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江苏常州市35人因韭菜残留农药中毒入院。
4月17日,山东日照27人因韭菜残留农药中毒,其中5人住院治疗。
4月8日,青岛曝自4月1日起,该市连续出现韭菜残留农药中毒事件,仅4月7日,当地海慈医院急诊室就接诊了9名腹部绞痛、双腿发软的中毒者。
继4月初山东青岛爆发“毒韭菜事件”后,各地紧急下文,严查蔬菜安全。4月22日,沈阳一名六岁女童在食用韭菜不到12小时内就口鼻出血,中毒身亡,成为一个月内第二幕被公开报道的蔬菜安全惨剧。在当地媒体的采访中,院方初步怀疑是残留农药中毒,与此同时,沈阳数家医院急诊室也陆续收治多名韭菜中毒患者。
这是继海南输出的豇豆在武汉、深圳等多个城市被检出高毒农药水胺硫磷,引起一片恐慌后,短时间内见诸报端的蔬菜残留农药中毒事件。
近年来,中国蔬菜残留农药中毒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仅据中新社2001年1月初的一个报道统计,广东2001年以前因蔬菜农药中毒者,每年都在1500人以上,今天恐早已不止此数。
而前述被统计和报道的蔬菜中毒事件,仅仅是临床检验出的蔬菜残留农药显性中毒事件,相比未赴医院就诊和隐性中毒者,它只是冰山一角。
而农药残留对人的危害除体现为临床中毒急症外,更多是隐性积累地诱发其他病症,如帕金森症、淋巴瘤、白血病、儿童性早熟、乳腺癌、糖尿病、男性生育能力低下等。
与蔬菜中毒事件不断上升相应的是,中国农药生产和消费量的不断飞跃,农产品陷入滥用违禁农药和超量使用农药的恶性循环。有外媒曾指出,作为世界最大农药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农药施用量是发达国家2倍以上,而高产的大棚蔬菜农药使用量甚至可用“大棚蔬菜是被农药泡大的”来形容。
而这些被滥施和过量施用农药的蔬菜,大都几乎未经检验就直接进入市场。
据2010年3月15日绿色和平组织发布的检测报告称,中国超市中出售的蔬菜70%含有残留农药。该组织在8个城市(北京、天津、武汉、杭州、成都、广州、长沙和福州)的 9家大型超市中,随机购买了83份样品,经专业检测机构检测,59个生鲜蔬果样品含有混合农药残留。
而59种问题样品中,2个样品含有中国禁用农药甲胺磷残留;15个样品含有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剧毒和高毒的农药,有 6个样品各含有 10 种(含)以上的混合农药残留,最高样品同时含有农药残留达到14种;4个样品含有超出了其登记允许使用范围的农药残留。
蔬菜大面积被“投毒”现象背后,是农药生产行业的生产监管失控,是农药施用环节监管的失控,是农产品市场的质量监督失控,以及中毒事件溯源难、中毒事故惩治难等种种制度缺失和先天不足。
今天,内地蔬菜“中毒”现象已是关乎公共安全体系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从制度建构上着手解决已刻不容缓。
有毒蔬菜识别指南
如何避免蔬菜残留农药中毒,对消费者来说,已是极需掌握的生活常识。
据2005年统计,中国主要粮食的平均农药用量为 14kg/公顷,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长江流域一带一般每年使用农药30-45kg/公顷,有的达75kg/公顷以上。
而蔬菜的农药使用量更高于粮食,公开数据显示,北京郊区菜地平均用药量达135kg/公顷以上。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蔬菜种植面积增加迅速。以黄瓜为例,截至2004年底,中国黄瓜的栽培面积从1990年的45.3万公顷增加到 150.3 万公顷,占世界总裁培面积的 61.93%,产量从1999年679万吨升至2004年的2556万吨,增长了2.76倍,居世界首位。
增产的大部分来自于大棚生产。大棚技术在北方广泛使用,棚中过高的温度与温度加大了对农药的依赖。
韭菜“灌根”,卷心菜“灌心”
事实上,韭菜农药残留并非新鲜话题。早在 2005 年,此次毒韭事件发生地的山东省,其工商系统就曾在一次覆盖全省的农产品抽检中,发现韭菜农残超标极为严重。而在距沈阳300公里外的吉林省长春市,一项贯穿2000年至2004年的农残调研行动显示,韭菜是唯一一种四年都登上农残不合格榜单的蔬菜。
这份名为《长春市蔬菜中农药残留现状分析》的农残报告,由东北师范大学完成。依据其中的四年检测记录,韭菜农残超标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成为名符其实的“毒菜”。
韭菜天生能挥发出一种辛辣味的硫化丙烯气味,这能抑制普通病虫,但并不能阻止韭菜的最大天敌—韭蛆钻入地下,蚕食韭菜根部,普通的农药喷洒无济于事,农户只能采用“灌根”的方式,即施农药于韭菜根部,以求杀死韭蛆。
据报道,山东农业大学教授王开运经过实地调研,披露部分本地农民使用一种名为 3911 的违禁农药,不但可以杀韭蛆,还具有肥料的功效,能保韭苗叶肥粗壮。但施用的直接后果,是韭菜农药残留的大幅超标。
作为一种常年生植物,韭菜一年内能多次收割上市。连续的收割与施药,往往无法顾及农药残留的安全间隔期,施药不久便带毒上市的情况不时发生,使之成为一种高危蔬菜。
属甘蓝类的卷心菜,也是出现在此份报告中的另一种高危蔬菜。与韭菜“灌根”相反,卷心菜的农药残留,大部分来自于“灌心”施药。为消灭钻进卷心菜的“钻心虫”,农户往往将杀虫剂浇灌到菜心上,称为“灌心”。如果采收时机稍有提前,农药就很容易残留其间,这些躲藏在叶片最深处的菜心,毒性反倒比包裹它的绿叶更甚。
绿叶类>甘蓝类>茄瓜类>瓜果类
除韭菜与卷心菜外,在东北师范大学的此项报告中,其他多次上榜的蔬菜包括菠菜、油菜,这些蔬菜都属绿叶类。四年的检测数据,传递出这样一个粗线条的讯号,即绿叶类蔬菜农残大于瓜果类。
虫害青睐叶面宽大的蔬菜,百绿叶菜本身,也与农药施用的接触面积较大。在多地的历年调研中,农药残留的分布,多以绿叶菜的剂量为最大。
比长春农残调研更为清晰的分析结果,摆在了西北农业科研人员的案头。
2008年,在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甘肃省武威市,其农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高级农艺师陈志叶等人,每季度从河西内陆干旱灌溉农业区内的重点蔬菜生产基地中,抽取蔬菜样品进行农残检测,品种涉及茄瓜类、瓜类、白菜类、甘蓝类、绿叶类。在这150份样本中,8份绿叶类蔬菜超标3份,超标达到37.5%。
甘蓝类的农残超标仅此于绿叶类,在6份样本中有1份超标。黄瓜、西葫芦、辣椒等茄瓜类次之,豆类蔬菜则无一超标样本。
这一递减结果, 在检测小组的观察中,被总结为“绿叶类>甘蓝类>茄瓜类>瓜果类”的农残检测规律。此规律,同时也在前述的长春调研数据中得到印证。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毒韭事件”等一系列农残中毒个案,并非只与蔬菜产地有关。
陈志叶进而提议,因为本地芹菜等绿叶菜类、甘蓝类农残超标严重,应作为今后治理重点;对黄瓜、西葫芦、辣椒等茄瓜类蔬菜,应予高度关注;豆类蔬菜则相对安全。
五月至八月毒性最强
品种的差异,是蔬菜农药残留水平波动的重要因素。而在时空范围内,这一波动则显得更为明显。
一条巨大的连续“W”型曲线,画出了安徽省合肥市自去年 5 月到今年5月的蔬菜农残检测结果。
合肥市植保值检站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 5月 13日,当地 100株甘蓝上的虫卵达到973.3粒,菜青虫产卵高峰显现。农户在成虫期即用药,并未经安全间隔期就上市贩售,将农药残留超标曲线拉高。随后指数浮沉,在秋季之后归于平静。业界一般认为,由于病虫害的发生多在夏秋两季之间,农药残留水平的上升,也与之呼应。
6年前,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重庆)研究员柴勇等人,在大陆西南地区,也同样获得了这样的曲线变化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