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去海外搏杀基本等于自取灭亡


     

进步与退步

中国汽车的自主品牌已经在渐渐长大,绝对可喜可贺。但是现在让它们去海外搏杀,基本等于自取灭亡。怎么办?

《汽车商业评论》5月号贾可致读者

       

     这一次的北京车展,给我最好的印象是,终于,中国的自主品牌有一些车可圈可点了。先前,对于中国的车展,我总是怀着一种抗拒的心理,觉得那真是中国汽车丢人现眼的所在。时间终于没有辜负我们的期待。

     如果我们对各自主品牌展台来做一个评比的话,那么我把票投给吉利汽车。不是因为它的展台宏大,也不是因为它刚刚签署了收购沃尔沃的协议,而是它展台的布置清晰而有思路,每一部分都有重点,能够让人从中看到这家原先土里土气的汽车公司的未来。一些和汽车业无关的朋友看了之后,对我说,很有点热血澎湃的感觉。

     不过,在我认真看了既有的或者即将量产的车型之后,就感觉虽然吉利这些车的外观造型已经过关,但是在内饰的布置,内饰的精致程度上,还是需要努力。李书福说,吉利就是吉利,沃尔沃还是沃尔沃。这话不错,可不能因此而觉得自己的车就是这个档次,必须要向优秀者看齐。

     优秀者,上海汽车可以算一个。这家企业的展台没有亮出自己的整个家底。我认为,这跟它正在建设自己的家底有关系。值得尊敬的是,上海汽车高举高打,做一个成一个,尽管现在家底不厚,但却件件是好东西。它的展厅设计让你感觉到,这哪里是一个自主品牌企业,这比外国品牌可能还要略胜一筹。当看到荣威350外观特别是内饰精细程度的时候,你是这个感觉;当看到面向未来的MG和荣威概念车的时候,你是这个感觉;当你踏上它展台地板的时候,你的双脚更告诉你这个感觉。

    其他许多自主品牌汽车,我也总能够发现一些不错之处,中国人造汽进步是令人感慨的。但是可以继续进步的空间也实在太大。比如长城汽车,这家造皮卡出身的新锐汽车公司,先前估计不大会有人相信其做轿车靠谱,但是现在却已经是有模有样了。不过,我从它的展车里,感受到的是魏建军或高或低的审美趣味。我想,这是这位传奇汽车人需要提高的地方吧。

     这一次的车展,我还能够感受到的是,许多企业的领军人物已经不怎么讨论如何进军美国如何进军欧洲了。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退步,但是,如果他们现在对于国际化的沉默不是因为2009年出口大失利而导致自己无颜谈论,而是建立在如下理性思考之上的,那么这就是一个进步。

     这个理性思考就是:对当下的中国车企来说,国际化绝对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国际化不是匆匆忙忙去贸易,国际化不是简单的KD件组装,国际化是对自己基本的汽车研发和生产能力的考验,国际化也是对自己体系能力的考验。未经准备的国际化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如果仅仅想挣一些快钱,那么就请立即停止这样的国际化,除非你不图将来。那么这个准备时间大概多长,不说十年,五年是最起码的吧。

     如同本期《汽车商业评论》封面故事的主人公PSA标致雪铁龙集团那样,这家企业当年的国际化就有点挣快钱的意思,结果长期来看,它在美国折戟沉沙,它在中国也几乎折戟沉沙,它在南美稍好,但是体量也是不足挂齿。这家超过百年的老企业到现在还基本是个大型的区域化汽车公司,跟这种国际化思路大有关系。

    现在,PSA准备洗心革面,在新CEO瓦兰带领下准备重新出击全球。这家法国汽车公司有这样出击的资本,至少它自己的底子还是非常雄厚的。反观我们自己的车企,自己的根基远未稳定,就想要满世界晃荡,失败就是眼前的事情。

    在车展期间新浪网举办的全球汽车领袖论坛上,李书福把国际厂商比作“大人”,本土品牌比作“小孩”。他说,在中国市场上,“我们是小孩跟小孩玩,他们是大人跟大人玩”。现状大体如此,但是像上海汽车这样的企业,推出的产品已经俨然是“大人”,可以和那些“大人”放手一搏。

    但是在国际市场上,我私下认为,我们不仅仅是“小孩”,而且干脆就是“婴儿”。把“婴儿”送出国门去拼搏,等于是自取灭亡。如果非要出去,那就请带上保姆和在国内一应俱全的保护措施。否则,不如现在国内逐渐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