够没有学籍,因而没能拿到毕业证书。为了实现梦想,在后来的8年中,汪老连年参战,却又屡屡告负,但他却百折不挠。可不——“那个老先生又来考试喽!”——在记者的笔下,“依旧是那顶白色的棒球帽,在一位老师的搀扶下,81岁高龄的汪侠走出了考场。”
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到了七十岁,便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违反规矩。汪老这十年中所作所为,正应了孔子所说。十年前,72岁的汪老参加高考,年青时的梦,古稀时来圆,就是听从自己心灵的呼唤。昱年被破格旁听,但因没有学籍而拿不到毕业证书,入梦却没有“大结局”,汪老心有不甘。于是,他按着我们这个时代的规矩,年复一年……
对比汪老,国人读书,似乎总有些功利心太盛。当然,这是有历史传统的。科举时代,便是“十年寒窗求功名”,所谓“学得文武艺,贷与帝王家”,又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诱惑。因此,像读书学习这等大大的乐事,却变成了悬梁刺股、面壁十年的“苦读”,而且往往被渲染得令人望而生畏。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的思路其实一直延续到现代。那就是如今的高考,追求“标准答案”并不见得比“八股”有多大的进步,这自然会窒息中国人的创造力。加上就业的压力,压迫着国人读书的兴趣。思前想后,似乎也只有到了退休之后,才能真正享受读书的快乐。
如果说,读书是为了求知解惑,对于知识的渴望是可以令“书蠹”们抛却一切的。每每想到,这些读书的苦处,其实都是不爱读书或不读书的人臆想出来的。真正的读书人,一旦入其毂中,便会终日忘乎所以,乐不思蜀。像汪老一般,年年“复习迎考”,他图的应该是一种清心寡欲、境界高远的超然之幸福。
10年前,汪老就曾坦言,自己是“重在参与”,这一参与就是10年。联想到每逢奥运,那些各种肤色、男男女女的运动员中,其实绝大多数在国人看来都是“陪太子读书”的,但他们仍然兴高采烈地踊跃来参与。比起中国队那阵阵“内战”中杀将出来的尖子,自是不堪一击。读书恐怕也是一样,每到高考季节,就会想到,何时能想上大学就能上,中国就有救了。
在一个讲究教育公平的国家,在一个想要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国家,教育应该是一个人终身的权利。汪老读书,汪老潇洒,汪老追求自己受教育的权利,在中国也许超前了。如今有那么多的人,因为种种主观的、客观的原因,放弃了自己读书受教育的权利,这恐怕就是那么多的人不理解汪老的原由。
另类高考:老夫聊发少年狂
评论
编辑推荐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