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侣PK:信任还是背叛
情人们总在思量,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她)?掏心掏肺,小心翼翼,还是以牙还牙?
这不是一拍即散的一次性博弈,而是反反复复的多次“抗衡”。顽固的对弈中,我们不要期望彼此都能大公无私,持久恒定的关系,必然建立于双方对自身需求和私利充分考量的基础上。
如果我们把两性交往的种种方式简化,其实就是合作或者背叛。
认可对个人利益的谋求,迎接我们的很可能就是囚徒困境——两个囚犯都知道坦白对自己最为有利,可俩人都坦白了,就得一起接受严厉惩罚——尽管双方都选择了各自的优势策略,却没有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要是以恩报怨呢?好人好报似乎也只是祝愿,不然,就不会有“农夫与蛇”和“痴心女子负心郎”了。
有没有破解之道?
密西根大学的学者罗伯特·爱克斯罗德,开始着手实验。
他组织了一场计算机模拟比赛。思路很简单:所有参赛者都扮演囚徒困境中的一个囚犯,把自己的策略编成计算机程序,进行捉对博弈,在合作与背叛之间做出选择。不同之处在于,游戏不是玩一次就结束,而在以单循环的方式玩上200次,也就是不断重复囚徒困境——这才是正常的人际交往。
游戏还有一个规则,允许PK者查询对手以前的参赛记录,即他在过去的比赛中,选择了合作还是背叛。你要考虑的,不只是对方“此时”的“瞬间”反应, 更是“彼此”的“惯性”作为。
合作还是背叛?
第一轮比赛有14个程序参加,冠军属于“以牙还牙”策略。有意思的是,8个永远不会首先背叛的“善意”程序,轻易赢了6个首先背叛的“非善意”程序。或许这是偶然,就像抛硬币一样?
罗伯特决定举行第二轮比赛。参加程序增加到63个,结果,前15名中,只有一个程序是“非善意”的;后15名中,只有一个程序是“善意”的,夺魁的依然是“以牙还牙”。
破解复杂难题的办法居然如此简单:一开始选择合作,接下来,你合作,我合作;你背叛,我背叛。呵呵,就是老祖宗说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太轻信别人(永不背叛),或者太咄咄逼人(首先背叛),都不是王者之道。
翻译成两性交往的最佳策略:永远不要首先背叛对方,真诚地相信他,如果他撒谎,惩罚他;如果他认错,包容他;如果他背叛,远离他。
理论上的设计完美无缺,可一旦进入真实操练,就显得困难重重。
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被演绎成各种版本,结局无一例外,纯情至爱被家族的“冤怨相报”葬送。现实的例证更比比皆是:从遥远的美国哈特菲尔德家族与麦科伊家族的长期争斗,到中国乡村两个大户人家的世代恩怨;从美苏间因间谍纠纷互减外交官人数,到小俩口吵架你摔盘子我打碗……都足以证明“一报还一报”只能导致两败俱伤。
无法追朔到底谁错谁对,这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难题。选择某一个时间点,让它和过去一刀两段,然后以此作为起点。“冤怨相报”肯定从不合作、敌对和背叛开始,因为不满意一方的行为,另一方选择报复。比如,恋爱中的男女,一个心有旁骛,另一个陈仓暗渡;婚姻里的夫妻,你忘记了我的生日,我拒绝陪你回父母家。大家寻求的是一种公平心里,却在“打平”的过程中,积怨越来越深,最终反目为仇。
很多时候,你根本无法确定“背叛”从哪一刻开始,一旦发生误会,作为最佳策略的“以牙还牙”,就会土崩瓦解。现实生活中,误解总是在所难免,结局也就难如人意。
手机响了。他瞥了一下,又迅速扫了你一眼,没有接。
然后,手机又响了,是短信。
他一边翻动手机,一边随口抱怨,垃圾电话和短信怎么这么多,删都删不过来!
你没说话,直觉告诉你,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后来,你调出了那个未接电话,犹豫再三打过去,果然是轻柔的女声。你猜测,发短信的是同一个人。
接下来,怎么选择?以牙还牙?
好吧,惩罚他。和前男友共进晚餐,或者,不再拒绝其他追求者。以你的移情别恋,报复他的三心二意。如此往复循环,直至爱情终结。
如果从一开始,他就是在回避“第三者”呢?一个小小的误会,会产生连琐反应。并且,一旦出现误会,双方将问题复杂化的可能性,与澄清误会一样大。要知道,以牙还牙者可以出手报复,却不能忍受别人的报复。
爱情要么曾经拥有,要么天长地久,未来的不确定性,会让身陷情网的人备受折磨。如此漫长的抗衡过程,从他撒谎了我怎么办的一次性博弈,直到坚守还是放弃的最终选择。爱情落幕了,下一局的对决才刚刚开始。
来对罗伯特的博弈大赛做一个“情感”总结吧:首先选择背叛,肯定不会赢;过于宽容,对方得寸进尺,受伤的是自己;对偶尔的欺骗耿耿于怀,会让可以修复的关系永久了断;施展机巧算计别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对于背叛者,以牙还牙是最佳策略。但请记住:随时出现误会的可能性,意味着你必须有宽宏的雅量。
情侣PK:信任还是背叛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