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铭:对于收入差距的不满关键在身份歧视
(此文经一定删节后发表于近期<中国证券报>, 这里是原版, 意思更完整.)
近来关于收入分配的讨论很多,很多观点似是而非。我们不妨就从一些有关收入分配的认识误区开始讲起。
第一个认识误区是,人们一谈收入差距就谈到腐败、灰色收入等等,并且认为社会保障是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良药。当然,不能否认治理腐败和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是控制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但是,这两个方面却远远不是问题的关键。以社会保障为例,东亚的韩国和台湾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保障并不健全,但他们的收入差距却并不大。现在,对于中国而言,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虽然可以缓解收入差距的危害,但更重要的是,不要让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与身份(比如户籍)挂钩,否则,它反而可能加剧社会的不公平。人们常常希望通过政府做得更多来抵消市场的扭曲,以为加强政府的干预可以缓解收入差距,这种想法是幼稚的,其实,收入差距形成因素中很多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政府干预过多有关,如果要缓解收入差距,恰恰应该建设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在不该管的领域内少做点事,让市场发挥更多调控作用,这样,收入差距反而不会像现在这样持续扩大。
第二个误区是,人们总是盯着收入差距的水平。收入差距的水平高本身不是问题,收入差距对一个社会造成危害有很多机制,有些是跟收入差距水平有关系的,比如说,收入差距太大,会抑制消费的增长。但收入差距的负面影响有多大,还要看收入的流动性,这一点我们往往忽略了。什么是收入流动性呢?简单说来,就是穷人变成富人的机会。美国收入差距高,社会也有不稳定,但是总体还是和谐的,他们就靠收入流动性高,“美国梦”的本质就是收入流动性高。我们国家是什么情况呢?我们现在的收入流动性也还是挺高的,但有研究发现,中国的收入流动性正在下降,越来越多获取收入的渠道都跟一些你难以改变的东西有关,比如说家庭背景、行政权力、户籍,这些身份把普通人获取更高收入的渠道限制住了。
我最近有一个研究讨论了跟身份有关系的收入差距如何影响到人的满意度。在我们的研究当中,我们把收入差距区分为两类,一类和你是谁有关系,看你是当地的居民还是非本地户籍的居民,我们算了这两类人的收入差距,我们发现这个与身份有关的收入差距越大,人们越是不满。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和身份无关的收入差距却是提高人的满意度的,因为人人都有希望获得与身份无关的高收入。中国的收入差距扩大,舆论老是根据收入差距本身来讲问题,而不是谈我们的体制限制了社会当中很多人去获取更高收入的机会,其中特别重要的就是城镇户籍对人们获取更高收入的限制,这比收入差距水平的危害更重要。
第三个误区最大的一个误区!人们老觉得改革开放以后收入差距的扩大是由于全球化、市场化和产业集聚导致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认识误区。中国的收入差距主要来自城乡间和地区间收入差距,相反,如果只看东部,东部的省和省之间是存在收入差距的收敛趋势的。进一步来看,地区收入差距怎么导致的呢?地区收入差距里面又有很大一部分是跟城乡收入差距有关系。比如说我们拿重庆跟上海做例子,重庆的人均收入比上海的人均收入低很多,但是这不是因为重庆的城市人比上海的城市人收入低很多,而是因为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很大。同时,重庆的农村人口比重比上海高很多,由于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因此,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当然与欠发达地区同时也有更多的农村人口有关。在统计数据上可以看出地区与地区间的差距很大,背后是城乡收入差距。
既然城乡收入差距如此重要,那么在政策上就要靠劳动力流动来缩小收入差距。现在人们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老觉得东部已经发展过头了,因为有地理优势、有政策的优惠,集聚了中国大量的资本,然后差距就扩大了。今天在上海有600万左右的非户籍常住人口,如果政策可以做到让非户籍常住人口逐渐地变成上海人,甚至未来有更多的内地人在沿海安家落户,那么,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和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是扩大还是缩小?肯定是缩小的。现在的户籍政策限制的是谁?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并没有被限制住,真正限制的是低收入者的流动。结果,人口的流动形成了这样的局面,高技能的劳动力更多流到东部来了,低技能低收入的赚了钱还得回去,你说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能不扩大吗?所以,不是集聚惹的祸,而是管制惹的祸,未来应更好地发挥劳动力流动对缩小城乡间和地区间收入差距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