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事件警示中国精密模具企业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据外媒报道,世界「代工之王」富士康因今年以来连续发生13起员工坠楼事件而受到空前关注。其员工坠楼的原因、动机和背景也许十分复杂,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从另一个侧面警示着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模具网CEO、深圳市模具技术学会副秘书长罗百辉指出,富士康频发员工坠楼悲剧只是中国传统发展方式生成的众多问题中的一波极端例证,它催促着中国必须刻不容缓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模具企业必须尽快转型升级,实现产品结构调整。

  传统发展方式的时代之痛

  富士康科技集团在中国大陆拥有80万员工。2008年其出口总额达556亿美元,占中国大陆出口总额的3.9%,连续7年雄踞大陆出口200强榜首。据模具网CEO、深圳市模具技术学会副秘书长罗百辉了解,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富士康在精密模具、关键零组件、机电集成模块等产品上极具竞争优势,吸引了诺基亚、苹果等全球一大批顶尖IT客户群。罗百辉认为,富士康作为全球“代工之王”,是中国主要依靠投资、廉价劳动力和低附加值产品出口驱动的传统发展方式的一个缩影,频发的员工坠楼事件折射出了传统发展方式的时代之痛。

  美国苹果公司推出的全球畅销平板计算机iPad,其最大代工工厂就是富士康。全球知名市场调研机构iSuppli调查显示,苹果公司为iPad支付的「中国组装」费仅为每台11.2美元,与其每台最低售价达499美元相比微不足道。iPad所有零部件成本为219.35美元,不到其最终产品价格的一半,其中,最贵组件是9.7英寸的触摸显示屏,由韩国LG公司制造,单价为95美元。

  从iPad的产业链中可以清晰看到,苹果公司凭借其原创设计拿走了最大利润,韩国公司凭借其专利技术获得了可观利润,而中国的代工企业只获得蝇头小利。更糟糕的是,这些产品从中国运往美国销售后还要把贸易逆差的棍子打在中国身上。而因为单个产品的利润率极低,所以代工企业只有依靠从生产一线节约成本来实现利润。这种情况下,员工工作压力大、劳动强度高、工资和福利水平低也就在所难免。

  “代工”意为代为生产,是生产外包的操作,也是加工贸易的一种,也就是由初始设备制造商来组装生产,再粘贴其他公司的品牌来销售。当前加工贸易约占中国贸易总量的50%,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中国创造了名义上的巨额贸易顺差,但是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它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利润率极低。罗百辉分析认为,“代工出口”这种发展模式,可以生产产品,却没法生产品牌和技术,可以创造GDP、贸易顺差,却没法创造大额利润,可以增加人员就业,却没法大幅提高员工的收入和福利。但是,它却会带来资源的逆差和贸易的摩擦,一旦遭遇国际金融危机这样的外部环境剧烈变动,最易受到冲击的也是这种发展模式。

  去年,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今年,中国将会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德国有奔驰、宝马,日本有丰田、索尼。可中国呢?至今缺少世界级的品牌。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尽快改变中国经济总量小、社会物资匮乏、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落后状况,中国不得不把经济增长速度看得更重一些。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以及外汇储备的成倍增加,很大程度上与此相关,对此“比较优势”不应简单否定。

  但另一方面,也必须冷静地看到,时至今日,在人民群众生活向全面小康迈进,国内外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建立在这种优势上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加快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整体上还处在“要素驱动型”而不是“创新驱动型”阶段,资源消耗过大,科技贡献率低,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人民群众的劳动报酬和福利水平较低。数据显示,虽然近些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居民分配份额却不断下降。1993─2007年,中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比重由49.49%降至39.74%。而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2000年至2007年的8年间下滑了11.7个百分点。

  中国精密模具企业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要想改变当前的这种经济社会状况,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在根本上依靠自主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靠自主创新,提高传统产业科技含量要靠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靠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要靠自主创新。

  只有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富士康之类的IT制造企业才能逐步摆脱“代工出口”的从属地位,一步步转型升级,而不是简单的异地转移。正如深圳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李平所说:“希望富士康科技集团妥善处理危机,把解决危机的过程作为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管理水平的契机,实现更好的发展。”

  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当前距此目标完成时间表只剩不到十年的时间,而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罗百辉指出,中国精密模具企业转型发展迫在眉睫,企业自主创新,就要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就要加强知识产权的研发、创造、运用和保护。

  后富士康模式值得借鉴

  1、建立有效处理危机的机制

  由于中国社会的各项法律尚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的发展和运行都不如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那样完善。由于企业自身制度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企业未有完善的处理各种突如其来的各种危机,如企业员工的罢工,富士康的连跳事件。面对突发的各种危机,企业应当实现建立各种应急预备机制,避免在危机面前茫然失措。富士康高层在处理此时间上略显被动,一直被媒体拉着鼻子走,未主动的对事件进行调查。在富士康已经发生了几起跳楼事件后,郭台铭在四川对事件的态度是保持沉默。富士康未高度关注事件,对事件进行调查,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而是从五台山请和尚做法。

  为了更好的应对突发性事件,我国政府建立了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机制。罗百辉认为,中国民营企业可以效仿政府建立应对企业突发性事件的机制,能够有效地处理公司的危机。

  2、和媒体良性沟通

  富士康在公关危机方面面对的对象包括政府、媒体和社会大众。在此事件上媒介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富士康的一举一动都在媒体和社会的关注之中。企业自身的产品、服务和管理一旦出现问题,就给媒体创造了可乘之机。富士康管理高层在处理此事件上没有利用好媒体的积极作用。企业不应当媒体抱有冷漠的态度,而是应当在富士康处理此事件的后期一样,积极让媒体参观富士康的工厂、员工的生活环境,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道歉。企业应当让媒体成为报道自身、宣传自身积极因素的工具,而不是敌对方。

  3、改变管理方式,改善员工待遇

  在富士康事件的原因解释上众说纷纭。郭台铭方认为部分员工是由于感性问题所致,与工作环境无关系。媒体和社会大众认为是富士康的加班制度和工作环境所导致的。毫无疑问,富士康本身存在的问题是导致事件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人力资本很低的情况下,富士康采用泰勒式的流水线的生产管理模式。富士康利用“加班制”来保持流水线的不间断作业。这样的工作环境造成了员工除了加班之外没有社区生活,彼此之间没有情感上的交流。当前,富士康需要做的是降低加班时间,增加员工更多的业余时间。鼓励原子化的个人形成一个彼此联系的社区。罗百辉认为,富士康需要转变管理模式采用更人性化的管理模式,给员工提供人性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据了解,富士康大陆员工底薪最近将普遍提高30%,并尽量减少员工加班,让员工有更多的休闲时间,这反应了富士康在兼顾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同时,保障员工权益方面的进步。

  4、改变增长的模式

  富士康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在精密模具、关键零组件、机电整合模组等产品上具竞争优势,吸引诺基亚、苹果等全球客户,是中国主要依靠外资、廉价劳动力和低附加值发展方式的缩影。富士康代工苹果公司iPad每台仅获11.2美元,与最低售价499美元相比微不足道。这种生产模式为富士康带了巨大的利益,但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最低端,利润极低,一旦遇上外部环境剧变,也最易受到冲击。郎咸平提出的“6+1”理论认为,目前的国际竞争不再是产品竞争,而是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产业链竞争阶段。产业链包括七大环节:一是原料与生产,二是产品设计,三是原料采购,四是仓储运输,五是订单处理,六是批发经营,七是零售。富士康是为惠普、苹果等电子生产企业生产零部件,依靠这些企业的订单而存活。富士康在这个产业链上仅处于生产这一环节。在去年的金融风暴中,富士康的全球订单减少,利润额有所下滑。富士康应当建立自己完善的产业链,必须刻不容缓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富士康相似的制造行业中的企业也应当转变发展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