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以户籍为执行依据,因此,就外来工子弟的教育来说,不理顺执行系统的问题,仅靠个别地方政府自觉扩大义务范畴,始终是得不到解决的。
不客气地说,与一些部门讨论外来工子弟的教育权,有点“鸡同鸭讲”。因为部门考虑的是,由公立教育系统承担外来工子弟的教育;而现实中要解决的是,外来工子弟的义务教育以及升学权利如何保障,而不是如何进入公立学校。这完全不是一回事。
教育部门以为外来工不进公校就是没书读,其实不是。目前外来工子弟基本都有书读,市场能够提供的学位是无限的。只不过,现在的状况是,不管他们进入什么学校,他们的教育经费都是自己承担,几乎享受不到国家法律与政策的保障。民办学校固然要收学费、书本费、校服校车等杂费,公办学校还有高额的择校费赞助费,家庭负担更重。这就完全谈不上解决问题。
常说全国教育“一盘棋”,其实,全国教育是“一盘散沙”才对。教育部管大学,省里管高中,市和区管基础教育,幼儿教育不涉及教育财政,索性不管,交给民间爱咋办咋办。既不以国家根本法律为依据,也缺乏相关部门的配合为支撑。外来工子弟教育,就是在这种教育管理体系下处于尴尬的地位,是症结所在。
目前解决问题的思路,应该从理顺教育经费划拨入手。义务教育主要由市区负责,就请市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考虑:是不是公立系统之外,对于承担了主要的外来工义务教育职能的民办教育,也适当地予以财政补贴?补贴以招收的学生数目为计量单位。这样,将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对象,从公办学校更进一步具体到受教育个体,方为平等、无差别的国家教育精神。当然同时,严厉禁止学校以户籍为名向外来工子弟收取择校费赞助费,这也是必需的。
教育管理,不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而是以受教育者的平等权利为最大追求。在国家义务教育政策、管理体系、财政体系尚不能具体配套的时候,如何兼顾本省的外来工子弟,兼顾民办教育系统,实质上考验着本地政府、教育部门的经济实力与执政能力。
本文5月26日发表于《广州日报》
另转载广州日报《外地生读公校
由于公办学校学位有限外来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政策恐成空头支票
外地生读公校咫尺竟天涯
入学调查
在天河区一家农民工子弟学校门口,李婆婆的脸紧贴着栏杆,目光一直没有离开操场上那个扎着小辫子的小女孩,那是她的小孙女,正在读学前班,下学期就要升读一年级了。李婆婆说,她们家一年前从清远迁到棠下村。现在儿子在棠下找到一份工地的活,儿媳在广州一家工厂打工,孙女随迁来到广州读书,成为这个城市众多外来工子女之一。
像李婆婆孙女这样的外来工子女上学,可以选择公办学校,也可留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如果想入读公办学校,从5月17日广州市小学报名结束,一直到6月11日公布录取名单这段时间,最让家长揪心。由于公办学校学位有限而报名者众,每年都有许多家长因此失望。记者调查发现,非户籍的外地生在广州求学,无论在入学通道上,还是在升学通道上都存在许多高高的“门槛”。
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到免费的义务教育需各方面的努力。
天河6个外地生 5个读民校
广州市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大多集中在白云区、天河区和海珠区。记者走访白云区同德围发现,这里有11所中小学,只有同德小学、明德小学和明德中学3所公办学校,其他8所,如南方中英文小学、岭南小学、南方中学、泽德中学等都是民办学校,生源以外来工子女为主。
天河区棠下容纳了6所农民工子弟学校。记者调查发现,这里部分学校还是九年一贯制,在校生超过千人。在棠下旧猪场一巷,来自贵州的阿梁和妻子开了一家麻辣烫小店,而他们的孩子则在附近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读书。阿梁并不知道哪间学校价格实惠,也不知道哪间学校的办学质量好,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匆匆忙忙花了1700元就报了“×立小学”的学前班,把小孩“塞”了进去就算完事。妻子对丈夫的这个“决策”很不满意,她觉得这个学校环境设备不是很好,奈何找不到更好的。
来自“中国城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供给保障政策研究”项目的调查显示,广州市非户籍的外地生入读农民工子弟学校几乎成为主流,其中,白云区非户籍学生入读公办学校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比例是1∶2.46,海珠区的比例为1∶2.65,而天河区则高达1∶5.34,也就是说,6个外地生,5个入读农民工子弟学校,只有1个读公办学校。
外地生读公校入学升学都有门槛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14周岁及以下流动儿童规模达到1834万人,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达到1403万人。在广州就业半年以上的农民工达300多万,农民工随迁适龄儿童43.022万人(占广州在校生总数的30%)在广州接受义务教育,其中30万人进入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13万人入读公办学校。
外来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门槛”重重。据了解,在一些知名的省一级小学,“僧多粥少”的局面使家长们不得不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关系,还要交上数额不等的捐资助学费。而在一些郊区小学,即使不收捐资助学费,但必须有“熟人”才能获得一个录取机会。天河区车陂一家零食店的李阿姨告诉记者,她的小孩在附近的公立小学读一年级,该小学每年有二三十个名额面向外地生,虽然不收捐资助学费,但报名者相当多,李阿姨最后还是托了姑妈找门路才给小孩争取到录取的机会。
“公立学校在农民工子女面前设了一道门槛,这道门槛对于他们来说很难跨越。第一是经济上负担重。农民工子女由于户籍问题,在进入公立学校时被要求交纳一定的教育附加费。第二是社会歧视大。农民工子女入学后可能被老师忽视、被同学歧视、学校漠不关心、学习跟不上进度等。”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谢建社教授认为,为缓解公办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广州地区一些城镇对农民工随迁子女设置了一定的入学“门槛”,较为普遍的做法是要求提供暂住证或户籍证明、住所证明和务工证明等,一些城市还对计划生育证明和居住年限提出相应要求,部分城镇较高的入学“门槛”,将不少农民工随迁子女拒之门外。
除了入学“门槛”外,还有各种升学“门槛”。小升初时,老三区实行电脑派位,其中第一批电脑派位(即以前的推荐生)便不向外地生开放。以越秀区为例,该区规定,具有广州市常住户籍(含蓝印户口)和越秀区正式学籍的公办小学毕业生才可以参加第一批电脑派位。而在中考中,外地学生只能报考“公办择校”一栏,在高考中,非广东户籍的学生是不能在广东参加高考的。
农民工子女升学通道也不畅通
在广州入读的外来工子女,有哪些升学通道与出路呢?
初中
据记者了解,入读公办小学的外来工子女一般由电脑派位或对口直升到相应的初中,入读民办小学的农民工子女,也可以连读报读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初中部。此外,无论是本地生,还是外地生都可以参加小升初17所民校联考或民校单考,被录取后,将升入育才实验、二中应元等“名校办民校”读初中。
高中
“读完初中,江西、湖南等外省户籍的学生一般回本省参加中考,考入本省的高中,再参加本省的高考,这是由高考的户籍制度规定的。”海珠区康乐中学曹海飞副校长说,“而有广东户籍的省内农民工子女,则可以参加广州市的中考,报读公办择校,或者报读民办高中,对这类学生而言,高中毕业后可以参加广东高考。”
据了解,由于“公办择校”的名额有限,而且报考者众多,有些高中的公办择校分数线比公办公费还高,所以外地生考本地高中其实并不轻松。
中职
如果不想读高中,那么中职中技的大门将向所有农民工子女开放。“外省和本省初中生都可以报考中职学校,享受一样的待遇,符合规定还可以获得助学金。”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校长陈铭奋表示,中职因为就业好受到越来越多初中生的青睐。如果外省学生读了高中没参加高考,或者本省学生参加高考但落榜,也可报读中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