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1983年出生的人,当我面对四大名著的“续集”和“翻拍”时,我一度失语,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最初是西游记,看了续集之后,内心深处多少有些不得劲,真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文化转变的时代里。但我又说不了什么,于是,就已“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说法自我解救了。
接着是西游记翻拍。
接着是红楼梦翻拍。
现在是三国演义翻拍。
将来是水浒翻拍?
我曾跟我两个外甥聊过西游记续集。他们两个出生在1995年之后,但不能算是90后的代表,他们只能是比我小很多的孩子们的看法之一。
我问他们,西游记续集怎么样。他们说,打得很激烈,就是孙悟空老求人。
既然如此,那你们为什么还看呢?他们说,不看看什么呢?
我无语了。
为什么族里的某些人热衷于翻拍四大名著呢?他们自然有着各种利益,不管是在这里还是在那里,没有人能够掰扯的清楚。
我关心的是,翻拍的到底什么?
不管是什么,是叉叉,还是勾勾,但肯定不是四大名著了。
这是一种电视剧的“同人”题材。
通俗的语言,搞笑的措辞,缺乏历史的勾沉,夸张的情感流露,颠倒的人物性格,一切的一切,无非是满足着“同人”的要求:颠覆原著中人物的形象,或者再加工(这种加工肯定是走偏路的)。世俗中曹操奸诈中的厚道,刘备厚道中的奸诈,张飞憨猛中的温柔,孙悟空勇敢中的无奈,等等,都是在把原著中人物丧失或者被剔除的东西再次重新勾勒呈现出来。从这种意义上讲,离开了原著的人物基础,翻拍只不过是一次低级的再叙述,这中间除了显现出这个时代中流行的,生长的文化外,别无他物。
但是,这种文化不是属于我,以及像我一样的人的。因为,我们的“传统”已经很坚固了。这些翻拍的电视剧通过对原著中凝聚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关系的颠覆和补充而营造着新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关系。它们把西游记中的勇敢和协作化为了一种纯粹的大海和滴水的关系,把义气和忠贞化为了一种纯粹的计谋和狡诈。在翻拍中,我们没有了可以崇拜的英雄,在翻拍中,我们也没有了匹夫之责的认知,维护正统的意识。
这是一种解构社会整体的文化。如果我们这个社会还是像我这样的人在支持的话,就是在解构着我的思想,我们的思想和社会交往。
这种是一种把个体的表达视为圣物的文化。除了表达无奈、愤怒、爱、关系之外,别无他物。可惜的是,这种表达是夸张的表达,是无系统地表达。这种文化的结论是,语言和历史都是虚幻的东西,只有你我才是真正的解读者。
因此,我们膨胀了以往被原著压制着的表达:我们用身体,用灵魂,用人格,用信用,等等一切看似空空的东西低额滴勾兑着我们的现世生活。
如果这样的文化胜利了,我们是不是可以摆脱以往五千年的“文化包袱”,荣迎兴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