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系列联名Star Group星际元会展 张昱共同发布)
有次录节目,聊到中欧生活形态的差异,现场一位在瑞典待过,和瓦尔德内尔一起在北京开了酒吧。他说瑞典方面看到中国主管每天早上,集合员工早操训话喊口号,就感觉匪夷所思,说我们不能这样啊,又不是军队,怎么能不给别人空间和自由呢。每个人应该work for life 而不是 live to work啊。听瑞典朋友的,快乐式工作,于是偷懒、开小差、糊弄的都出现了。最后,还得每天早上出操喊口号。
类似的例子,不能简单归于国民素质等,但确实能说明一个现象: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上,确实有很大不同(暂且不算作差距)。
世博会是最明显的例子。全世界人民,把各自对同一主题的理解放在一起展示,就算异曲同工了,这曲也必定异得五花八门。亚洲馆,包括中国各馆,是很绚烂的。绚烂在哪里,含量很高的声光电互动。各个地方馆都在用声光电动态化各自主题。天津是华明镇,海南是沙滩。湖南是水历史。上一级,中国馆是《清明上海图》。三维影像重新构建放大版,每一个人物都是活动着的,或叫卖,或划船,声音逼真。
欧洲呢,很多馆没有一点影视多媒体。是静态的思考空间,让人冥想他们的文化。丹麦,就是美人鱼。然后告诉你,丹麦人口550万,上海1900万;丹麦超过30米的楼房:2,上海:870。在里面你可以骑着自行车从一层上到楼顶在骑下来,中间不用下车爬坡坐电梯。英国馆,最冤枉的,参观过的人很多说没、看不懂、不值一看、白排队了,逼得新闻发言人要来声明:“如果是想来看互动项目可能会失望,我们想展示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这需要细细体会。”具体象征意义媒体有很多解读,不赘述。它的意图,就是我要让人思考,让人安静,不要喧嚣。这是我们生活方式之外的思维状态。
这是试运行期间老张拍的英国“种子圣殿”
回头看,2000年汉诺威时,欧洲国家充斥的是亚洲国家(除日本外)难以企及的科技手段。少数如瑞士馆,那次都是木条,这次就是缆车,多数都是绚烂华丽的声光电互动效果。看起来像我们在走人家走过的老路,人家已经大步向前。
世博上展出的自然、生活、幸福感,与机械、财富、展示欲,确实是欧亚生活状态的对比缩影。在注定充满各种对比的世博,这一现象,我想有几点需要思考。
1、并非“欧洲人这样多返璞归真,所以我们也要如此!”这和发达国家减少碳排放,我们就要卯足劲比他们排得还要少一样缺乏逻辑。欧洲的生活形态,建立在充足的原始积累、成熟的社会体制基础上。整个欧洲已经进入"自我实现的需求"的层次了,不担心社会保障,不担心教育,不担心看病.寒冷的冬季在家里静心看书学习.做自己喜欢的有兴趣做的事,而不是被动为糊口做不愿做的事。以中国的家底,我们也这样,就没的发展了;没的发展,就没有世界话语权与主动权——霸权国家压制中国又不仅是因为社会形态,一个发展顺利的中国,不论什么意识形态都会被压制,所以这更是我们唯一出路。这就像碳排放,发达国家是享受排放,我们是生存排放。
何况看看现在的欧洲,他们也在为安逸埋单。唯一不受太大影响的,是非常另类的德国——务实、勤奋、高效。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下,享受注定不能永久。
2、虽然可以从政治经济上分析,但不可否认,欧洲的生活状态,确实是幸福感极高的。现代人自我束缚、自我愚弄、自我迷失,都是源自于对功名财富的贪欲。这也就是富人为什么不一定比穷人过得更有幸福感的原因。陶渊明这样的智者名士皆舍弃功名归隐田园,是因为他们真正理解了生活的意义。如今,要求大多数人放弃现代城市生活,走入山水田园是不实际的。但在温饱和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之,余把更多时间和兴趣投放于真正有意义的事物上,而不是倾注于一些短暂而时尚的东西上,这一点还是很多朋友可以做到的。这种倾向成为社会方向,我们的价值观框架也会愈加完善。
3、不是咱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世博永久保留场馆毕竟是要投票的,每个国家毕竟是要面子的,设计师毕竟大多被下达了任务的。所以,声光电你们追得差不多了,我们就在生态上玩创意。过了展示的年代了,就用简单的东西,让你体会到我们的国家非常简单,体会到自然。欧洲人很高明,在引领潮流,又不违逆自己的心。
4、会不会以后,我们也来生态自然了,人家又有更新的东西跑到前头?很有可能,但进步不正是在学习中实现的么。2000年汉诺威,中国馆的内容是:宇航员模型,三峡模型。完全的国内成就展模式,没有未来,没有创意,没有对文化的思考。看看上海,我们进步良多。
而且,在全球经济遭遇逆流,中国独立寒秋,汉文化开始被全球人注目乃至仰视,希望从其中吸取养分时,我们的社会、文化、价值观,有很大的可能可以超越过去,成为领跑者。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