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庆市经济总量实现了较快增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重庆市经济增长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仅从地区生产总值而言,1978年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仅有67.32亿元,而截至2008年年底,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5096.66亿元,30年时间地区生产总值名义总量增长了75.71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约为14.98%。从重庆市经济总量增长的长期趋势来看(如下图1(a)),重庆市经济增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9年的缓慢增长阶段,主要体现在名义地区生产总值的近似直线增长的趋势上;1990-1996年的调整增长阶段,主要体现在名义地区生产总值的近似抛物线左侧增长的趋势上;1997年至今的快速增长阶段,主要体现在名义地区生产总值的指数曲线增长趋势上。而从重庆经济总量的实际增长率的趋势来看(如图1(b)),重庆市经济增长呈现出经济周期性波动与经济增长阶段相适应的特征,在重庆市经济的缓慢增长阶段(1978-1989年),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主要出现了3个较为明显的周期性波动,分别是1978-1981年、1981-1987年、1987-1989年等;而在重庆市的调整增长阶段(1990-1996年),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主要表现为一个经济周期;而在重庆市经济的快速增长阶段,则表现出一个上升的趋势,并处于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拉升阶段。这表明重庆市经济增长总体态势良好。
图1(a) 1978年以来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走势图
资料来源:根据《重庆统计年鉴—2009》表2-5地区生产总值数据绘制。
图1(b) 1978年以来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趋势图
资料来源:根据《重庆统计年鉴—2009》表2-7地区生产总值指数数据绘制。
在分析了重庆市经济总量增长的相关情况后,接下来,本文将基于需求、产业和要素等视角,并结合结构分析的相关方法,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基本情况做出一个较为详细的分析。
2. 重庆市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投资拉动特征
一般地说,从需求视角分析某地区的经济增长将可以依赖于对该地区的支出法GDP增长趋势及其构成部分(投资、消费、出口)的增长趋势等的分析。本研究也将采用该方法。从重庆市的支出法GDP及其构成部分的增长趋势来看(如图2(a)),重庆市总体经济增长将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重庆市的投资和消费与经济总量增长的趋势基本一致,1996年,重庆市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等分别为1179.06亿元、739.84亿元、415.68亿元,而到2007年,重庆市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则分别达到了4303.84亿元、2460.49亿元、2678.18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8。46%、7.28%、15.17%;第二,重庆市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与经济总量增长的趋势呈负相关相关,1997年重庆市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总量为-13.56亿元,而到2008年该数值则达到了,年均增长率达到-40.78%;第三,从需求拉动的基本类型来看,重庆市经济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将主要呈现为两种类型(1996-2003年、2004年以后),在1996年-2003年间,重庆市经济发展将主要呈现为消费拉动型,而2004年后,则主要呈现为投资拉动型。
图2(a) 1996年以来重庆支出法GDP及其构成走势图
资料来源:根据《重庆统计年鉴—1996》、《重庆统计年鉴—1997》、…、《重庆统计年鉴—2009》等年鉴相关数据绘制。
而从支出法GDP及其构成部分的增长率趋势来看(如表1(a)、图2(b)),重庆市的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总消费与资本形成总额等构成部分的增长趋势较为稳定,而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增长率则出现较大的波动性,这一波动性尤其体现在1996年和1997年间,1996年重庆市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值为23.57亿元,而1997年该数值则转而为-13.56亿元,并且该值为负值的趋势一直保持到了2008年。当然,在重庆市经济增长的消费需求拉动阶段(1996-2003年),重庆市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值呈现出了较大的波动性,而在经济增长的投资需求拉动阶段(2004年以后),重庆市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值则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
表1(a) 1996年以来重庆支出法GDP及其构成的增长率[1]
年份 |
支出法GDP |
总消费 |
资本形成总额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
1997 |
14.51% |
11.80% |
29.07% |
-157.53% |
1998 |
5.86% |
4.23% |
11.66% |
2.88% |
1999 |
3.53% |
7.19% |
-1.08% |
165.30% |
2000 |
7.96% |
7.60% |
16.54% |
136.26% |
2001 |
10.78% |
8.41% |
18.61% |
45.67% |
2002 |
14.16% |
13.99% |
20.87% |
55.89% |
2003 |
15.18% |
15.17% |
32.74% |
102.67% |
2004 |
19.19% |
11.13% |
24.52% |
8.26% |
2005 |
13.54% |
14.66% |
18.54% |
36.36% |
2006 |
13.26% |
13.50% |
13.77% |
15.64% |
2007 |
20.66% |
20.20% |
21.41% |
21.67% |
图2(b) 1996年以来重庆支出法GDP及其构成的增长率走势图
资料来源:据作者绘制。
3. 重庆市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态势逐渐明确
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态势的判断,离不开对经济增长总量和需求情况的描述,也更离不开对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分析。从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重庆市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阶段基本保持一致,如图3(a),1978年来,重庆市的产业发展主要可以分成1978-1990年(近似直线趋势)、1990-1996年(近似抛物线左侧趋势)、1997年以后(近似指数曲线趋势),这与重庆市经济发展的缓慢增长、调整增长与快速增长等阶段分期保持一致。
图3(a) 1978年以来重庆市三次产业产值增长趋势图
资料来源:根据《重庆统计年鉴—2009》表2-5-1三次产业产值数据绘制。
而从地区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构成来看(如图3(b)),重庆市产业发展过程的总体趋势体现为:从三次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上看,第一产业份额呈现出大幅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份额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而第二产业份额则体现为平衡中略有微调的趋势;而从三次产业的份额地位来看,第三产业的份额逐步下降为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份额的第三位,体现为第一产业的基础性地位;第二产业份额基本保持了地区生产总值的第一位,体现了第二产业的主体性地位;第三产业份额则出现了跳跃式的变化,体现为第三产业的主导性地位。当然,从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份额来看,重庆市三次产业发展主要体现为了四个发展分期:第一分期,1978-1991年,主要的产业发展次序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分期,1991-1998年,主要的产业发展次序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第三分期,1992-2006年,主要的产业发展次序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第四分期,2007年以后,主要的产业发展次序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从产业的分期发展来看,第三产业呈现出了试探性发展的基本趋势,尤其体现在产业发展的第三分期和第四分期的分界处。而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如图3(c)),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也较第一产业而言大,这也体现了第一、二、三产业的基础、主体和主导性地位。
图3(b) 1978年以来重庆市三次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份额趋势图
资料来源:根据《重庆统计年鉴—2009》表2-6地区生产总值构成数据绘制。
图3(c) 1978年以来重庆市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趋势图
资料来源:根据《重庆统计年鉴—2009》表2-9三次产业贡献率数据绘制。
4. 重庆市经济增长仍然表现为粗放型特征
按照经典生产函数的 的表述,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资源等,则分析重庆市经济增长的现状必然离不开对重庆市经济增长过程中对劳动力、资本、技术和资源等要素的占用情况的相关分析。
从重庆市经济增长的劳动力要素视角来看,重庆市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占用和吸纳趋势基本体现为平稳增长中略有微调的趋势,如图4(a),以1996年和1997年为分水岭,重庆市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分成了两个阶段,1985-1996年,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直线上升;而1997年,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略有回落,之后,重庆市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主要体现为小幅变化中的总量平衡趋势。这与重庆市总人口的直线上升趋势略有不同,主要表现在1997年之后的“喇叭口向右”的离心型增长趋势。
图4(a) 1985年以来重庆市就业人口数增长趋势图
资料来源:根据《重庆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绘制。
而从重庆市经济增长的资本要素来看,图4(b)给出了重庆市新增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形成的建筑安装工程部分、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和其他费用部分等增长的基本趋势,1978年以后,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增长基本体现为了指数型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构成部分中的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和其他费用部分的增长趋势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增长趋势也基本保持一致;而就新增固定资产部分而言,1978年以来重庆市的新增固定资产部分增长趋势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增长趋势基本一致,只不过在2002年后新增固定资产有了较小幅度的波动。
图4(b) 1978年以来重庆市资本相关数据增长趋势图
资料来源:根据《重庆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绘制。
从重庆市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因素来看,如图4(c),本文采用了包含中央财政计划拨款和市级财政拨款等在内的科技经费支出作为衡量重庆市经济发展的科技影响因素的基本标志,[2]其原因在于数据的可得性和技术因素的衡量欠缺性。从图4(c)可见,1996年以来,重庆市科技经费支出基本呈现出了指数型增长趋势。
图4(c) 1996年以来重庆市科技经费支出数据增长趋势图
资料来源:根据《重庆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绘制。
从重庆市经济增长的能源要素来看,如图4(d),1978年以来,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基本呈现出了两个直线增长趋势,第一个直线增长趋势体现在1978-2004年之间,而第二个直线增长趋势则体现在2005年以后,很明显,第二个直线增长趋势较第一个而言具有更为陡峭的增长趋势。重庆市经济增长过程中对煤炭的消费与能源消费总量基本保持一致,而对天然气、油料和电力的消费则基本持平。
图4(d) 1978年以来重庆市主要能源消耗数据趋势图
资料来源:根据《重庆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绘制。
而从重庆市经济发展的要素投入增长来看,重庆市经济增长仍体现出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态势,如图4(e),1985年以来,重庆市要素投入增长率的变化,包括资本(固定资本投资总额)、劳动力(就业人口)、技术(科技经费支出)和资源利用(能源消耗总量)等的增长率均大大超过了相应年度重庆市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从而体现出了重庆市经济增长的高投入和高能耗特征。从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重庆市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投入增长情况远超过其他要素的增长,同时,图中显示,以1996年为界,重庆市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增长与资本增长情况从最初的基本吻合到1996年以后的“开始分离”,并变现为资本投入增长率的较大幅度增长和劳动力投入增长率的缓慢增长等特征,从而体现出了重庆市经济发展开始由劳动或资本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过渡。
图4(e) 1985年以来重庆市经济增长与要素投入增长率比较分析图
资料来源:根据《重庆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绘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重庆市经济增长体现了经济总量增长、经济增长明显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中产业态势逐渐明确等特征,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重庆市经济增长过程中仍体现出明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特征,这是新时期重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加以注意的重要问题。为了探索新时期重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和谐发展的可能路径,接下来,我们将分析新时期重庆经济增长面临的要素条件和发展环境。
[1] 《重庆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中尚未出现2008年支出法GDP的相关数据。
[2] 科技经费支出仅包含国家计划拨款和市级财政拨款部分,未包括企业自筹部分。
本文系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重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研究”(项目编号:200816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