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球红酒鉴赏之----葡萄的优劣决定葡萄酒的优劣


今天偶然看到蔡勇劲老师提出的“葡萄才是中国葡萄酒的核心竞争力”论点,并由此引出一些新的观点和理念。这些恰恰也是我这个整天转悠在葡萄酒企业之间的技术服务者在思考的东西。其实无论是中国,欧洲还是世界,原料永远都是葡萄酒最终质量的核心决定因素,转到市场观念下也就成了永久性的核心竞争力,而且随着葡萄酒市场和消费者的日益成熟,这一核心竞争力会越来越重要,甚至不可或缺。虽然这句话只是一句非常简单的话语,说起来是丝毫不费功夫和唇舌的,但是真正做起来却谈何容易!就像我刚刚进入葡萄酒行业就从瑞事临酒庄办公室的来电彩铃中听到“葡萄酒是种出来的”那样,听到这样的声音,内心还是非常震撼的,无论是不是每一步都在按照这个想法在做,至少能够有如此的精华总结,就需要用心去思考了。
 
     那么今天看到蔡勇劲在提出“葡萄才是中国葡萄酒的核心竞争力”之后阐述的“新产地酒概念”,提到打破欧洲国家传统的葡萄种植区划的标准,建立符合我国地理特点的标准体系,逐步形成和完善葡萄酒地理标志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具有真正“中国特色”的葡萄酒.”——是啊,中国特色,中国葡萄酒发展到今天,有多少人认可中国特色,似乎都一窝蜂的迷信着“法国波尔多”,进入葡萄酒行业6年了,时常听到这样的言辞,是的,我也承认波尔多确实有很多名庄名酒,但是波尔多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美酒产区,波尔多如此美名也并非形成一朝一夕,他们付出的是几百年的心血和总结,好的原料种植条件,好的管理观念和态度,好的酿造观念和态度,好的心态,或者说用心在做,才营造了今天的美誉。而我们中国,其实真的不缺具有这样种植条件的产区,只是起步阶段葡萄酒产业在很多方面欠缺平衡,很多资源分布不均,加之葡萄酒的真正消费是一些有过西方文化底蕴或者背景的人最初引入和逐渐拓展的,这些人往往对国内的很多东西了解的非常有限,偏差的理解和引导,让葡萄酒产业在发展之处走上了一条相对偏离中国特色的道路上,消费需求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牵制这生产企业为了满足生存而改变产品结构,去迎合市场,慢慢的,中国特色葡萄酒就成了世界葡萄酒的熔炉,失去了自己的意义,到了这个时候,其实每一个生产企业都觉得很累,也期待着转变,让消费者理性的认可我们所真正拥有的风格,但这需要付出很多对消费者的引导和培养,是一个长线投入却收益漫漫无期的事情,没有谁愿意做嫁衣,反倒是进口葡萄酒经营者在这方面更加注重文化和知识的普及和引导,让一批批消费者的脑海里加深了对进口葡萄酒风格的了解和认可!而我们国内600多企业,有多少企业是真正成长在中国特色的葡萄酒文化上呢?
 
    呵呵,有时候觉得自己的思路似乎很清,有时候又很乱,其实想表达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期待着中国葡萄酒企业能多点关注中国特色风格的葡萄酒文化的推广和引导,虽然风格上有所不同,但是只要坚持用心去种葡萄,用心酿酒,酿出具有自己风格的葡萄酒,健康的意义是一样的,而且我个人认为,其实中国特色的葡萄酒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更适合中国消费着的消费期待,关键是生产者的努力才能给予消费者真正意义上的信心。我人观点:进口葡萄酒的春天是暂时的,它们永远都只能作为国产葡萄酒在风格上的补充和丰富,长久的讲是不可能占主体的,即便现在看似火热,也只是中国葡萄酒产业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让我们一起期待,也为之中国特色葡萄酒被普遍认可而努力。
 
 
作者官方博客;  http://home.boboqiu.net/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