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贤新疆履新一月:跳出百年治疆“刚”“柔”轮回


(20日上午到的乌鲁木齐。昨天晚上11点多到的喀什。一周多的新疆行程有许多思考与感慨,却只写出了下面这样程序化的稿子,而且还是在编辑的彻底改造下,才成为这样至少行文流畅,想起来,甚是对自己不满。

我回头看了下,好像有一段很重要的内容,被我自己给漏掉了。

关于新疆的故事,回头再说,先把这期发在报纸上的稿子贴在这里吧。照样如此亲善,我自己也直汗。。。。。)

 本报记者  覃爱玲

发自乌鲁木齐

    526日上午,新疆自治区党委全委扩大常委会召开。

新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自治区党委常委全委扩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发展新疆的整体思路,即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加快改革开放,打造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增长极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建设繁荣富裕的美好新疆。  

 此时距离他426日赴任新疆,刚好一个月。

    这一个月里,有关新疆的新闻,频频占据国内媒体的头版。张春贤在新疆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公众的目光。而筹备半年多时间的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以及座谈会释放出的批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实施资源税费改革等诸多重大政策信号,都吸引着海内外舆论的强烈关注,更令“新疆版块”成为股市热点,受到股民热烈追捧。

在舆论的喧哗中,张春贤马不停蹄地进行了大范围的调研和座谈,对新疆治理的理念在慢慢成型。据本报记者了解,张春贤的这一思路听取了方方面面的意见,包括各级官员、专家学者甚至包括网民。他甚至在讲话中,引用一句来自新疆网民的话:少形式,多行事,少开会,多整治。

    在这场类似于施政演说的讲话中,张春贤还回忆起40年前,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边疆不久前曾有战事,他曾抱有“战死疆场、马革裹尺,报效祖国”的青年豪情。经过40年历练后,他更深刻懂得了,只有“人民富裕、祖国强盛”,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才是最好的报效祖国,折射其治理新疆的理念

讲话结束前,张春贤脱稿讲话,“真诚地希望做一个新疆各族人民的‘儿子娃娃’”,再次显露出鲜明的个人风格。

(小标题)新书记的大“礼包”

    515日凌晨,生活在新疆的民众发现,被切断快一年的新疆与外地之间的互联网络连接恢复了。在许多当地民众看来,这无疑是新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送给他们的一个大“礼包”。

    一位当地百姓对本报记者感慨,“感觉生活在慢慢恢复正常了。”

    据本报记者了解,恢复互联网络业务一事,是张春贤从各方面了解到民众对于开放网络的热切希望后,坚决主张进行的。

    而解决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问题,是张春贤到任后送给当地民众的一大民生“礼包”。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一计划将惠及新疆30万人,“以前也提出过,但是都没能下决心执行。”

    在普通百姓的生活经验之外,张春贤一个月来几乎每天都在忙碌。从他到任新疆一个月密集的日程安排,可以看出,张基本处于马不停蹄地调研考察和召开各种会议。

    据本报记者了解,张春贤这一个月中,除了程序性的工作安排外,张春贤主要的工作可以归为密集调研、强调民生、恢复网络和新疆工作会议、确立未来发展思路等几块。

    今年“五一”小长假,张春贤没有休息,分别与自治区各大班子负责同志谈话,了解相关情况。而54日节后上班第一天,他立即展开一系列密集的调研活动,重点了解新疆各级干部状况。

    在乌鲁木齐和喀什市,张春贤先后到自治区人大、政协、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武警新疆总队机关,与机关干部见面,举行座谈会;他还主持召开自治区各地州市负责人座谈会,主持召开自治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和处级干部座谈会、地州市人大政协负责同志座谈会……

    一个统计是,9天的时间里,张春贤共主持召开10个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座谈会。

    据本报记者了解,为开好这些座谈会,张亲自对会议内容、会风提出了明确要求,并特别要求,“发言要开门见山、突出重点、直奔主题、不讲虚话”。

    有参会的官员告诉本报记者,气氛相当不错,大家发言踊跃,原定3个半小时的会议常常超时,最长的一个座谈会开了5个半小时。

    “这种务实的会风,让当地官员耳目一新”,一位官员对本报记者说,“不过,现场也可以看出,有些干部还是不太习惯。”

    在处级干部座谈会上,张春贤聆听了12位处级干部的发言,并鼓励处级干部多下基层了解实际情况。“自治区党委书记召集并亲自主持处级干部会议,与基层干部交流,我们还从未见过。”一位参会的处级干部对本报记者说。

    在政协座谈会上,有参会干部大胆直言,张春贤说:“要鼓励大家说真话。”

    张春贤通过这些调研和会议,不仅广泛了解了当地情况,也对当地干部班子有了初步了解,同时“向全社会发出信号,引导各级干部结合实际,主动思考和研究问题”。

    自张春贤调任新疆以来,当地干部对新书记来后的新思路十分关注,张在各种座谈会上的讲话,颇受干部重视。

    520日,开从北京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他,率领大批新疆官员返回新疆,开始传达会议精神——又是新一轮马不停蹄的奔走。

    不过,据一位人士介绍,张春贤到新疆后,除正常的工作外,一直保持着深居简出的生活习惯。

(小标题)民间流传“张春贤的故事”

    七·五事件过去已快一年,乌鲁木齐街头车水马龙,看起来已然恢复平静。

    “我们不想再提过去的事了。其实你们外面来的人不问,我们都不愿意说。”对于记者问起“乌鲁木齐现在安不安全”这样的问题,多位出租车司机这样回答。

    但事实上,这种表面的平静下,潜伏着相当脆弱的社会心理。51日,因为两位市民在市场上互相争执,不明真相的人群各朝不同方向奔逃,引起五一广场部分人群恐慌。

    在著名的乌鲁木齐二道桥大巴扎,人流仍然不多。记者在当地时间下午两时左右来到这里,几位店主都说生意不好,“经常是下午两三点才开张。”一位店主对记者说,再有半年还是像这样没有生意的话,“就支撑不下去了”。

    本报记者在新疆接触的许多民众,都对新任书记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新疆得到真正的稳定和发展。

    一位当地的维族知识分子告诉本报记者,他曾在街头听一位卖羊肉串的维族小伙子在跟朋友闲聊,“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了,你知道吧?”这位知识分子感慨,“以前,普通老百姓根本不会关心这样的事。”

    张春贤到来后,乌鲁木齐的行政事业单位,流传着可能要涨工资的传言。在乌鲁木齐一些社区,连家庭妇女在一起都讨论张春贤,“听说他在湖南口碑不错”。

    乌鲁木齐当地政府机关一些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谈起他们对张春贤的第一印象:“稳重、民主、务实”。新疆当地一位研究人员告诉记者,“看到张春贤履新的照片,从直觉上感觉,他的执政思路就可能和过去不一样。”

    颇有意思的是,张春贤刚到新疆一个月,有关他的种种故事已在当地民间开始流传。如张春贤在棚户区考察时,曾支走在场官员,单独向在场维族老大爷询问情况等等。本报记者了解到,这些传言并非都是事实,但仍被关心时事的百姓津津乐道,这也从另一种角度显示普通民众对新书记到任后的期望。

    一位当地的维族知识分子,说起政府对他正在研究的一个新课题的要求:“我们要听真话,能给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他现在的想法是,“新一任自治区领导很务实,大家不要再抱怨,而是要想想该怎么做的问题。”

    据本报记者了解,这段时间以来,新疆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接到许多民间人士的主动投书,提出对新疆发展的各种政策建议。

(小标题)迎接重大政治任务的最好时期

      对于张春贤履新新疆,舆论广泛流传的说法是,中央派他到新疆,是要实施“柔性治疆”政策。

    近代以来,从左宗棠、盛世才一直到解放后的王震、王恩茂到王乐泉,执政者对新疆的治理基本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所谓的铁腕治疆,采用强力打击恐怖分裂势力。另一种是柔性治疆,采取温和措施缓解社会矛盾,改善民众生存状况,安抚群众。

    与之不同,据相关人士透露给本报记者的信息,张春贤是作为得到各方认同的领导人选,来“发展”新疆的。从其行事风格和其刚刚公布的发展思路,张春贤意在把新疆带入一个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的“现代化的社会”,而不能用传统简单化的“刚”或“柔”来划分其政策指向,走出“刚”“柔”轮回

    与内地相比,新疆不仅经济落后,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气氛显得较为封闭。

    有分析认为,对于颇有政治理想的张春贤而言,在当过一任最年轻内阁部长,担任中部大省湖南省委书记后,无论年龄、执政心态,或是执政经验,均处于迎接一个重大政治任务的最好时期——

    以张在交通部和湖南省的工作业绩来看,他的宏观把握能力颇可圈点,称得上“发展有思路”,而新疆发展目前正需要的,首先是一个综合性的全面规划;新疆作为民族敏感地区,需要细致的工作方式,而他正以此著称;新疆作为在国际上颇为敏感的区域,当此敏感时期,需要获得国际舆论认同,而有“开明”之称的他,或可平息更多异议。

    新疆建设兵团史志办原主任陈平,听说张春贤要来新疆后,就去了解他的经历。他分析,张春贤有几大优势:当过五年兵,有军队经历;有过基层工作经历,又有中央工作的经历,了解各方面情况,受过高等教育;有过在湖南工作的经历——长期治疆经历中,湖南人声名卓著。

    但是,对于张春贤来说,如何在中央和全国大力援疆的新形势下,在初步制定执政规划后,如何在实践中验证其合理性,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凝聚全疆人民共识,强力推进,需要他更进一步地努力。

此外,张春贤到任后虽然一直强调民生和发展,但并未忽视新疆社会可能存在的安全隐忧。对此问题,张的新思路也开始显山露水。

陈平多年来研究治疆史,在得知张春贤调任之日,他写下了一首《治疆难》,历数百年以来历任主政新疆者的成败得失,警示新任书记,新疆是居安思危之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