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钱处方”应该印入医德教科书
盛大林
江苏常州一位市民近日在市内一家医院给孩子看病时,仅花了一毛钱,买了5粒小药片,孩子的病就治愈了。这个一毛钱处方被誉为“世界上最便宜的处方。”开方的徐莉大夫简单地表示,平时来她这里看病的除了市民外,还有不少外来工及其子女,他们的生活都不容易。医生应该对每一个病人负责,根据病情开药,多开药不见得就能把病看好,对病人来说也是一种负担。对此,医院宣传科的刘科长称,一毛钱处方是个例,徐医生不是对每个病人都开一毛钱的处方,收一毛钱是因为这位家长来他们医院之前已经在另一家看过病。据介绍,许多患者指名要徐莉看病,有些病人甚至排队两三个小时等她。(据6月9日《扬子晚报》)
一毛钱!我很长时间没有见过这个面值的人民币了,因为在日常消费中已经很难见到以角计算的商品;即使偶尔遇到一毛两毛的尾数,也常常被忽略不计。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一角两角面值的人民币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徐大夫竟然开出了一毛钱的处方,这在“大处方”司空见惯的今天,不啻为一大奇迹。
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之一。这一方面是源于医疗卫生体制的不合理,另一方面也与医德的滑坡有很大关系。不少医生在诊疗的过程中,想得最多的是经济效益,而患者利益往往被抛之脑后——可做可不做的检查非做不可,可开可不开的药照开不误;有的医生为了提成甚至与药企的医药代表狼狈为奸,在处方时只开贵的不开对的……如此这般,处方怎么小得了呢?
诚然,常州那位家长在找徐大夫为孩子看病之前已经在另一家医院诊断过,这为徐大夫开出小处方创造了条件。但她要是开出个几十上百元的处方,患儿的家长一点儿都不会意外,其他人也说不出什么。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地位也是很不平等的——既然来到了医院,患者对医生一般都是言听计从;而只要走进了医院,患者也大都作好了花钱甚至花大钱的准备。实际上,那个患儿的家长已经准备了600元钱,他甚至不敢相信处方上的药只需要花一毛钱。更何况,此前那家医院的医生已经做出了需要输水的诊断,徐大夫只需要顺水推舟就行了。但徐大夫没有那样做,因为她在为患者着想。“医生应该对每一个病人负责”、“多开药……对病人来说也是一种负担”,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诠释了医德的核心涵义。
医院的刘科长说,“一毛钱处方”是个例。这句话貌似客观,其实流于表面。也许徐大夫以前没有开过“一毛钱处方”,以后可能也不会再开“一毛钱处方”,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毛钱处方”确实只是个例,具有不可复制性。但“一毛钱处方”所蕴含的医德及精神却具有普遍的意义——这种医德及精神就是“合理检查、合理诊断、合理用药”以及时时刻刻为患者着想。只要恪守了这样的医德、秉承了这种精神,即使是“一元钱处方”甚至“十万元处方”也是值得称道的。我相信,那些排队等候徐大夫诊断的患者等待的就是这种医德及其精神,而不是等着徐大夫也给他们开一个一毛钱的处方。
“一毛钱处方”不应该是个例,而应该成为范本。我认为,卫生部门应该把这张处方找出来,作为“合理用药”的典范,印入医德教育的读本。如果每个医生都能把“一毛钱处方”作为座右铭并真正指导自己的诊疗行为,“看病贵”问题一定能得到很大的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