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楼市:成也“地铺”,败也“地铺”


   

    深圳、上海、北京等房地产市场近几年的“过山车”行情中,数以百万计的地产经纪充当了无比壮观的“弄潮儿”的角色。

 

   据说, 在市场的颠峰时期,一间"优秀"的10平方米的地产“铺面”的月产能达百万,一个优秀的地产经纪的月收入高达几万,甚至十几万。当然,由于地产市场的井喷式发展,也由于市场监管及法律制度的缺失,大量的“地铺”扩张是不合规的,大量的地产经纪的收入除了法定的佣金收入,还有不合规的差价、挪用客户资金(所谓资本运作)、炒楼(所谓“吞吐”)业务等。

 

   深圳,受香港的黄牛地产文化的影响,其地产经纪市场带有典型的案例色彩。他们在楼市“热抬冷压”、如鱼得水,终于能够充当起市场的推波助澜的“潮人”角色。

 

   这些公司起初扩张的目的是抢占地产经纪这块地产暴利的制高点和市场份额。仅仅是几年间,这些公司从几间小店迅速扩张到星罗棋布的百间网络状的“名店”。正如毛泽东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高租金承担能力和暴利之下,所有的米店、油店、潮洲杂货店一夜之间变成了地产经纪明星的番号。

 

   这也许给所有社区的住户和街头的行人一个被动的信号:炒房就是未来的生活。

 

  随着地产政策的转变和市场泡沫的累积,市场也变得越发敏感。到了今年,这种地铺游戏还在曼延,但是,扩张的意义已经发生悄然的变化。也就是,在入不付出的境况里,聪明的老板们知道,只有资本运作、概念,才能彻底解决问题,至少可以大玩揭“一百个锅盖”的帽子戏法。

 

  也许是因为没有“上市”,那年在“游艇剧照”上最后亮相的四川乐山的小伙子——中天老板,消失在大海中,再也没回来。也许,在苦苦等待上市后老板承诺的股份、奖金、工资的房东们、员工们还有耐性继续。

 

  但是,不管地产经纪付出了多少社会劳动,不管地产经纪为一个革命性时代作出了多少贡献,现在,他们已经沦为类似夜总会里坐台一族的角色。

 

  他们日以继夜给每一个也许是不小心留了手机号码的客人发信息打电话,他们在被老板忽悠的同时继续忽悠他们的老板,他们顶风冒火上街拉客,而路人避之惟恐不及。他们甚至没有低薪。

 

  尽管,深圳楼市开始出现凉意,在过完这个迷茫的春天后,疲惫的深圳地产经纪能再次见到曙光吗?

 

  在地产经纪生意还没有好转迹象时,我们寄希望于地产经纪的法制建设和理性发展。

 

   现代地产经纪业最早产生于上个世纪的美国,最初系律师见证方式开始,后各州制定了严格的地产经纪法律和牌照考试制度而独立出地产经纪业。

 

    美国地产经纪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主要依赖严格的法律契约体系和高效的资讯系统。在十年前,美国等西方发达城市,90%以上的地产交易也是通过地铺办公场所成交,现在,90%以上的房屋交易是通过多重复合交易系统(MLS)进行的。

 

   从本质看,地产交易是一种大宗资产权益交易,地产经纪应该有能力承担也必须承担独立法律责任。

 

   一个没有规则的地产经纪行业当然容易产生革命性市场,可是,当革命的浪潮退却后,留下的就不仅是裸露的“坐台”经纪了。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