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4月14日国务院房地产新政出台以来,业已在市场收到明显成效,局部地区的高房价出现松动,恒大的一次打折促销甚至引发了舆论的“降价潮”,房价下调压力可见一斑。本轮调控对投资投机需求实行了精准打击,市场短期行为戛然而止。然而需警惕的是,当下许多“资深”炒房人仅是暂退二线,他们正手握雄资等待抄底。
这源于更多的历史经验。相信那些在2008年末出手的购房者,都深刻体会了一把抄底的快感。自2003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增长周期后,历次房地产调控都因宏观外部原因而中途停滞。在对楼市长期向好的判断下,短期的波动成为投资投机的绝佳温床。
正是因为投资属性被无限放大,作为国民生活基本商品的房产品,在当下已经成为追涨杀跌的资本载体。这已经引发公众对房产的极度崇拜,不仅在预期或实际需求中抬高了房价,也极大地侵蚀着国民生活的幸福感。
事实上,如果单从房屋租售比来看,拥有70年产权的房屋的租金回报并不足以抵充其作为一般商品的折旧成本,但由于价格的上涨能带来畸高的收益,楼市成为一个低风险、高回报的独特的投资市场。
个中原因非常复杂,但就市场论市场,有两大症结不可回避:一是供需失衡,造成了“奇货可居”的投资逻辑;二是投资成本过低,房贷成为廉价的资本杠杆。显然,中央政府已经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所以本次新政始终围绕“增加供给”与“遏制不合理需求”做文章。但是,要彻底摆脱调控后报复性反弹的怪圈,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首先,要时刻关注存量市场的变化,持续增加供给。在需求消减时,房企缩量保价的意识非常强烈。现实问题是,2009年我国土地开发面积为2.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负19.9%,这可能对今后一两年商品房的供应产生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切实落实新政要求的土地供应计划,同时监督企业正常开工销售,而不要最后在“钱袋子”问题上变相倒戈。
其次,增加投资投机购房成本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政策思路。短期内,在通胀压力增大与防范资产泡沫的宏观背景下,紧缩流动性是大势所趋,货币工具必然会发挥遏制作用。但从长期来看,对房屋保有环节征税是避免资产财富“逆向再分配”的有力手段。这需要执政者拿出更多的决策智慧。
但就目前来看,那些“资深”炒房人恐怕更相信调控政策将无疾而终,因为地方政府似乎很难在“土地财政”上拱手相让。从目前各地出台的新政细则来看,“暂时性”的条款频频出现,短期的政策预期必然会助长市场的短期行为,这与楼市长期维稳这一调控目标显然有所相悖。
调控政策作为针对市场阶段性问题的干预性、调节性措施,不可避免地带有时效性内容。但作为一种宏观导向,调控政策必须注重延续性,必须给予市场一个持久的预期与坚定的准则,即向市场清晰表明所鼓励与反对的市场行为是什么。事实上,本次新政已经清晰地表达了中央政府对遏制投资投机购房行为的强势态度。但这一信号,还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发挥预期作用。
因此,现阶段更应该警惕并遏制类似抄底这样的任何具有短期性的投资心理。惟有如此,才能维护调控政策的公信力,让市场真正进入一个长期稳健发展的轨道。这也是楼市的长治之道。
(本文发表在5月12日《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头版评论)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