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天的世博,不像奥运爆发强时间短,而是经济、社会的全方位持续性参与,我们有充裕时间品鉴个中真味。这个系列,我拉了Star Group星际元会展集团执行董事、世博专家张昱,联名做世博观察员。我是跨界者,从文化、时尚、展示营销手法看世博;老张则是业内专家,他的企业就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会展公司之一,这次更是亲自参与世博诸多项目。
我们俩交情随世博成长。00年德国汉诺威,05年日本爱知,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直到10年上海,已经一块儿看了四届世博。我们感觉,国人对世博会的认识,远不及奥运。体育比较单纯,了解、参与和融入度高,竞技体育又刺激,容易吸引人。世博会则是更直接体现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特别是各种文化理念聚集在一亩三分地,激烈碰撞产生的火花。国人需要更多了解世博,和它背后庞大的体系。
为什么如此推崇世博?它能给中国带来什么?还是像有的媒体说的,不是世博带给中国什么,而是中国抬高了世博?我们办世博,赔了还是赚了?这个核心问题——世博的意义,就是这次要聊的。
咱们先把目光放远,回到古代。中国有个很悠久的文化传统,名叫“壮游”。顾名思义,胸怀壮志的游历。这不是说哪座山哪条河风景好,我去春游,搁到现代还要四处拍照留念。而是怀抱壮志,用自己一身筋骨体验世界自然之伟大,用思维去理解分析人性与社会的复杂。原本价值观单一的年轻人,经过这番历练,看到各地不同种族、人群、行为时,他们会省思:“我从小习惯的做事方法,就一定是真理吗?”往往世界观、人生观的精确确立,都是在这时完成的。玄奘天竺取经,就是最知名的壮游之一。李白,吉尔吉斯斯坦旅游到四川,横跨亚洲南北,诗作与那些书房憋出的一比,气度高下立判。王维一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也是壮游文化的代表——这根本就是边塞打猎嘛!
现代呢,本是壮游年纪的年轻人,出不去:我们的教育太强调“书中自有黄金屋”了,不鼓励年轻人在真实环境中超越自我。而且每个孩子都是两个家庭的宝贝,背个包出去旅行半年,家长心头要掉血的。过了这年纪的成年人,更因守土意识和压力作祟,放弃这种特殊旅行的机会。
所以当世博开到家门口时,我们真的应该庆幸。它带来的最大意义,就是给了我们一个受教育的机会。这个机会,本应在我们每个人成年前,一人一包一双脚,用一段旅程来明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而现在,全球各个国家、各种文明的最精华部分,一下全放到你眼前了。壮游变郊游,还有比这更大的便宜么?
而且你出游,一个国家什么最精髓,哪里最有意义,只能上网查资料,很难直击核心。就算是公认知名景点,如何解读,个中玄妙,也不是一趟旅行能搞定的,你毕竟不是受了几十年文化熏陶的法国人、意大利人、英国人。现在好了,最纯粹的英国人法国人们,把对本国文化最深刻的理解,在你家展示出来了。英国馆,我认为最好的展馆之一。五分钟逛完,不思考的话可以直接说他看不懂扭头走人,一思考,就不光上帝发笑了。地球上哪些植物已经濒临灭绝?什么原因让它们不能继续存在?真有可能出现“自己吃掉自己变成石油”的草吗?能吸噪音的蘑菇可以做成下酒菜吗?英国人的和谐,与我们的和谐异同在哪里?
有的展示思想,有的展示技术,有的是营销大片。不论哪种,我们都在接受一场快乐的教育。在壮游文化已成为新闻焦点(意味不论贫富,用一段旅行思索人生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再司空见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表示工作压力大,社会压力大,房子股市压力大时,千万公里外的异族文化、别样思考方式带来的精神图腾,会让上亿中国人拥有一个重新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机会。
没有阅历,没有高度的价值观,永远是苍白的。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就能活一早上的菌类哪知道什么叫黑夜;蟪蛄夏生秋死,又怎么跟它聊春秋呢。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世博,可算个微型喜马拉雅。我们为之付出了不少,但,只会得到更多。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