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在医学实践中是指对现有的和
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及处理,以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1]。神经内科患者年龄高、发病急、病情重、病程长,且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的特殊性也严重影响其安全。我院在神经内科实施风险管理,探讨神经内科在护理安全上存在的风险因素,寻求规避和化解护理风险的策略,以提高护理工作质量。1护理风险的识别
护理风险识别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事件的过程,是护理险
管理的第一步[2]。
1.1因疾病引起的风险因素神经内科患者多为老年患者,随着组织器官功能的逐渐衰退,适应能力减弱,代偿及免疫
力降低,患者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护士人力资源不足,病情观察不够细,不能切实做到级别护理,容易漏诊、误诊,延误抢救及治疗。医学论文发表
1.2护理操作中的风险神经内科疾病疗程长,患者静脉弹性差,配合能力不强,往往导致穿刺失败的几率增高,且容易引起静脉液体外渗及静脉炎。男性患者前列腺肥大使导尿困难,意识障碍患者容易误拔各种导管,存在潜在风险。
1.3用药护理中的风险据报道,60岁以上患者出现用药不良反应为其他年龄组的2.5倍[3]。老年人由于生理病理因素的影响,往往“服药能力下降”,出现错服、漏服、多服等现象。
1.4护理意外事件发生的风险神经内科患者年龄大,自理能力差,且多数有肢体功能障碍,易发生滑倒、坠床、丢失、自杀等事件。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易引起便秘,大便用力又可诱发脑卒中、心肌梗死等。
2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上,分析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过程,为确定风险管理计划提供据。风险事件产生原因包括人为因素和系统因素[4],人为因素主要有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和抗风险能力不强、专科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操作技术不过硬、经验不足等;另外,患者及家属的就医行为也是构成护理风险的重要因素[4]。系统因素主要有管理机制不完善,如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宣教制度不完善,设备缺陷、地面湿滑、楼道厕所无扶手、床旁无床挡等。代发医学论文
3风险管理策略
3.1加强护士风险意识的培训,提高风险识别能力根据科室的工作特点及护士的工作能力,分层次对护士进行理论、操作、沟通、识别问题能力的培训,在培训中注意个化,针对不同的病种、不同的时间段,设计培训场景,培养护士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晨会、周会进行汇报、讨论、分析,对科室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解决,提高护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增强护士责任心,主动巡视病房,观察病情护士24 h
连续在患者身边工作,又是医疗行为的最终实施者,既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又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巡视病房,特别是对新患者、危重患者、特殊患者要加强巡视,关注患者的主诉,注意对其表情、呼吸、体位的观察,妥善固定各种导管并保持通畅,确保各种器械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及时报告异常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配合医生积极处理。
3.3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利用弹性排班,并结合新老搭配,抓好重点环节、重点患者、重点时间的管理。根据病房卧床
患者多、危重患者多、基础护理工作量大的特点,增早、晚班的护理人员,及时完成护理任务。重点患者、高难度操作交给护理骨干专人负责,加强中午、夜间、节假日重点时间段的护理安全管理,减少护理意外和纠纷。
3.4完善风险管理机制,细化护理工作流程加强风险
管理的重点在于发现体制上的缺陷和漏洞,不断完善机制和工作流程[2],建立病区安全管理制度、安全陪检制度、探视制度、卧床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危重患者床头交接班制度、新入院患者护士长访视制度、诊疗操作前后告知程序、健康宣教流程及规范等。规范药品的使用和管理,利用“5S”管理,定位定量,容易方法“咽下离开”的制度。输液时间比原来提前半小时,避免因输液而影响患者中午就餐,加强上午输液高峰期人力,确保输液零呼叫,加强与患者家属沟通宣教,减少护理意外发生。
4体会
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必须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5]。我们通过不断识别护理工作中现有的和潜在的风险,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持续质量改进,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全科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抗风险意识得到普遍提高。护士能主动查找护理安全隐患,查找不足落实措施,积极采取对策;较过去能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主动下病房与患者沟通,护理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不断培训护士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健全护理管理机制,有效地推进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