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别有所图,幼儿园有“证”又当如何


据报道,记者走访天河、白云、番禺等区,发现无证幼儿园隐蔽招生。它们藏身于大型社区、城乡接合部、周边乡镇等地。有专家则表示,此类无证幼儿园安全隐患大、食品卫生条件差、教学质量无法保障。而有幼儿园则表示,无证办学3年只因一直“办不到证”。

照我看,无证还能办园,这种现象必然有它的原因。但这个原因,经常不是单方面的,也不是双方面的,而是多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幼儿园与家长的关系,就像自由恋爱自愿结合的男女一样,如果双方足够理性、足够诚实、足够相爱,好好沟通相处珍惜彼此,自然能够创造一段美满姻缘。但,如果任何一方对这段关系缺乏信任和信心,双方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又没到毅然决然离开对方的程度,这时候就需要有个“第三方”,充当中立、公正、协调的角色。“第三方”不好当,很多时候太过热心,擅自替当事人作出某些决定;有时候太过霸道,“你们都要听我的”就将本来简单的关系复杂化了。更有甚者,当着当着就将其中一方赶走、取而代之,由“第三方”变成“第三者”,这种事情也多得很。

说回幼儿园。其实在没有现代幼儿教育这种东西之前,孩子的学前教育,都是邻里之间相互照应、几家的资源共享就解决了。现在的人以为孩子非上幼儿园不可,其实不一定,幼儿园一定要让孩子更开心、更健康,否则就是多余的。如果仅仅是有个办园许可、让孩子提前学习做个小学生,如何证明这就是合格的幼儿教育呢?

办园者和家长想要的幼儿教育,不是想要就能得到,但也不是办不到。资源是足够的,缺的仅仅是指导和帮助。政府相关部门这个“第三方”起什么作用,至关重要。

幼教市场的当事人,也就是办园方、家长,只会考虑市面的幼教产品是否安全、是否物有所值、是否符合个人要求,并不会特别在意一个脱离实际的“证”。作为“第三方”的行政管理机构,如果真想这个行业健康发展,就该关注他们真正的需要。

当市场与供求信息不对称时,就提供信息充分透明的平台;当办园质量达不到要求时,就予以技术支持;当存在货不对板、经营欺诈时,就公布调查结果,或督促改进,或付诸司法。至于幼儿园办了几年还拿不到证,就该去协调行政关系,找出具体原因是办证成本太高、程序太繁琐、规定不合理,还是其它。有“第三方”善良如此,通情达理如此,则不愁没有理不顺的关系、解不开的矛盾纠葛。

无证还能生存下来,只能证明现行的办园标准和当事人的要求有差距,而且没有一个社会普遍认同的、好的办园环境,应该检讨。幼教市场是办园者和消费者双方的市场,和男女关系一样,除非他们自己感觉不合适,又或者有人因为他们的关系受到了伤害,否则没有人有权进行干预或破坏。

所以,亲爱的“第三方”,整天嚷嚷规范、检查、管理、清剿无证办园的部门、机构和专家,请确定你们的本意,要知道善良的人是不会随意破坏一段美好的关系的,如不能提供点实质的帮助,不如就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吧!

 

本文发表于6月10日《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