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为英文,载《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内刊》,五月号。OMFIF Bulletin, May 2010。中文发表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内刊《国际货币评论》2010年第三期。作者向松祚是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顾问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成员。)
很多人谈论人民币的国际化,然而,迄今为止,没有人提出明确的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图。我以为,中国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伟大构想,要将巨大的经济潜力转化为国际货币金融力量,必须制定和实施一个深远而系统的金融大战略。
中国金融战略的重要环节,是在国际债券市场上发行人民币债券,包括创造条件鼓励外国政府(尤其是美国政府)发行人民币债券。外国政府发行人民币债券,将为有效管理中国庞大且持续增长的外汇储备提供极大帮助。与单纯累积美元储备和投资美国国债相比,让美国政府发行人民币债券从中国借钱,可以让中国有效规避外汇储备资产的汇率风险,同时也给中国居民庞大的人民币储蓄提供新的投资渠道。上海应该竭尽全力发展人民币债券的国际性市场,它将大幅度提升上海金融中心的国际地位,大幅度增强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1970年代西德的宝贵经验可资中国借鉴。当时西德政府创造条件,鼓励外国政府和公司通过发行马克债券从西德融资。尤其是1973年石油危机发生之后,西德政府大幅度开放金融市场,允许联邦德国政府的巨额经常账户盈余回流国外,马克债券发行量迅速增加。标志性事件则是1979年吉米·卡特政府期间、美国财政部发行以马克计价的“卡特债券”(Carter Bonds)。顺便说一句,马克债券是德国银行业的重要利润来源。1999年欧元单一货币诞生之后,德国银行业不得不与欧元区其他国家的银行分享欧元债券发行的收入,德国银行多年垄断马克债券发行的收入自然急剧下降。
我以为,中国政府应该认真研究和借鉴多年西德马克债券的经验。譬如中国政府可以创造条件,鼓励美国政府在上海市场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债券,然后将筹集到的人民币资金兑换为美元。高信用等级的人民币债券将吸引国内外的私人投资者和政府机构投资者(包括外国政府主权基金和中央银行)。鼓励美国政府从中国借人民币而不是借美元,将有助于降低中国巨额外汇储备所面临的外汇风险。相应地,风险则由美国财政部来承担。因为美国政府的负债是人民币债务,不是美元债务。
本来,一个正常运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就应该是债务国(今天主要是美国)承担国际收支调节的成本和外汇损失风险。当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具有一个难以忍受的不公正特征:那就是国际收支调节的成本和汇率风险不是由债务国承担,反而是债权国(即国际收支顺差国,今天主要是中国)来承担。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改变调节机制收益—成本极端不公平的不对称性。加速发展人民币债券的国际性市场,将是中国对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贡献。
回到中国金融大战略,我们首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人民币要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必须满足多项严格条件。(1)人民币货币区的经济规模(以GDP衡量)必须足以与美元区和欧元区的经济规模相抗衡。(2)中国必须发展国际性的金融市场,包括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衍生金融市场,等等,金融市场必须具有高度流动性和透明的交易规则。(3)金融监管必须进一步加强。西方世界的金融发展模式和金融监管模式具有根本性的内在缺陷,需要深刻反思。中国需要真正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模式和监管模式,不能为西方马首是瞻,不能跟随西方亦步亦趋。(4)银行和其他金融产业必须首先尽可能向国内民营资本放开,实现充分竞争;其次才是向国外投资者开放。对内放开必须优先对外开放。(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稳健、审慎,确保经济长期增长,避免债台高筑、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6)人民币必须实现完全自由兑换;国内外投资者都能够享有充分自由以进行跨国资产交易和跨国投资。(7)汇率制度需要妥善安排,以帮助投资者回避汇率风险。要么充分发展外汇市场,让投资者有多样性的交易手段对冲汇率风险,要么确保人民币汇率足够稳定,以防止国际投机资本流动变得失去控制。历史经验一再证明:汇率制度安排和稳定,与国际金融市场整体制度安排,尤其是国际资本流动密不可分。
根据上述标准,人民币要想成长为羽翼丰满的重要国际储备货币,需要跨过万水千山,前路漫漫,充满艰辛。到2009年末,中国GDP还只占世界GDP的8%,与美国的25%和欧元区的22%相比,差距遥远。人民币还只是局部可兑换。根据目前金融市场和银行业的现状和我们的监管水平,中国还不得不严格管制国际资本流动。与纽约、伦敦、东京,甚至法兰克福、东京相比,中国的金融市场依然非常落后。中国的金融行业几乎全部由国有垄断企业所控制,国内民营资本进入金融行业的门槛极高,限制极多,尽管最近中央政府政府出台了新的政策,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包括金融业在内的诸多战略产业。与国际最主要金融中心相比,中国的金融创新依然乏善可陈。
实施上述金融战略的根本性挑战是如何调整中国的增长模式和发展策略。毋庸讳言,过去数十年,中国的增长模式和发展策略,确实存在着双重依赖:一方面依赖国家控制的金融行业为数之不尽的投资项目提供廉价信贷资金,一方面过度依赖高额税收的财政政策(包括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以便为巨额固定资产投资筹集资金。毫无疑问,双重依赖所维持的高投资、高储蓄、高增长,在中国经济起飞的初级阶段,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为中国经济崛起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尽管该模式仍将维持一段时间(程度上可能有所降低),然而,面向未来,放眼长远,双重依赖的三高模式难以持续,既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促进国内消费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不符合中国经济全球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所幸的是,中国领导人已经下定决心,加快实施三大经济转型:从出口导向转向内需拉动,从依靠廉价劳力、能源和资源投入转向技术创新和知识投资(人力资本),从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制造业)转向更加重视服务业。
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关键,首先是放松金融管制,尤其是金融必须对内放开,以大幅度鼓励金融竞争和创新。须知,没有消费金融创新,就不可能真正建立拉动内需的长效机制;没有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以及其他全方位的金融创新措施和法律架构,就无法鼓励真正的自主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经营模式、理念的创新),就无法真正激活潜藏于无数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企业家精神和创造活力;没有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特别是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债券市场,中国的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必将持续依赖各种税收、收费(甚至是巧取豪夺)和土地财政来为政府支出筹集资金。
我想再次着重强调金融大战略的核心是金融对内放开。(1)必须大胆向国内私人投资者全面开放金融行业,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以及其他金融业务,让国内企业家八仙过海,纵横驰骋,自由竞争。(2)必须创造条件,鼓励国内企业和地方政府自由发行债券融资,并允许国内外投资自由参与中国债券市场交易。(3)尽快实现利率市场化,为所有银行创造公平竞争环境,让中国广大的储蓄者能够获得公正的储蓄收入。(4)必须尽快完善金融法治制度,极大地鼓励诸如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金融创新服务。(5)要充分利用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G20等重要国际机制,为中国金融企业和投资者驰骋国际市场创造更加有利和平等的条件,加快中国金融企业的国际化步伐。
中国政府当前最急需的,是详尽研究和分析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各种条件和可能风险,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图。全球金融危机给亚洲各国尤其是中国创造了千载难逢的伟大机遇,只有制定深思熟虑的大战略才能抓住机遇,将机遇转化为现实。
“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或许适用于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然而,没有伟大的金融战略思维,我们将无法驾驭驶向全球化茫茫大海的中国大船,人民币国际化将永远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图
评论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