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刊物要投入一种时代精神——兼评《南都周刊》




(本文刊于本期《南方传媒研究》,谢绝转载)

目前国内有正式刊号的期刊有近万种,如果再加上不计其数的直投杂志及少数很有思辩性的企业内刊,中国的确可以名副其实地称为世界期刊的数量大国。杂志这么多,真正能紧跟时代潮流,能准确反映时代特色的刊物却是少得可怜。

《南都周刊》一开始就有点“怪”,用的是报纸的刊号,做的是“周末”的套路,运行机制上却是完全的市场化与股份制。但是经过几年的不断摸索与发展,我们欣喜的看到,《南都周刊》的“怪”更可以解释为是天赋异秉,也正是一出生就有着先天的优势与时代的特点,短短时间内,《南都周刊》就被市场所接受并很快以其独特的气质得到了读者的喜爱。

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与职业背景,我接触的期刊是比较多的。《南都周刊》的确算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本刊物,是案头的必读品。

在中国要办好一本期刊不容易,用有些人的话说,不是你想办好就能办好的。要办好一本刊物,决定性的因素很多,比如体制机制,比如投入大小,再比如科学的定位,人才的结构,市场手段等等。说一千道一万,最关键的,我以为还是一种时代精神。

一份具有时代精神的刊物首先应该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

《南都周刊》诞生伊始就采用全新的运作机制,完全公司化运作,从而摒弃了传统体制的弊病与拖累,使自己真正能做到轻松上阵,不背包袱,为杂志的发展提供了体制上的保证。《南都周刊》的这一做法也引起了业界的极大关注,今年国家正全力加大对报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应该说,《南都周刊》已经开风气之先,走在了行业的前列。“谁先改谁先收益”,事实证明,《南都周刊》的体制创新已经让其尝到了改革的甜头。

在刊物的操作手法上,可以说《南都周刊》是站在了两个巨人的肩膀上。一个巨人是报纸。《南都周刊》继承了《南方都市报》作为国内一流都市报的报道理念与操作手法,使自己与其它同类刊物一开始就保持一种完全不同的能力和气质;另一个巨人是互联网。在内容定位上,《南都周刊》敏锐抓住了目前网络时代的特点,给读者感觉是根本没有任何的回避与退缩,相反还主动地跟网络结合,使其无论是内容还是气质上都充满一种网络的精神。比如对网络热点事件的第一时间介入,比如对网络民意诉求的分析集纳等。我以为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一份具有时代精神的刊物,其核心价值是观点。

现在已经进入微博时代。毫无疑问,新媒体的崛起已经让传统的纸质媒体日薄西山,传媒形态的日益丰富与传媒数量的急剧增长,已经极大的分流了纸媒传统的受众,即使象《南方都市报》这样国内一流的报纸,也难免受众分流、阅读率下降的趋势。然而,这并不表示纸媒体就真的再也没有市场,由于读者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越是在各种不同版本的信息充斥耳间时,人们就越需要找到最权威的解读,基于报纸是文学的载体,中国人传统意义上的“白纸黑字才算权威”的思维定势反而给了纸媒新的机会与空间,基于出版周期更加宽松与对话题的解读的深浅,杂志反而超越了报纸,成为“解读”机会的最大受益者。“解读”的核心在于观点,观点的思想深度与权威性决定了读者对该媒体的信赖程度。这一点上,我以为《南都周刊》秉承了《南方都市报》的特质,坚持了新闻客观性,坚持价值立场的独立性,在严格遵守着南方报业一以贯之的新闻理念的同时也注入强烈的人文关怀。比如2010年第20期杂志《泡汤城市》专题,既有亲身经历者的切身感受,更有由此引出的对城市规划理念的思考以及先进城市的历史经验。用《南都周刊》主编陈朝华的话说:“就是要通过给读者提供独到的见解、思想,来获得目标读者的共鸣。从而通过南都周刊联结,并勾勒出一个目标阶层他们的意趣、修养、追求,以及对生活多元的看法。”

一份具有时代精神的刊物,还应该承担起传承文化的道义与责任。

中国传媒大学的黄升民教授认为,各种介质的存在都是有不同的特质的。纸媒体与电视媒体、网络新媒体等最根本最核心的区别是什么,就是电视、网络等都是信号的载体,而纸介质是文字的载体。文字是什么?文字是思想的结晶。因此,纸媒更应该做思想与文化的承载者,是比广电、网络等能给读者带来更具度思考的媒介形态。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社会转型期,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眼球效应,有意无意地突出了经济效益还忽视了媒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新闻多以险、奇、色制胜,这样的后果是不仅给社会带来不好的道德倾向,同时也客观上损害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是得不偿失的。我很欣喜的看到,《南都周刊》无论是报道的价值取向还是栏目设置的本身,都体现了一个纸媒传统的新闻理想与价值观。虽然从创意上讲究了网络手法的结合,但从内涵上却丝毫没有降低对承载主流文化的要求。不仅在报道的手段上注意深度的解读,倾向的把握,在内延上也同样注意了文化的含量,具有无形的主流的感染力。比如说《上海时间》、《玉树挽歌》等。

当然,作为一本历史并不长的刊物,也并不是说十全十美的。与一些老牌资深刊物如《三联生活周刊》、《南风窗》比较,《南都周刊》在深度内容的含量上还略显单薄,建议还要在“大”上做些文章,无论是文化大家的声音,还是惠及大众的策划,抑或是大胆独到的创意,都将是《南都周刊》更好的佐料,它们会丰富《南都周刊》的营养,带给读者更美的享受与感知。我也期待,《南都周刊》能在时代精神的孵化下很快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期刊品牌,为整个行业的突破、为纸媒价值的重新挖掘做出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