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言集纳(三十三)


 

 

短言集纳(三十三)

 

1、读叶铁桥《湘乡踩踏事件万人痛哭 同学漠然:不难过》

 

看一看媒体对这件社会新闻的报道,现在只有极少数媒体还保留以下关键环节:直接起因是几个调皮学生阻止其他学生下楼。——总之,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学生踩踏死亡的原因除了学校就是社会。再想一想,现在有几个人反思自身的问题,有多少家庭还在传授自己子女做人的基本道理、还要讲公德。

2009/12/10 09:03

 

2、读陈丹青《鲁迅是谁?》

 

极好文章。“他为我们留下永恒的阿Q,但绝不会料到阿Q同志后来可能当上役使乡民的村长,甚至县长”(摘自《鲁迅是谁?》)——画出了文革的一个重要侧面和社会基础。

认为还原鲁迅的困难在于我们自身,这个看法是重要的。真要承认自身的不足,并肯下苦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当今中国人与鲁迅所在的时代差异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举例讲,即使撇开鲁迅的杂文,对于他的小说、散文以至学术性著作,真有心阅读时,青年学子也很少不佩服的。

下面的一些话恐怕说得有点过头了:“当海涅对哥德微妙地不敬、庞德改动艾略特的诗章、巴特评析纪德的文体、纪德发掘妥斯托也夫斯基的深度、博尔赫斯偏爱叔本华的哲学、昆德拉分析贝多芬的乐谱,他们不必顾虑种族与时空的阻隔,因为他们当然地属于同一的、有效的欧洲人文大统,不曾迷失于历史谎言,更不会在历史断层的深隙中,坐井观天;当以赛亚·柏林大范围质疑启蒙遗产,并居然从康德的线索中清理出民族主义信号时,他是在挽救并丰富前辈的学说,而他纵横捡视古希腊迄今的思想遗产,乃基于对西方文化版图足够的资格与确信。”(摘自《鲁迅是谁?》)

——从西方学者的学术性著作,是可以感受到某些偏见的,中国学者的差距大,但不必如此无自信。

2009-12-13 11:22:51

 

3、读孔健祥林《日本人在中国活的很累》

 

“在日企从业人员离职率高,我弟弟孔伟在大连日企干了十几年,最后坚持不住,还是离开了那家船运公司。我问他原因是什么?他回答我说:

第一、日资企业在中国本地化迟缓,不管是制度还是人事,都是东京大本营说了算。就拿我说,干了十几年,经验、人脉都有了,差不多该当老总了吧,人家日本人就是不信任你,三年换个总代表,走马灯连轴转,就是转不到中国员工身上来,所以,干起来没劲,没有奔头。

第二、员工和负责人的工资都比欧美企业低,且天天有加班。日本上司单身赴任到中国,在公司泡到八九点无所谓,我们这些中国员工不行,首先老婆不答应,加班费的拿来!现在日企不景气,哪有加班费之说。其实日本企业的效率也不都那么高。

第三、日企可称‘为欧美、中国企业培育人才的专业学院’,因为日本企业的管理制度十分健全,我们可以学到好多东西,从日企出来的人可以说个个过硬。你想,那日本企业就是大熔炉,日本老板把我们千锤百炼,让细节决定我们的出路,我们能不兢兢业业,把分毫工作干好吗?在日企锻炼一下很值得。

最大的问题还是异文化的差别和冲击,我在大学院博士课程学的是大众传播,深知两国家的交流最大障碍就是语言和生活习惯。由于日本人走到哪里,不愿深入当地与人们交流,没有日本书籍、杂志、电视不行,没有大酱汤、寿司、天妇罗不行,整天圈着自己,围着日本人转,那生活自在才怪。这也可能是最近在华日本人自杀的主要原因。”(摘自《日本人在中国活的很累》)

——这几段,相当客观地反映了重要的社会现象。

2009-12-15 09:3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