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为了讨好儿童而丢掉历史(6月1日)


 

六一,是国际性的节日,是所有曾经做过儿童,正在做儿童,甚至是家里有儿童的人的节日。每个人都想借机Happy一把,找回自己已经远去的童趣。所以很多“不想长大”的而想装嫩的人,纷纷借此机会,彼此祝愿节日快乐,在祝词之中充满了难以言表的童趣。

正因为很多人都活得很累,做着卡奴、房奴、学奴,无奈地在都市的大街小巷奔波,但依然不忘借此梦想下,暂时忘却生活的压力而享受一些天伦之乐。

但在这样特殊的日子,总是会听到不和谐的声音。

 

比如那些把罪恶的黑手伸向校园甚至幼儿园的恐怖分子,比如那些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的人,那些“把牛奶掺杂进三聚氰胺里”的人。

不仅如此,而且现在有一种矫枉过正的倾向,就是为了孩子的权利,而向成人世界声讨,甚至动摇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

 

近日看到有心理学家,打出了《保护儿童,先戳破父母谎言》的旗号,披露出了来自父母的六大谎言。

比如他们认为“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懒惰的逻辑,是父母们为自己开脱的最佳借口,假若你特别迷信这句话,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就一定需要检讨。

比如“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的本质是大人们为了安全,为了孩子,而严重妨碍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努力,他们必须一直为孩子操心,而孩子则会经常感到,甚至还会有窒息感,就仿佛有人在掐着自己的脖子一样。

再比如“我爱你,所以我们不分离”的本质是和孩子粘在一起不分离,这不是儿子的需要,而是这位妈妈的需要;

而“婆媳关系”是中国式大家庭固有的难以调和的矛盾,而不单纯是两个女人之间的战争;另外“嫉妒”常是一个借口,目的是为了控制情侣,或者伤害情侣。或者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转嫁自己的自卑感。

最后关于爱的最大的谎言是“爱,是为了幸福和快乐”,所以特别动心的时候,要提醒自己,这未必就是幸福。相反,这倒很可能意味着危险,意味着你渴望重复过去的灾难。

 

这类人认为,父母“嘴上都说爱孩子,潜意识里全是爱自己”,父母是把自己的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把孩子逼成少白头的,甚至逼到自杀的程度比比皆是,都成为活生生的例子。他们还认为,父母是通过打孩子宣泄情绪,并说,打是亲,骂是爱的潜意识并不伟大;另外,认为溺爱的心理真相是“宠爱自己”,说溺爱有很多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父母内在的小孩向外的投射。溺爱的父母将自己内在的小孩投射到现实中的孩子身上,他们无节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节制地满足自己。

甚至有著名的教授认为养子防老是不道德的表现,这种断言更是把中国数以亿计的老人推向了道德的审判台上。

 

总之,在这些人看来,一旦出现分歧与纠纷,父母与师长是需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即使没有找到,而是孩子的过错,那过错的根源都是来自成人,毕竟“孩子是无辜的”。

更有在民间流传甚广的一个故事与之相对应,说儿子由于犯罪而被判极刑,母亲到刑场送行,儿子表示想再吃妈妈最后一口奶,却借机咬下了妈妈的乳头,以此表明对妈妈溺爱导致自己走上不归路的报复。

 

应该说,这些指责都言之凿凿,甚至成为社会问题,因为并非每个父母都有相同的教育水准,每对父母及每个家庭所承担的生活压力与精神造诣各不相同,而且“棍棒下面出孝子”早已成为封建文化的糟粕被弃之如敝屣。但在欢畅淋漓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传统中国家庭,让那些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都“赤身裸体”地接受外界的批判的同时,难免会有些不厚道。

虽然我也认为,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来自传统的家庭之爱从理性上并非那么伟大与无私。但我们需要反思的不是对来自家庭的爱的质疑与理性而且无情地剖析,更需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球一样地保护东方独特的家庭教育文化,而是对在国际化道路上,无条件地投降以及物欲横流的世界所带来的人伦沦丧。

虽然《三字经》等经典中也有出色的父母与师长为后世作出了表率,但毕竟那仅仅是天空中闪烁的明星,是凤毛麟角,更多的是民间默默无闻的草根百姓们,用传统的爱与家庭教育支撑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但爱其实不是理性分析的,爱是需要用感同身受的方式去体会的。

假如没有严父,又何以有慈母?假如父母都把孩子当成小皇帝般地供奉起来,孩子如何从负面得到教训?假如每个学校每个老师都顺着孩子,严格遵循不批评、不体罚、不惹孩子的麻烦的原则,都跟学生们交朋友,而没有红线与禁区之惩治,孩子何以会学习到良好的习惯,并根除不良嗜好?

在我们上学的时候,把老师称呼为“心灵的园丁”,假如园丁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枝杈熟视无睹,充耳不闻,那么无疑是失职的。不知道从这种角度而言,如今称职的园丁还有多少人!

 

最为恐怖的是,这种追究父母与师长的责任,撕下“爱的谎言”的行为,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伤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的。

东西方文化差异原本就是不容忽视,也难以调和的,最经典的是导演李安在电影《刮痧》中表现的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就是两个孩子打架,许大同当着昆兰的面打了孩子一巴掌,后来他对昆兰说:“我打孩子是为了表示对你的尊重,是给你面子。”这儿就牵扯着东西方对孩子的态度问题。中国人把孩子当作一个私有财产,是我生的就属于我。虽然许大同认为打孩子是给朋友的尊重,但在昆兰看来,打人是犯法的,无论打的是谁。美国人认为父母、子女是平等的,父母很少为孩子决定什么事情,而是让其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

在中国人看来,当儿子做错事的时候,父亲打儿子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在中国来说是正常的,没什么大不了的。父亲打儿子也有爱儿子的意思,打在孩子身上,痛在父母心上啊。打者爱也。同时也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但是,在美国人看来,父母无论如何是不能打孩子的,打孩子是一种虐待儿童的行为,是违反法律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美国的人权主义太强了,在中国人看来是家庭事,其他人无法插手的,可到了美国就不一样了,变成了国家的事了。

另外在中国,孩子生病了,大人用偏方给孩子治病是司空见惯的了。比如电影中的老爷爷帮他孙子刮痧,这是帮孩子治病,天经地义的,是爱孩子的表现。刮痧在中国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了,基本上是家喻户晓的偏方,效果很好。但是在美国,他们只是看到外表,而不知道其中的奥妙,以为是孩子受到虐待,就要把好好的一个家庭给破坏掉,太残忍了。简直是不可理喻,没有经过调查就断然下结论。在美国,大人晚上把孩子单独留在家里也是犯罪,这样也太苛刻了,在中国,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了。

 

回到教育孩子的话题,我们不否认美国人的教育中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去尊重,让他们有不受干扰的成长环境与空间,但还是那句话:

当我们把别人的全盘拿过来,势必要把我们既有的东西甚至评判标准连根刨掉,为了这短暂的欢愉,而抛弃了数千年的历史传统,得失之间是否可以让自己以及后代们平衡!

 

——小心,不要为了讨好儿童而丢掉我们的历史。

更不要让对孩子的关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掘墓人。

 

贾春宝

201061星期二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