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财界要求大学加强中国研究学科


     

      某教授对我说,去年,他服务的大学曾经历一次小小的动荡。原来,那所位于日本东北地方的大学新来一位董事长,他决定,要砍掉一些“不必要”课程,集中有限资金、人力搞英美研究。当然,这关乎我那位朋友饭碗。幸好,那件事,以喜剧告终。

      原来,听到董事长的那个决定,当地财界人士坐不住了。因为,在那座小城市,当地产品市场狭小,维持当地产业发展,唯有向国内或海外出口。那个地方的财界人士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巨大市场。地方大学,必须为地方开拓中国市场培养人才。他们还说,假如这所大学削减甚至撤销有关中国研究,将降低当地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如此,财界人士联手与大学交涉。结果,这所学校非但没有削减中国研究教学师资,反倒从外地引进更多中国研究人才。

     中国经济日益崛起,以前没有中国研究的大学,最近也开始开设这类讲座,聘请中国问题专家。非但中国现实问题研究者人数增加,而且一些此前从事其他领域的学者,也都转向或兼搞中国研究。有些学者,不一定是专门长期从事有关中国研究,也把自己研究领域划得广一些,例如定一个“亚洲经济”、“亚洲政治”、“亚洲宪法”等诸如此类的题目。

    不过,尽管出现中国研究热,但是现在,有的大学却面临招生困难问题。其实很多大学,学生学习中文的人数,常受媒体影响,登记学习中国学习的人数,简直成了中日关系的晴雨表。

    总体上说,在日本大学,中国问题研究是一回事儿,中文教育是另外一回事儿。尽管社会对中国问题研究需求有所提高,但是中文教育普及却仍有待努力。如何唤起学生、社会对中文学习的热情,还不仅是一个校内的问题。应该说,维持中国研究不乏动力,但是,如何长期维持年轻学子对中国以及中文的兴趣,中国还得加强“魅力因素”。

     目前,中国文化尚缺乏对世界乃至周边国家的文化影响力、辐射力。这是中国在地缘政治文化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假如在未来全球秩序变革中,一个国家缺乏具有影响力的核心价值优势,那么这个国家势必处于劣势。因为,全球经济、政治、法律、教育、文化的秩序,都是以这种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

    近代以来,西方确立其政治经济乃至文化优越的地位,花费了数百时间。东方新兴工业国家崛起,不过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以中国崛起看,目前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今后,这种崛起势头如要扩大到其他领域,尚需要几代人的奋斗、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