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乃民生之本


  就业形势有多严峻?

  说起就业形势,让我想起国情问题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讲过的一句。他说,“中国正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中国以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9.4%的资本资源,1.85%的知识技术资源,以及1.83%的国际资源,来为占世界人口26%的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

  换句话说,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要像中国这样提供7亿多个工作岗位,整个西方发达国家才不过提供4.3亿。因此,说中国正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一点也不为过。至少在未来10年,中国的人口还呈增加的趋势,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就业问题在任何国家都存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都会面临就业难题。但中国就业问题之所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因为中国恰恰把各种国家的问题都占全了。

  

  政府的责任在哪里?

  就业问题的解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相比经济增长,政府在社会就业中负有更为重要的责任。这种责任是:政府要在公平与效率、经济增长与就业当中做出就业优先的战略选择,并做出努力实现充分就业目标的承诺,即把就业优先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面对到处找事做的下岗工人、失地农民以及刚毕业的学生,仅靠一般调控措施已无济于事,必须根据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作出重大调整,用新的思路和办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至少在“十一五”及以后的若干年内,国家政策选择应以就业作为中国社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优先目标,而不能将就业作为改革的配套措施。

  特别是在当前,整个社会的发展战略应该由追求速度转向以创造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所谓的“好”,就应该是充分的就业。事实上,在劳动者没有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增加就业本身就是发展。如果说发展是硬道理,那么就业就是硬道理中最硬的道理。

  

  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高就业?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7%至8%之间,但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1年底的3.1%上升到目前的4.2%。为什么经济高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下降了。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增加240万个就业岗位。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只能增加70万个岗位。 主要的原因大致可以包括:

  1、国企改革释放富余人员。我国失业率持续上升是国企改革释放富余人员的必然结果。1998年到2002年底,我国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累计就达到2600多万人。

  2、结构调整造成结构性失业。我国人均GDP目前已接近1000美元,按照国际普遍规律,正处于结构调整的最激烈变动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第二产业技术水平和资本密集程度提高,吸纳就业相对减少。这种由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引起的就业减少,在经济学上被称为结构性失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

  3、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机会在很大程度上被人口增长抵消。20世纪60至7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目前正好到了就业年龄和生育年龄。今年我国需要安排2400万人就业,就业缺口达1400万个,失业率上升是必然的。我国人口增长高峰大约还要一代人的时间才能放缓,就业压力在未来20至30年不会缓解,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仅占27%,而美国高达74%,马来西亚、印度等国都达40%以上。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

  5、企业结构也不合理,中小企业相对太少。我国近年来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去年固定资产投资已占国内生产总值40%以上,这些资金主要投到基础设施建设等大项目、大企业上,形成以技术进步和资本密集为特点的国家新型工业体系骨干力量,这是十分必要的。但国家对吸纳就业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支持不足。发达国家一般每千人平均有50个企业,而我国即使把个体户按每10个折为1个中小企业计算,每千人平均企业数不到9个。

  世界各国的普遍规律是大企业主要用来形成规模经济、技术竞争力,而中小企业则主要用来增加竞争活力,解决就业。一国企业的99.5%以上是中小企业,全部劳动力的65%至80%分布在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