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学派与中国经济及房地产市场


演讲人:张明

编辑整理:阿狼

大家好!

各位朋友,讲座即将开始。

今天讲座的主题是产权学派与中国经济及房地产市场,内容以下几个部分:

一、西方产权学派的主要理论;

二、西方产权学派与马克思产权理论的比较;

三、产权理论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四、产权理论与中国房地产市场改革。

 西方产权理论的主要介绍科斯理论和相关的管理学派的理论,首先介绍一下产权理论

在古典经济学那里,是不存在产权理论的(大家可以适当的发表一下言论,赞同或者不赞同,但是在讲座的过程中我不会回答问题,将会在互动环节进行解答)。

先讲产权理论,在古典经济学那里,企业是一个黑匣子,古典学派研究资源配置,就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他们不研究企业的内部组成,同时也不研究为什么要设立企业,他们就把企业假设成为一个促进资源最优配置的主体,科斯在他的经济研究过程中,意识到需要考虑企业的边界。

为什么企业的规模可大可小?所谓产权,其实就是对于企业的所有权、收益权、控制权、支配权的总称。科斯的产权理论是什么呢?具体内容就是,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无论企业产权是否清晰都不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但是如果存在交易成本,就必须对企业产权进行清晰界定,否则就会影响资源的配置。

与科斯产权理论相联系的第二个问题,是企业的边界问题就是企业规模究竟多大合适。这个问题的判定有一个客观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企业规模的边界在于,一项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时和企业外部进行时,成本是一样的。如果在内部进行该交易,成本小于在社会进行时,企业就可以扩张规模,反之则缩小规模。

科斯的企业理论是什么呢?就是关于企业的定义,企业实际上是一组契约关系的组合,为什么会产生企业呢?就是因为在企业内部进行交易的成本小于在企业外部进行交易的成本。企业理论本来是针对西方国家的公有产权提出来的。在具体应用上,由一个定理,叫做公地的悲剧。在西方存在很多公有土地,比如草场、牧场。在公有的情况下,由于不确定产权的代理人,所有的牧民都在牧场上放牧,而不会养护牧场,这样就产生了过度放牧,导致牧场变成沙漠,资源的破坏性使用造成了资源的被彻底损坏,更谈不上牧场的合理使用,因而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了。

 接着讲产权学派的第二个理论,就是所谓的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针对现代所有权和企业的管理权分离而提出来的,就是说,在企业所有者不实际控制企业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委托代理,来保证产权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委托代理理论的提出者认为可以通过合适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建立,保证企业有效运转,恰当的委托关系主要内容包括什么呢?如何保证所有者的收益权,企业经营者分项企业的经营成果等

 第二个问题,就是马克思的产权理论,马克思的产权理论就是所有权理论。

马克思通过对古典类型企业的研究,主要著作是《资本论》,得出结论,私有产权,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私有产权制度掩盖了剥削的本质,资本的本质,就是无偿的的索取剩余价值的权利,这是马克思产权理论的核心,即资本主义产权实际上是一种人剥削人的制度。在制度演进方面,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核心是资本主义产权制度)在古典资本主义(或者说市场经济阶段)提高了资本家的积极性,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马克思写到,资本主义仿佛焕发了无限的魔力,将巨大的财富从地下挖掘出来,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创造的财富超过人类有史以来创造的财富总和。但是马克思认为,没有一种制度是永恒的,任何制度都有着产权、壮大和消亡的过程。资本主义社会频繁发生(或者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总体现。

总有一天,由于产权竞争所导致的产权集中和垄断会导致产权过度集中和社会两极分化,并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毁灭。而且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制度(核心是产权制度)毁灭应该不超过50年,马克思在1848年做了上述的论断,我们知道,150年过去了,资本主义制度不但没有毁灭,反而更加强大了。

中国现在经济学的体系,在价值判断上,沿用的还是马克思的经济学,在市场分析上沿用的还是西方经济学,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是国内经济学界在产权理论上也产权了重大的分歧。

 

下面讲第三个问题产权学派与中国经济改革

从理论上来讲,中国关于产权改革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目前争论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林毅夫为代表的“委托代理”学派。另一派是以“张维迎”为代表的产权改革学派

林毅夫认为,针对国有企业的问题,只要建立好委托代理关系,就能够解决资源配置效率和资产保值增值的问题,也就是说能够同时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和保证产权所有者的收益。因此,林毅夫这一派在产权改革上的观点是,中国不需要产权改革,只需要在国有企业广泛的建立委托代理关系,就能够解决公有产权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

在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上的另外一个学派是以张维迎为代表的产权学派。他们的理论基础就有“公地的悲剧”。他们认为中国的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是委托代理的层级太多,最终导致所有者不能够实现其利益,而导致企业被管理层控制,最终为企业所有者服务,而不是为产权所有者服务。他们分析认为,中国的国有企业实际上是全民所有的,人民委托政府管理国有资产,政府再委托国资委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国资委再委托就有官僚特性和经营特性双重特性的央企领导人来管理全民所有的企业。这就造成了委托层次过多,而且股东(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公民)实际上并没有一个议事机构来实行所有权。所以,中国的国有企业被内部人控制是必然的,同时也必然导致股东权利被剥夺。同时由于官僚垄断特性的存在,造成垄断,侵占了社会福利。因此,应该将国资产量化分解到每一个公民头上,同时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

在中国,这两派的力量大致相当。中国现在的国有经济格局,实际上是在上个世纪末的九十年代形成的,当时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方针就是“抓大放小”,事实上,今天的国有经济布局格局是什么?国有经济垄断了所有赚钱的行业:电信、铁路、烟草、石油、土地供应等等。凡是暴利的行业,基本上都是国有垄断的。

 关于我国经济的产权改革,下面我谈谈我的个人观点:

关于国有经济布局的原则,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决议指出,国有经济的存在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稳定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同时代表先进生产力。这是一个比较政治化的表态,从这个表态中,我们看不出需要国有经济在全社会实行垄断的必要。但是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国有经济是垄断的经济特权和垄断的政治特权的统一体。

大家是否存在这一点?

我个人认为,国有经济存在,应该在私人经济不愿意投资的领域存在。主要是弥补市场经济不足,而不是为了与民争利。这事国有经济存在的最大问题,我国的国有经济往往是排他性的占有的,而不是弥补市场机制不足的,反而破坏了市场机制。比如在石油领域,本来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来降低油价,促进消费者福利。但是由于垄断的存在,导致中国的油价比美国还高,严重的损害了社会福利,同时资源配置效率也低。因此,在产权改革的问题上,我认为,从“抓大放小”的产权改革执行以来,我们实际上执行的是甩包袱的策略。我认为应该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比如石油、烟草、等领域。

 下面讲第四个问题:产权理论与中国房地产市场。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上,产权问题存在很多悖论

第一个悖论,全民土地悖论。在中国,城镇土地实行的是全民所有制,也就是说,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是城镇土地的主人。大家知道,西方国家土地是私有的,但是实际上,购房者承担的土地出让金,中国已经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了,中国人购买在自己土地上建造起来的住房,价格甚至比布什土地所有者的西方购房者支付的价格还高。

房地产市场的第二个悖论:集体产权既然归全村农民集体所有,那么集体为什么不能够决定自由所有的土地的用途呢?尤其是在宅基地问题上,集体所有的住宅用地和城镇性质的全民所有的住宅用地,他们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应该进入市场,通过平等交易来实现其价值,现在限制农村宅基地进入产权市场进行交易,实际上是限制了集体产权特性的发挥,人为地制造土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也是推高土地价格的一个根本原因。

但是在农村宅基地问题上,也就是所谓的小产权房问题上,应该考虑的制度建设方向是,让他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必须设立一套机制来保证农户的利益不被侵犯,不会导致他们最终流落街头,因为担心农民的权利被剥夺而取消农村宅基地进入市场,这实际上有点因噎废食的嫌疑。

今天的讲座就进行到这里,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交流,大家互动。

 以下为简要互动内容:

 深圳-龙

一看到理论我就头疼,真不知道大学四年经济学怎么捱过来的,能不能用点通俗的语言,或者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来交流,我非常反感大陆的经济学

京区域规划张明

这个问题以后会加以考虑

海-置业

“总有一天,由于产权竞争所导致的产权集中和垄断会导致产权过度集中和社会两极分化,并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毁灭。”————现在的中国就是这样。

京区域规划张明

谢谢上海—置业

上海-置业

继续 非常不错的讲座

黑庶民-德军

国有的统统倒闭亏损,不管是怎么私有化的,只要盈利就是好猫

珠海-中广-高舒

放开私有的话  更完蛋

京区域规划张明

德军这个观点我不完全赞同,其实,我党在产权问题上是有决议的

珠海-中广-高舒

国情制度不同 资本主义那套照搬中国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